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代现世报思想研究

作 者: 潘富民
导 师: 范玉春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报应 现世报 功德积累 教化
分类号: B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因果报应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随着儒、道、佛三教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到了宋代以后,因果报应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基于报应观念的劝善书、功过格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三世报”逐渐转型为“现世报”。明代,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变迁,善恶报应观念表现出了儒家化的趋势,其中的宗教成分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世人生利益的关注,现世报观念盛极一时。本文以明代为时间轴,以“现世报”为对象,试图对“现世报”的思想渊源、明代现世报观念的发展、传播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现世报思想对明代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文章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大的部分。绪论对本文选题来源、学术史回顾做了简单交代。正文是本文的重点,从四个方面对明代现世报思想的渊源、发展传播情况、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对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第一章分析了明代现世报的思想渊源,认为早期儒教、道教、佛教的报应观念通过宋儒的整合,在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从三世报到现世报的转型。第二章分析了明代报应观念的现世化倾向。通过分析袁黄的报应思想,得出袁黄报应思想的特点:关注的焦点从宗教的、来世的转变为世俗的,现世的目的;人能够更直接的掌握自己的命运,无需等到来生或此生结束时才能享受积德的结果;更加强调了人对现世命运的把握。由于袁黄建立的报应体系迎合了儒学自修内省的道德修养方式,现世报思想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泰州学派),但其佛儒混合、功利性的特征也遭到了较为保守的儒学者(东林党、刘宗周)的批评。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明代现世报思想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潮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政治领域,帝王通过社会教化向下层民众传播儒家伦理道德;在经济领域,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趋利重商,对世俗功利的追求更为积极;在思想领域,王学后学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进一步肯定了人们对现世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些都为明代现世报思想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分析了现世报思想对明代社会的影响。现世报的流行,使得指导人们行善的劝善书、功过格更加流行,时人的宗教活动也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更甚者,善行也烙上了功过格式的印记。文章的最后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观念进行小结:明代现世报思想,是三教报应思想与儒家“治世理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生活的结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12
  一、选题缘由  9
  二、学术史回顾  9-11
  三、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11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1-12
第—章 现世报的思想渊源  12-22
  第一节 儒家传统报应说  12-14
    一、早期儒家对报应思想的阐述  12-13
    二、宋儒对报应说的整合  13-14
  第二节 道教的承负说与佛教因果报应说  14-17
    一、道教的承负说  14-15
    二、佛教的三世报  15-17
  第三节 从三世报到现世报:宋代的三教合一  17-22
    一、三教合  17-20
    二、从三世报到现世报的初步转型  20-22
第二章 明代报应观念的现世化倾向  22-35
  第一节 袁黄对“现世报”的系统论述  22-25
    一、袁黄生平  22-24
    二、“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袁黄的现世报思想  24-25
  第二节 泰州学派与现世报思想  25-27
  第三节 传统儒家学者对现世报思想的批评与改造  27-35
第三章 明代现世报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明代社会与社会思潮的转变  35-47
  第一节 德刑相辅:明朝统治者的劝善努力  35-36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现世物质利益的重视  36-37
  第三节 明代社会思潮的转变  37-47
    一、明代的“三教合一”思想  38-44
    二、从“存理灭欲”到“百姓日用即道”  44-47
第四章 现世报思想对明代社会的影响  47-53
  第一节 劝善书、功过格的大量出版  47-48
  第二节 民间宗教活动的功利化  48-50
  第三节 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50-53
结语  53-54
参考文献  54-58
致谢  58-59

相似论文

  1.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2.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3.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B948
  4. 浅论因果报应思想在我国刑罚文化中的地位,D924
  5. 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乡镇信访模式构建研究,D632.8
  6. 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B948
  7. 循吏与两汉社会,K234
  8. 东汉太学与太学生运动,K234
  9. 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I207.419
  10. 罪刑均衡标准研究,D914
  11. 隐性课程视角下汉代儒师形象研究,K234
  12. 《新语》与汉代的教化,K234
  13. 中国古代教化研究,K207
  14. 对缓刑适用条件中“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思考,D924.13
  15. 金融诈骗罪的死刑废止问题,D924.3
  16. 大学生公正认知对宽恕影响的实证研究,B842
  17. 关于死刑存废的现实思考,D924.1
  18. 论减刑的根据及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D924.13
  19. 刑罚目的论,D914
  20. 慧远三世报应伦理思想研究,B948
  21. 刑罚限度研究,D91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