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略谈大圆满法之源流及发展

作 者: 土登彭措
导 师: 庆绕旺久
学 校: 西藏大学
专 业:
关键词: 大圆满法 邬仗那 宁提 苯教大圆满法 译苯
分类号: B9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通过历代藏族译师的不懈努力,最终将佛祖的圣言经典及其后继贤哲们的论著翻译成藏文,留下了著名的《大藏经·甘珠尔》和《丹朱尔》。藏族学者们紧随其后,著书立说,创立了众多教派。形成了著名的藏传佛教,、大教派,多以“大手印法”、“大圆满法”及“中观大法”为要义,进行教学和修行。在此,本人就大圆满法之源流及发展过程略作探讨,目的在三。其一,在此之前,并无专题研究“大圆满法之源流及发展过程”者,虽见某些零散的研究成果,却都有所偏颇。其二,在教学、修行和传承大圆满法时,对其历史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其三,则是为了自己进一步研习大圆满法。本论文分三章来论述大圆满法之源流及发展过程。第一章是“认识大圆满法”,第二章是“探讨大圆满法之源流”,第三章是“探讨大圆满法之发展过程”。具体而言,第一章之所以为“认识大圆满法”,是因为在论述大圆满法之源流及发展过程前,先要对大圆满法有明确的认识。本章分四节介绍大圆满法的定义及基道果、见修行果等问题。主要引用了本教派知名学者之见解,稍加自己之论证言辞,来介绍大圆满法之究竟。第二章分为三节论述了大圆满法之源流。第一节从三方面论述大圆满法自邬仗那流传到西藏。其一是认识邬仗那,主要探讨了藏族典籍中对邬仗那的描述,及其在现代地理学上的位置,以及部分学者的观点。其二,既然说大圆满法源自邬仗那,则先要明确大圆满法在邬仗那的存在历史。对此,根据现存的藏文宗教史料进行了论证。其三,探讨了邀请邬仗那的莲花生大师赴藏传播大圆满法的历史。主要论述了大圆满法从邬仗那到西藏的传播过程。第二节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大圆满法从印度传到西藏一说。其一,以藏文宗教史料为依据,论证了大圆满法在印度的历史。其二,探讨了大圆满法从印度到西藏的传播过程。主要论述了大译师贝如杂那翻译大圆满法典籍的历史,以及后来邀请班禅比玛米扎进藏翻译大圆满发典籍的历史。第三节探讨了大圆满法受汉传佛教影响一说,以藏文宗教史料为依据,论述了大圆满法未能在汉地传播,以及和尚摩诃耶那未曾对大圆满法产生过影响等观点。第三章分为两节探讨了大圆满法的发展过程。第一节从三方面讨论了大圆满法之“宁提”。其一,讨论了“宁提”的定义及其不同称谓。其二,讨论了大“宁提”。其三,讨论了小“宁提”。第二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苯教大圆满法”是以“译苯”的形式自佛教前弘宁玛派所传的观点。其一,以藏文宗教史料为依据,论述了因佛苯教义相抵触而导致灭苯的历史。其二,讨论了“借佛为苯”即“译苯”运动的产生过程。提出了应苯教之生存需求,通过一系列翻译运动,最终形成“雍仲苯”,即“苯教大圆满法”的观点。其三,是佛苯大融合,主要论述了佛苯融合而形成现在的“雍仲苯”,即“苯教大圆满法”。其四是讨论其他观点,主要就南喀诺布、苯甲格勒伦珠和罗布次仁对大圆满法源流的观点进行了讨论。总之,本文主要论证了如下观点:大圆满法源自邬仗那;印度大圆满法也源自邬仗那;大圆满法并未传播于汉地,更不曾受过汉地和尚摩诃耶那之影响;“苯教大圆满法”是以“译苯”形式所形成的。

全文目录


外文摘要  3-6
内容摘要  6-8
目录  8-10
正文  10-102
附录  102-109

相似论文

  1.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B948
  2. 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B948
  3. 甘肃岷县大崇教寺新发现契约文书研究,B949
  4. 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B949
  5. 论博东·乔里南杰的功勋及其独特的宗教观,B949
  6. 唐卡画像绿度母的象征意义,B949
  7. 《今昔物语集》中的生存意识,B949
  8. 试论契嵩思想之“谈辩境域”,B949.9
  9. 蒙元时期有关佛教史实考证,B949
  10. 康区在民国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B949.2
  11. 元代河南佛教,B949
  12. 朱熹的修养论与佛学,B949
  13. 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B949
  14. 北宋张商英护法研究,B949
  15. 政府、民间、寺僧之间的博弈,B949
  16. 格鲁派在五台山的发展,B949
  17. 《布顿佛教史》与《水晶鉴》比较研究,B949
  18. 赞宁及其《宋高僧传》研究,B949
  19.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B949;B959
  20.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的传播与变迁,B949
  21. 贵州屯堡女性佛事组织运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B94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佛教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