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

作 者: 蔡璐
导 师: 陶红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农耕社会 集体意识 蚕丝文化符号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蚕丝文化是基于养蚕缫丝纺织生产活动,以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为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价值观、情感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华夏文明孕育了蚕丝文化,养蚕、栽桑、缫丝、纺织成为中华农耕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蚕丝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被具体化,其中甲骨文、神话传说、先蚕礼、陶蚕蛹、玉蚕、蚕形刻划、蚕织图、十二章等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且赋有丰富内涵的蚕丝文化符号,即本论文研究对象。中国是蚕丝文化的起源地,这种至今仍然保持着独特生命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的符号,传递的不仅是丝绸这种实物信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厚重的蚕丝文化和先进的纺织技术。蚕丝文化符号作为集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凝合剂,又是全球化进程中需要重构的重要系统。蚕丝文化符号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带给我们的是历史的信息,对蚕丝文化符号的研究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蚕丝文化符号作为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主要研究蚕丝文化符号从三个方面表达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首先,确立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搜集。由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本文首先确立了研究对象,即蚕丝文化符号。随着研究对象的确立,搜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蚕丝文化符号相关史料以及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相关理论资料,这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本文研究重点及理论依据:文化意义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符号形式被表达出来,即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意义透过蚕丝文化符号得以表达。第三,理清关键词,建立研究框架。掌握相关概念,深化对关键词的理解。建立研究框架,从三大方面研究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最后,充实论文内容,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形成最终的文章。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定性分析揭示蚕丝文化符号与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综合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研究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试图在进一步拓宽古蚕丝文化符号传播研究视野的同时,厘清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与蚕丝文化符号之间的深层结构。本论文研究重要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杜尔克姆提出的集体意识的理论,二是结构主义学派对于文化与符号关系结构阐释的理论。本文重要立论依据是文化意义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符号形式被表达出来,即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意义透过蚕丝文化符号得以表达。杜尔克姆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通过集体意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固定制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形式。在中华农耕社会中,中华农耕社会形成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蚕丝文化符号的内涵是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之上,深植于农耕经济之中。耕与织、男与女二元经济主体需要借助于集体意识,实现社会层面的有机团结,并且蚕丝文化外化为各种具体的符号,有助于促进中华农耕社会中集体意识的传播,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认为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符号,不同的思想形式或心态是这些符号不同的排列和组合,而正是这些符号传递着社会文化系统内涵。文化意义的产生于再现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即透过蚕丝文化符号这种重要载体得以表达和传播。本论文研究内容一是中华农耕社会自然环境造就了务实的集体意识,使务实精神成为中华农耕社会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而养蚕纺织活动作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之一,蚕丝文化符号中的先蚕礼,突出表达了中华农耕社会经济稳定而重实际的集体意识;二是中华农耕社会结构表现为家国同构,在以家族为本位、尊君重民的集体意识下,各等级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均衡状态,蚕丝文化符号中的蚕神传说的演变印证了中华农耕社会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三是陶蚕蛹、玉蚕、蚕形刻划以及蚕织图表达了中华农耕社会注重道德情感行为引导的集体意识,首先陶蚕蛹、玉蚕、蚕形刻划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内涵具有阐释功能,纵观蚕丝文化符号发展历程,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情感信仰具有约束功能;其次,蚕织图突出体现了对于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行为的引导功能。结论认为蚕丝文化符号表达中华农耕社会经济中稳定而重实际的集体意识;表达中华农耕社会结构中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表达中华农耕社会秩序中注重道德情感及行为引导的集体意识。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导言  10-24
  一、研究缘起  10-11
    (一)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积累了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基础  10
    (二) 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热潮的出现  10-1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2
    (一) 研究目的  11
    (二) 研究意义  11-12
  三、文献综述  12-20
    (一) 蚕丝文化与蚕丝文化符号  12-17
    (二) 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  17-20
  四、研究理论基础  20-22
    (一) 集体意识理论  20-21
    (二)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理论  21-22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22-24
    (一) 研究思路  22
    (二) 研究方法  22-24
第二章 先蚕礼表达中华农耕社会稳定而重实际的集体意识  24-28
  一、中华农耕社会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务实的集体意识  24-26
    (一) 中华农耕社会自然环境特征  24-25
    (二) 务实精神是中华农耕社会一种群体价值趋向  25-26
  二、先蚕礼对重实际求稳定集体意识的表达  26-28
    (一) 先蚕礼的缘起及确立  26
    (二) 先蚕礼表达了重实际求稳定的集体意识  26-28
第三章 蚕神传说表达中华农耕社会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  28-33
  一、以家族为本位、尊君重民的集体意识  28-29
    (一) 中华农耕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制度  28
    (二) 家国同构保证了社会各等级和谐相处的均衡状态  28-29
  二、蚕神传说对家国同构集体意识的表达  29-33
    (一) 蚕神传说的演变历程  29-31
    (二) 蚕神传说表达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  31-33
第四章 陶蚕蛹、玉蚕、蚕形刻划及蚕织图表达中华农耕社会注重道德情感及行为引导的集体意识  33-39
  一、象征类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情感的约束  33-36
    (一) 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内涵——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  33-34
    (二) 象征类蚕丝文化符号有助于实现社会道德情感的规范  34-36
  二、蚕织图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行为的引导  36-39
    (一) 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影响下的社会行为  36-37
    (二) 蚕织图对蚕织生产行为的引导  37-39
参考文献  39-42
致谢  42-43
发表论文一览表  43

相似论文

  1. 论涂尔干集体意识,C91-06
  2. 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B91
  3. 中国社会整合对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借鉴研究,C913.2
  4. 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K249
  5. 中国传统社会为孝复仇与司法不公的初步解读,D929
  6. 论日本国民性中的集体意识及其影响,D731.3
  7. 侗戏“柔性之维”的审美研究,J826
  8. 面向社会事实的文化探究,C91-06
  9. 稻作文化与集团意识,K313
  10. 存留养亲制度流变探析,D924.1
  1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1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G122
  13. 文化自觉与中国的持续发展,G122
  14. 大学生国学教育问题研究,G122
  15.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16. 城市建设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G122
  17. 电视文艺传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G122
  18.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G122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发展探索,G122
  20. 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G122
  2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G1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