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依据和处罚范围

作 者: 吴楠楠
导 师: 倪业群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不真正不作为犯 作为义务 等价值理论 罪刑法定原则
分类号: D9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不作为犯的问题几乎都是围绕不真正不作为犯这一中心展开的,其特点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实现通常由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也就是说不真正不作为犯尽管在存在结构上是不作为犯,但在处罚上却与作为犯共同适用同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由此便产生了复杂的理论问题。因为在刑法理论中,除了刑法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形之外,应当认为刑法规范是以禁止危害法益的积极作为为内容的。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在行为规范层面上是禁止规范,作为是犯罪行为的常态,而不作为原本并不包含在内;同时作为犯的条款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基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刑法上的处罚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这种不作为在多大范围内能被作为犯罪处罚,在刑法理论上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问题。虽然经过近二百年的讨论研究,但至今为止仍未得出明确的答案。因此,如何协调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在处罚上的一致性仍是当今刑法理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刑法体系中分析确定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依据和处罚范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我国刑法理论一直把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作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研究重点,认为作为义务是决定不真正不作为犯能否成立的条件和依据。笔者也认为对作为义务发生根据的研究尤为重要,即确定哪些人具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是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基础要件,违反了该作为义务是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实质理由。除了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问题,针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可罚性的依据和其处罚的范围学者们又提出了等价值理论,此理论对于解决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遇到的法理问题以及进一步限制其处罚范围都至关重要。所以从本质上说,研究不真正不作为犯罪理论的两个基本目标就是限定作为义务来源的范围和明确等价值理论的判断标准。所以本文首先从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入手,从存在论和规范论的角度上提出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遇到的理论质疑,接着从罪刑法定原则的两个重要派生原则禁止类推解释和明确性要求入手进行分别检讨,提出应当明确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来说明不真正不作为的处罚依据;为了更好的协调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关系,笔者又围绕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进行研究,对等价性问题的提出、等价值理论的实质和理论地位以及等价值理论的具体判断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进一步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进行明确的限定。其次,笔者通过考察大陆法系和我国大陆、台湾地区的作为义务来源学说,从形式来源和实质来源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指出形式来源说和实质来源说的弊端和缺陷。最后,笔者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进行综合的反思与重构,指出我国应该坚持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形式来源和实质来源的统一,从而限定了作为义务来源的范围,也使我们对不作为犯罪的认定和处罚更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最终达到刑法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0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之处罚与罪刑法定主义  10-22
  (一) 问题之所在  10-12
    1. 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的各种学说  10-11
    2. 不作为犯的类型  11-12
  (二) 从规范论观点之检讨处罚依据  12-15
    1. 与确定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12-13
    2. 与明确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13-15
  (三) 不作为与作为的等价值性  15-22
    1. 等价值理论的由来  15
    2. 等价值理论的实质和理论地位  15-17
    3. 等价值性的具体评价标准之我见  17-22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  22-30
  (一) 大陆法系作为义务的来源学说  22-23
    1. 大陆法系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  22
    2. 大陆法系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  22-23
  (二) 我国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学说  23-26
    1. 我国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学说  23-24
    2. 我国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学说  24-26
  (三) 评析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学说和实质来源学说  26-30
    1. 形式来源说的弊端  26-27
    2. 实质来源说的缺陷  27-30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的综合反思与重构  30-37
  (一) 不真正天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具体来源形式  30-34
    1.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30-31
    2. 职业或职务要求所产生的义务  31
    3. 基于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  31
    4. 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  31-33
    5. 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33-34
  (二)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实质根据  34-37
    1. 法益面临着具有紧迫性现实性的危险  35
    2. 法益对行为人具有现实的依赖性  35
    3. 行为人对法益具有排他的支配地位  35-37
结语  37-38
注释  38-40
参考文献  40-4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2-43
致谢  43-44

相似论文

  1. 从宋某放火案探讨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的范围,D914
  2. 不作为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93
  3. 肖志军不作为致人死亡案法理分析,D914
  4. 夫妻间见危不救致对方死亡案件定性问题研究,D924.3
  5. 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来源研究,D914
  6. 累犯与毒品再犯竞合处理方法研究,D924.1
  7.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D923
  8. 刑法原则视野下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D924
  9. 论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D914
  10. 刑法司法解释的当代使命,D924
  11. 为“社会危害性理论”辩护,D924.11
  12. 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之冲突及其解决路径,D924.11
  13. 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924.1
  14. 刑事司法中的常识、常理、常情,D924
  15. 黔东南苗族习惯法与国家刑法关系研究,D924
  16. 空白罪状问题研究,D924.3
  17. 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914
  18. 论对牵连犯应实行数罪并罚,D924.1
  19. 不作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14
  20. 罪刑法定视野下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D924.11
  21.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历史演变探究,D92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