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毛南族民间信仰研究

作 者: 韦孟婕
导 师: 刘道超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毛南族 民间信仰 希望 广西环江县
分类号: B9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复兴热潮,对它的研究得以恢复并发展起来。2006年,毛南族民间信仰活动“肥套”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引起了更多人关注毛南族民间信仰。毛南族是世居广西的民族之一。融于毛南人日常生活的毛南族民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既具有个性又有共性。研究毛南族的民间信仰能帮助我们深入对毛南族的认识,并借助这一具体、微观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以小见大”,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本文选择借用“希望体系”理论来梳理毛南族民间信仰。在综合文献材料和田野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认识毛南族民间信仰,对其进行本质的探究,关注民间信仰对信仰者个人的作用,有别于以往研究偏重民间信仰的某个具体内容,多是关注民间信仰对经济、政治这些宏观方面的影响。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关于毛南族民间信仰、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本文“民间信仰”的所指和所借用的“希望体系”理论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介绍了毛南族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围绕建构、维系和重构希望对毛南族民间信仰进行梳理。第四章分析了毛南族民间信仰建构希望的特征和智慧。第五章是结语,尝试对本文的研究做个总结和提升。本文认为,毛南族民间信仰是毛南人的“希望体系”,毛南人藉此为自己增强信心,建构、维系或重构希望,实际上是在“借力使力”,藉由良好的心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出积极的行动,反映了民间的智慧。受到具体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带有稻作文化的底色和一些民族特色。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毛南族民间信仰与科学并行不悖,共同为毛南族地区的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导言  8-13
  一、研究意义  8-9
    (一) 研究的现实意义  8
    (二) 研究的学术意义  8-9
  二、论文相关因素的研究状况  9-10
    (一) 毛南族民间信仰研究概况  9-10
    (二) 关于傩的研究  10
  三、研究方法、创新及难点  10-11
    (一) 研究方法  10-11
    (二) 创新及难点  11
  四、相关问题的说明  11-13
    (一) 概念的界定  11-12
    (二) 本文主要借鉴的学术观点——“筑梦民生”理论  12-13
第二章 毛南族及其主要聚居地概况  13-15
  一、毛南族  13-14
  二、毛南族主要聚居地概况  14-15
第三章 毛南族民间信仰——毛南人的希望体系  15-41
  一、毛南族民间信仰之建构希望  16-34
    (一) 构建一生希望  16-30
      1、建构一生希望之人生礼仪  16-24
        (1) 孕育礼  16-21
        (2) 婚礼  21-24
        (3) 丧礼  24
      2、建构一生希望之与神同居  24-28
        (1) 祖先神  25-26
        (2) 三界公爷  26
        (3) 婆王  26
        (4) 土地神  26
        (5) 财神  26-27
        (6) 孔子  27
        (7) 灶王  27
        (8) 太师六官  27
        (9) 门户二官  27
        (10) 行业神  27-28
      3、建构一生希望之四大还愿  28-30
    (二) 建构一年希望之岁时节日  30-34
      1、春节  30-31
      2、分龙节  31-34
    (三) 建构一事的希望  34
  二、毛南族民间信仰之维系希望  34-35
    (一) 遵守禁忌  34
    (二) 定时或不定时地祭祀  34-35
    (三) 添粮补寿  35
  三、毛南族民间信仰之重构希望  35-41
    (一) 重构个人和家庭的希望  36-39
      1、蒸魂  36
      2、走伤  36-37
      3、拜认(拜寄)  37
      4、葬礼  37-39
    (二) 安龙谢土重构集体的希望  39-41
第四章 毛南族民间信仰建构希望之特征与智慧  41-48
  一、借力使力  41-45
    (一) 借力使力  42-43
    (二) 所借之“力”有深意  43-45
      1、所借之“力”围绕着“两种生产”  43
      2、所借之“力”与现实中人的需要相对应  43-44
      3、所借之“力”经过深加工  44
      4、所借之“力”内含对民族历史的记忆  44-45
  二、稻作文化作为底色  45-46
  三、与神灵有约,“还愿”也是“许愿”  46-47
  四、自成体系、服务完善  47-48
第五章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0
附录  50-53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53-54
后记  54-55

相似论文

  1.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代县的基督教与民间信仰,B979
  2. 绝望中的希望,I712.074
  3. 《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莫娜的身份追求,I712.074
  4. 走西口移民交汇区蒙汉民间信仰研究,B933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研究,R473.5
  6. 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K892
  7.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8. 峨眉山香会研究,K892.4
  9. 中学生希望特质两种干预方案的比较研究,B844.2
  10. 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I712.074
  11. 山东莒县马峪村民间信仰研究,B933
  12. 毛南族师公唱本研究,I207.9
  13. 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拒斥与接纳,C912
  14. 清明节与中国的民间信仰,K892.1
  15. 许真君信仰的祭祀圈与信仰圈,K892.4
  16. 求子信仰的变迁研究,B933
  17. 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B933
  18.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K249
  19. 从郭璞及其作品透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信仰,I206.2
  20.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21. 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B9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神话与原始宗教 > 原始宗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