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菩萨藏经》研究

作 者: 杨剑霄
导 师: 方蔚林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大菩萨藏经》 玄奘 大乘 菩萨行
分类号: B9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菩萨藏经》按文字解读,“菩萨藏”应为“菩萨乘的汇集”之义。其为玄奘归国后首译之经。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开始翻译,至九月译毕。《大菩萨藏经》作为单行本,首先受到时为太子的唐高宗的重视,并为之作《菩萨藏经后序》。同时,我们借助敦煌写卷斯3565号背面和伯2987号可以了解,此经在民间流传甚广。作为入藏经典,虽其在《大宝积经》编译(702年)后并入“菩萨藏会”,但依然于敦煌地区通行至吐蕃统治时。刻本藏经有《开元录·入藏录》和《开元释教录略出》两大系统,《大菩萨藏经》在每一系统,甚至系统内部之不同藏经中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入藏录》系统内,《开宝藏》、《金藏》和《高丽藏》在接受《入藏录》基础上略有改动,这三种藏经中“菩萨藏会”帙号均为火、帝、鸟,同《入藏录》及《契丹藏》、房山石经的鸟、官、人存在差异。与其略有不同,《契丹藏》及其覆刻房山石经辽金部分更为接近《入藏录》,但就内容而言仍以《开宝藏》天禧年间修订本为底本。《略出》系统影响长远,自宋代《崇宁藏》、《毗卢藏》始,至《思溪藏》、《碛砂藏》、《普宁藏》、《初刻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龙藏》乃至日本《天海藏》、《黄檗藏》,除版式渐变外,正藏编目上均遵循《略出》,“菩萨藏会”帙号为帝、鸟、官。近代以《缩刻藏》为肇始的铅印大藏经,如《频伽藏》、《(?)字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均作为研究性藏经对以往藏经进行重新校勘和编目,对《大宝积经·菩萨藏会》均进行了多版本的校勘和重新编目。《大菩萨藏经》全经共二十卷,分为十二品,前二品(《开化长者品》、《金昆罗天受记品》)可作序说,为法会之因缘。第三品至第十一品(《试验菩萨品》、《如来不思议性品》、《四无量品》、《柁那波罗蜜多品》、《尸波罗蜜品》、《羼底波罗蜜多品》、《昆利耶波罗蜜多品》、《静虑波罗蜜多品》、《般若波罗蜜多品》)为菩萨行之解说。最后第十二品(《大自在天授记品》)前部分解说四摄,之后乃世尊自述本生及为众人授记。全经核心部分是对菩萨行的主要内容——菩提心、四无量心、六度和四摄的详细说明。此经在缘起法的论说中已有把“缘起”上升到与如来、如来性一样的本体倾向,但最终还是把缘起法自身回归到“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的有为层面。于是,自然把菩萨行的依凭回归到心性论问题上,即关于菩提心的问题。当然,菩提心又是在心法性的范围内言说的。由此依凭,从而开显出菩萨行的四无量、六波罗蜜多和四摄法。菩萨行的整体可以作为菩萨乘的修行论来看待。同时,因为菩萨行的修行是在自他的结构中彰显的,自利利他便并不是一时间性的言说,而是一种静态结构。那么,修行本身就带来了清净的果位,故修行论与解脱论的言说是合二为一的。纵观整部经,其生命力在于用已有材料和命题赋予新的释义。此经在译出后,特别是在玄奘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皇室也非常喜爱此经。此经在民间也颇为流行,出于个人信仰目的的写卷S3990和摘录性质写卷,如S5198、P2485v即是证明。总之,此经对大乘理论的建构有特殊意义,也是理解玄奘佛教主张的重要经典。此外,此经宋代重译本《火乘菩萨藏正法经》的出现,也间接证明了此经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流传需求与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图表目录  10-11
引论:研究史与方法论  11-14
  一、问题的提出  11
  二、研究综述  11-12
  三、方法与材料的使用  12-14
第一章 “菩萨藏”的内涵及《大菩萨藏经》的汉译  14-21
  第一节 “菩萨藏”的内涵  14-17
  第二节 《大菩萨藏经》的汉译  17-21
    一、《大菩萨藏经》原本的获得  17-18
    二、《大菩萨藏经》的汉译  18-21
第二章 《大菩萨藏经》的流通概况  21-52
  第一节 唐代经录的著录情况  21-24
    一、《内典录》中的《大菩萨藏经》  21-22
    二、《释教录》与《释教录略出》中的《大菩萨藏经》  22-24
  第二节 敦煌写卷中的《大菩萨藏经》  24-31
    一、《大菩萨藏经》之单行情况  24-27
    二、《大宝积经》中的“菩萨藏会”写卷情况  27-31
  第三节 明代以前《大菩萨藏经》入藏之两大系统  31-42
    一、《开元录·入藏录》系统  31-36
    二、《开元释教录略出》系统  36-41
    三、《元官藏》  41-42
  第四节 明代及之后大藏经  42-51
    一、明、清大藏经  42-47
    二、近现代大藏经  47-51
  小结  51-52
第三章 《大菩萨藏经》的思想  52-72
  第一节 《大菩萨藏经》之整体结构  52-53
  第二节 缘起法与菩提心  53-58
    一、缘起法  53-56
    二、菩提心  56-58
  第三节 菩萨行的开展  58-70
    一、四无量  58-60
    二、六波罗蜜多  60-69
    三、四摄法  69-70
  小结  70-72
第四章 《大菩萨藏经》的影响  72-77
  第一节 《大菩萨藏经》的注疏  72-73
  第二节 历代引用情况  73-76
    一、般若善巧之引用  73-74
    二、如来十力之引用  74
    三、四无量之引用  74-75
    四、其他方面之引用  75-76
  小结  76-77
参考文献  77-82
  一、古典文献  77-78
  二、现代文献  78-80
  三、工具书  80-82
附录:《大菩萨藏经》之校勘  82-255
  第一节 校勘说明  82-83
  第二节 《大菩萨藏经》校勘本  83-255
后记  255-256

相似论文

  1.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论稿,B948
  2. 大乘佛教修心的人文价值探索,B948
  3. 从宫泽贤治的童话看其文明批评,I313
  4. 《大乘起信论》研究,B948
  5. “水月观音”考论,B948
  6. 牟宗三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与诠释,B948
  7. “四悉檀”思想研究,B948
  8. 略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菩萨行的诠释,B948
  9. 《摄大乘论》唯识思想初探,B948
  10. 瓜州东千佛洞二窟壁画《水月观音》的艺术特色,J218.6
  11. 《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研究,B948
  12.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B949.9
  13. 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B948
  14. 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B948
  15. 智与美的协奏,B83-09
  16. 新疆古代佛教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B949.2
  17. 法眼宗延寿佛教心性论及其实践观研究,B949.2
  18. 清代江西民间秘密教门研究,K249
  19. 大乘菩萨思想研究,B948
  20. 论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观音信仰,B948
  21. 重造经典的理想追求,I206.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经及经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