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夜晚恐惧”认知机制:源于“夜”还是“暗”?

作 者: 马文娟
导 师: 李红; 徐展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夜晚恐惧 黑暗 生物节律 感觉通道
分类号: B8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夜晚恐惧是指在夜晚对真实的或想像中的威胁刺激产生恐惧心理的现象(Gordon, King, Gullon, Muris,&Ollendick,2007),包含了对噩梦、噪音、阴影、怪兽、窃贼、绑匪等的恐惧(Gordon,2007; King, Ollendick,&Tonge,1997),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了便于测量,本研究中“夜晚恐惧”是指,对同一威胁刺激,相比于白天,被试在夜晚的恐惧体验更为强烈的现象。虽然较多文献涉及过夜晚恐惧,但以往文献主要是实证研究,较多针对夜晚恐惧现象的具体内容、有效应对方式,而较少关注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及内在机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来夜晚恐惧(nighttime fears)和黑暗恐惧(fear of darkness)两个概念似乎一定程度上有所混淆。但事实上它们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并不对等。此处忽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即“白天-夜晚”,“明亮-黑暗”。换句话说,我们亟需探明“‘夜晚恐惧’现象本质上源于夜晚还是源于黑暗”的问题。此外,大脑处理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Wei, Chan,&Luo,2002),以往研究也表明,如果视觉信息缺失,会使人缺乏安全感,有恐惧体验。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感觉通道来研究这一现象,以探明夜晚恐惧现象在通道间是否具有普遍性。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以探明上述问题。实验一为2(白天-夜晚)*2(明亮-黑暗)*2(中性刺激-恐惧刺激)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白天-夜晚”、“明亮-黑暗”为被试间因素,刺激类型为被试内因素。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利用生物反馈仪设备采集生理数据并结合被试主观评价结果探察“‘夜晚恐惧’现象本质上源于夜晚还是黑暗”这一问题。128名大学生(女性,每种条件32人),平均年龄22.15±1.52,分别在“白天&明亮”、“白天&黑暗”、“夜晚&明亮’以及“夜晚&黑暗”四种条件下对刺激进行按键反应:出现标准刺激(杯子)按1键,出现偏差刺激.(杯子外的刺激,即恐惧图片和中性图片)则不作任何反应。任务结束后进行实验1b,要求被试对实验一中出现刺激的恐惧度进行评价。来自主观报告和电生理设备的数据均显示只有“白天-夜晚”和““刺激类型””二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被试对恐惧刺激的皮肤电变化值、心率值以及主观报告的恐惧度分数,夜晚条件都显著高于白天条件,中性刺激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明亮-黑暗”因素也没有引起类似的效应。这说明夜晚恐惧现象的产生,很可能是随着昼夜交替,被试的生物节律有所变化,进而导致个体许多与恐惧情绪相关的脑区或相关系统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实验二利用声音材料,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范式,从听觉通道来探察“‘夜晚恐惧’现象在感觉通道间是否有普遍性”这一问题。结果发现,经听觉系统加工后的恐惧刺激,也能出现与实验一类似的结果,即被试对恐惧刺激的皮肤电变化值、心率值以及主观报告的恐惧度分数,夜晚条件都显著高于白天条件。说明该现象并非某一感觉通道特有的现象,在通道间具有普遍性。本研究着重区分了夜晚恐惧源于“夜”还是“暗”的问题,并探明夜晚恐惧现象在通道间存在普遍性。这对于“夜晚恐惧”概念的界定和完善有益,对于恐惧情绪相关理论的完善也有一定帮助;此外,研究结果也能为心理学工作者指导家长和儿童顺利解决夜晚恐惧问题以及黑夜惊恐症患者治疗方法的完善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文献综述  8-13
  1.1 恐惧情绪  8-9
  1.2 夜晚恐惧现象  9-13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13-15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框架  13-14
  2.3 研究意义  14-15
3 实验一  15-23
  3.1 实验目的  15
  3.2 实验材料筛选  15-17
  3.3 实验方法  17-19
  3.4 实验结果  19-23
4 实验二  23-30
  4.1 实验目的  23
  4.2 实验材料筛选  23-24
  4.3 实验方法  24-26
  4.4 实验结果  26-30
5 讨论  30-33
  5.1 夜晚恐惧现象内在机制  30-31
  5.2 夜晚恐惧在不同感觉通道中的效应  31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1-33
6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8
附录  38-39
致谢  39-41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41

相似论文

  1. 微管和蛋白磷酸酶AtPP2CA在调节拟南芥气孔运动中的作用,Q945
  2. 不同时间段中低强度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G804.2
  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中库尔兹的死亡,I561.074
  4. SU11274影响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时辰效应探讨,R735.1
  5. 《黑暗的心》中的自我探寻,I561
  6. 从美丽到黑暗,I561
  7. 视听跨通路ERP评定语言加工能力的初步研究,D919.1
  8. 基于生物节律的公路客运驾驶员安全管理技术研究,U492.8
  9. 生物钟PER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R737.9
  10. 电针对慢性疲劳大鼠体温、褪黑素昼夜节律的调整作用,R245.97
  11. 分析《黑暗崛起》中的传统因素,I561
  12. 相同的创伤,不同的文本,I106.4
  13. 生物钟基因Per1、Per2在体外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节律及放疗作用的研究,R739.4
  14. 艺术的再创造,I561.074
  15. 健康青年骨代谢生化指标节律波动的观察,R580
  16. 恐怖:鲁迅小说的内在质素,I210
  17. 从文本叙事结构角度解读《黑暗的心》,I561.074
  18. 基因工程黑暗链霉菌发酵产物分离纯化的研究,R915
  19. Period1、Period2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R739.4
  20. 论《黑暗之心》的反殖民主义话语,I561
  21. 论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模糊性,I56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