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作 者: 向毓
导 师: 于书霞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 多目标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武汉市
分类号: F30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温室气体的减排成为了全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低碳经济亦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低碳土地利用,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直接关系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土地利用多项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能源燃烧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交通、工业和建筑相对集中的城市地区,因此城市便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已被很多学者证实对碳排放具有正向作用。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必须兼顾控制碳源和挖掘碳汇。本文从城市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入手,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理论和研究背景,构建了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体系,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总体规划及到2020年的目标展望,结合其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框架下,建立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根据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高,预测2020年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达到4885.14万吨;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碳收支之间存在较高的差异关联度,相关性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林地;优化后武汉市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武汉市整体土地利用率上升;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一定的增加,说明优化方案符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方案是可行的。

全文目录


目录  5-7
摘要  7-8
ABSTRACT  8-10
1 绪论  10-13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研究内容  11-12
  1.3 技术路线  12-13
2 研究综述  13-20
  2.1 低碳经济理论及相关内容  13-15
    2.1.1 低碳经济内涵  13
    2.1.2 低碳经济优势  13-14
    2.1.3 低碳经济研究进展  14-15
  2.2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15-18
    2.2.1 土地利用碳排放途径分析  15-16
    2.2.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16-17
    2.2.3 碳排放核算研究  17-18
  2.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18-20
3 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体系  20-28
  3.1 土地利用碳收支核算方法—基于一次性能源消费计算方法  20-23
    3.1.1 碳排放  21-22
    3.1.2 碳吸收  22-23
  3.2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关联测度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23-24
  3.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参数确定方法—GM(1,1)模型  24-26
  3.4 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  26-28
    3.4.1 模型选择  26
    3.4.2 约束条件  26-27
    3.4.3 目标方程  27-28
4 武汉市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28-46
  4.1 武汉市概况  28-33
    4.1.1 自然地理概况  28-29
    4.1.2 社会经济概况  29-30
    4.1.3 能源消费状况  30-31
    4.1.4 土地利用现状  31-33
  4.2 武汉市1996-2009年碳收支测算分析  33-37
    4.2.1 数据来源  33
    4.2.2 结果分析  33-37
  4.3 武汉市1996-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关联测度  37-38
  4.4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8-44
    4.4.1 优化目标和原则  38
    4.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38-41
    4.4.3 模型求解  41-42
    4.4.4 优化方案分析  42-44
  4.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实现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44-46
5 结论与问题展望  46-48
  5.1 结论  46
  5.2 问题与展望  46-48
参考文献  48-53
致谢  53-54

相似论文

  1. 超低碳贝氏体钢CO2激光-GMA复合焊接特性研究,TG456.7
  2.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3.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4.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X24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6.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7. 低碳经济时代M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F205
  8. H公司风电CDM项目开发研究,F426.61
  9.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F205
  10. 基于低碳理念的电动汽车发展研究,U469.72
  11. 低碳城市发展研究,F299.27
  12. 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F205
  13. 贵州构建低碳消费方式的对策研究,F205
  14. “被低碳”解析与低碳对社会生活的重塑,C911
  15.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16. 低碳经济时代五龙煤矿成本对策研究,F205
  17. 电子商务对低碳经济促进作用及对策研究,F124;F205
  18.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比较,F124;F205
  19. 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研究,F205
  20. 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21. 低碳经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的发展向度,F20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