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沟故事:信息沟通与乡村工业化变迁

作 者: 卢文浩
导 师: 吕萌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高沟 信息流通 乡村工业化
分类号: F4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土地承包、改革开放、城乡流动等大的社会变迁。在这一系列背景下,高沟从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发展到如今的工业集聚地。本文以高沟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试图厘清,信息流通对当地工业化发展的影响。1949年到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完成了土改、推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动荡。在完成了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家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向城市,为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国家将农村里的生产价值转移到城市,造成了乡村的贫乏,生活上的窘迫。同时城乡二元体制的确立,让农村成为了一个封闭并且贫穷的地区。当时的高沟镇也脱离不了这种闭塞的状态,但是当地农民并没有安于这种现状,他们在偶然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发展了以人为信息流通渠道的,与外界社会交流的方式。在这种信息流通过程中,在乡村精英带领下,村民尝试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工业制成品,对农民日渐贫困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这在当时触犯了政策禁令,政策阻止了其进一步的发展。1976年文革末期,政治紧张气氛得到缓解,在政治高压下被迫关闭的高沟乡镇企业暗潮涌动。改革开放后,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城乡信息交换的频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乡镇企业发展。其一,严格的户籍制度在新时期出现某些松动,导致城乡人口流动频繁,这为高沟镇业务员群体的迅速壮大提供了政策上的基础。其二,随着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在高沟镇的推进,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也促成了业务员群体的发展。随着业务员对外界社会有意无意的观察下,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将可用信息传入高沟内部社会,使高沟镇地区工业,经过了从生产二类电器到电缆产业的两个阶段。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广泛使用,高沟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也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纸、电视、等一些媒体,成为他们搜寻信息的场所。同时在现代社会媒介发达,信息流通大的社会背景下,业务员体制一直没有改变,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他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阻塞信息流通的节点。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20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9
  相关文献综述  9-20
    一、农民媒介接触及效果  10-12
    二、大众传播与农村社会互动  12-16
    三、农村内部信息传播与农村社会互动—人际传播是首要渠道  16-18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8-19
    五、研究方法  19-20
第一章 乡土高沟  20-25
  第一节、高沟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划分  20-22
    一、高沟镇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  20-21
    二、建国后高沟行政区域划分变化  21-22
  第二节 乡土高沟:封闭的农村社会及信息传播  22-25
    一、乡土高沟农民的人生轨迹  22
    二、乡土高沟的信息传播  22-25
      1、乡村内部信息传播  22-23
      2、乡村内外信息传播  23-25
第二章 封闭乡村中的信息流通:业务员的产生及其工业萌芽  25-4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农村政策与城乡二元结构  25-28
    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变  25-27
      1、土地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化  25-26
      2、互助社—生产资料集体化的雏形  26
      3、人民公社—生产资料公有制  26-27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化  27-28
  第二节 从土改到文革:封闭的乡村社会与农民心理  28-34
  第三节 摆脱困境:产业信息流入与高沟工业起步  34-43
    一、信息—陌生人的力量  34-37
    二、改变—村民的选择  37-40
    三、业务员—一种信息载体与通道相结合的职业  40-43
第三章 城乡二元结构松动下的信息涌动与业务员群体壮大及高沟工业定型  43-62
  第一节 新时期农村政策与城乡二元结构松动  43-48
    一、责任制的推广与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44-45
    二、城乡流动和劳动力转移  45-46
    三、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46-48
  第二节 再寻出路:产业信息涌动与高沟工业的发展定型  48-52
  第三节 业务员群体扩散网络及社会特征分析  52-62
    一、创新者  53-54
    二、追随者  54-57
    三、扩散网络分析  57-62
      1、围桌—人际传播的中心场域  58
      2、信息价值影响下的扩散倾向  58-59
      3、姻亲—增强扩散的一种社会关系  59-62
第四章 信息化社会时代:高沟工业运作模式及面临的困境  62-75
  第一节 迈向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时代的工业  62-63
  第二节 多元化的传播手段:经济利益的生产力  63-70
    一、媒介接触方式  64-67
    二、传统媒体—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的渠道  67-68
    三、网络—寻找商业信息的渠道  68-70
  第三节 产业困境:信息交换渠道的日渐流失  70-75
    一、人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手段主要方式  71-72
    二、产业困境—社会交换的渠道的流失  72-75
结语  75-77
参考文献  77-79
致谢  79-8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0

相似论文

  1. 安徽高沟电缆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F279.2
  2. 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F323.7
  3. 中美印黄金期货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F713.35;F224
  4. 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913
  5. 流通过程的物流信息分析处理研究,TP274.2
  6.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422.6
  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F424;F224
  8. IE与VE的和合:持续改进方法比较研究,F424
  9.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F424
  10. 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F424;F224
  1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F424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F424;F223
  13. 企业家才能对工业化水平的影响研究,F424
  14.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F424
  15. 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F249.2;F424
  16. FDI特征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外溢影响的研究,F832.6;F424
  17. FDI对我国制造业研发知识存量的影响研究,F424;F832.6
  18. 基于EKC理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F424
  19.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F424;F224
  20. 中国库存概况及制造业库存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274;F424
  21. 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F4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建设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