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电影的受众参与性研究

作 者: 王梓瑜
导 师: 蔡盈洲
学 校: 江西财经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网络电影 受众参与性 解构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如果说传统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那么网络电影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电影自诞生以来,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网络电影不仅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平台,而且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语言和类型。相对网络电影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这一新生事物地研究相对较滞后。网络电影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目前还没有专门讨论网络电影的著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界定网络电影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其次具体分析网络电影受众的参与性及其意义;最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反思网络电影受众参与性的不足。对于网络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除了有些站在不同的视角定义网络电影以外,还有学者把网络电影称为微电影、新媒体电影或手机电影等。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网络电影因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片时相对较短(大多数以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有播放时间较长的电影出现,因此用微电影来界定并不合理。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展示平台的相对固定,网络电影主要依靠网络来传播,而播出终端比较多样,如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因此以新媒体电影和手机电影等播放终端来命名的方式亦不可取。笔者在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网络电影定义为:专门为在网络发行和播放,以数字文件形式存在的,运用电影影像语言制作生产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网络电影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时期,依次为萌芽期、发展期和壮大期,笔者认为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迎来成熟期。因技术的限制,网络电影在萌芽期的创作主要以专业团队的作品为主。这一时期产生了网络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交互式网络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交互式电影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它改变了以往的观影模式,受众利用专门的软件可以对影片的剧情进行随意的组合,极大的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发展期的网络电影主要以网友原创为主,受众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并迎来了创作的小高峰。随着专业团队的加入和广告商的资金支持,网络电影进入到了制作精良、类型多元的壮大期,其影响力也随之壮大。网络电影的每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了一种网络电影的类型,分别是:交互式网络电影、原创网络电影和网络广告电影。综合分析了网络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类型后,笔者认为网络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受众的参与性上。在梳理各学科领域对受众参与性的研究成果后得出:受众的参与性是按照被动→能动→主动这一脉络发展的。网络电影相较于传统电影在参与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发展,主要体现为参与制作和生产,流通和传播,并且在反馈方式上也更多元,受众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也不断加大。随着受众参与性的提高,其意义也得以彰显。受众通过解构经典、戏仿、拼贴等方式来抵制主流话语的影响,原创电影更是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语言和叙事样式,进而参与了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年轻人独特的话语模式和新的流行。随着受众参与性的提高,当代年轻人的话语权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同时丰富了文化的多元性。但笔者认为还需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首先,受众习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构来消解主流话语的影响,但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消费社会语境下,主流话语体现为世俗的商品话语,受众通过解构策略消解的主要是精英话语。其次,越来越多样的网络广告电影恰恰潜在的激发了受众潜在的消费欲望。最后,网络媒介作为受众的参与平台所标榜的自由和平等被误认为具有民主性和公平性,而笔者认为这种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只是被商品消费的平等和自由所掩盖的虚假民主。因而,网络电影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制造消费欲望的新形式。笔者认为,网络电影受众的参与性是基于网络媒介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因而还可以从网络媒介的角度开展对网络电影受众参与性的分析。

全文目录


目录  3-5
Contents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绪论  11-16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1.2 研究理论依据  11
  1.3 研究综述  11-15
    1.3.1 从美学角度来分析  12-13
    1.3.2 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  13-14
    1.3.3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14-15
  1.4 研究方法  15-16
2. 新的艺术形式——网络电影  16-28
  2.1 网络电影概念的界定  16-17
  2.2 网络电影的发展历程  17-23
    2.2.1 国外网络电影的发展概述  17-18
    2.2.2 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概况  18-23
  2.3 网络电影的主要类型  23-25
    2.3.1 交互式网络电影  23-24
    2.3.2 脱胎于传统电影的原创网络电影  24-25
    2.3.3 以品牌推广为主的网络广告电影  25
  2.4 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  25-28
    2.4.1 影像语言特点  26
    2.4.2 叙事特点  26-28
3. 网络电影受众的参与性分析  28-41
  3.1 受众参与性理论梳理  28-31
    3.1.1 传播学领域的受众参与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8-29
    3.1.2 心理学领域的受众参与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9
    3.1.3 经济学领域的受众参与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9-30
    3.1.4 文化研究领域的受众参与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30-31
  3.2 网络电影受众参与的形式  31-34
    3.2.1 参与制作与生产  32
    3.2.2 参与传播与流通  32-33
    3.2.3 参与接受与消费  33
    3.2.4 参与互动与反馈  33-34
  3.3 网络电影受众参与的特征  34-36
    3.3.1 参与身份的多重性  34-35
    3.3.2 参与的平等性  35
    3.3.3 参与媒介的二重性  35
    3.3.4 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35-36
    3.3.5 参与目的多样性  36
  3.4 网络电影受众参与的意义  36-41
    3.4.1 景观社会的私人表征  36-38
    3.4.2 意义的消解  38-39
    3.4.3 众声喧哗与快感优先  39-41
4. 关于网络电影受众参与的反思  41-46
  4.1 解构之后  41
  4.2 平等幻象  41-43
  4.3 商业逻辑的力量  43-46
5.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0
附录  50-51
致谢  51-52

相似论文

  1. “言语”与“文字”,H0
  2.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H059
  3.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威尼斯商人》的三个中译本,I046
  4. 王朔小说的话语策略及其意义,I207.42
  5. 《英国病人》中身份的解构与重构,I711
  6. 解构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探究,H059
  7. 信号完整性仿真结果可信度评估的数据特性解构法,TN911.7
  8. 从德里达和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H059
  9. 消费时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境遇,J90-05
  10. 电影网络发行研究,J905
  11. 影像数字解构技术对影像符号传达的影响研究,J904
  12. 传统家庭解构的动力因素分析,C913.11
  13. 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I712
  14. 解构后的重建,I712
  15. 纯形式批评—彼得·埃森曼建筑理论研究,TU-86
  16. 解构理论视角下的《五号屠场》分析:矛盾的完美平衡,I712.074
  17.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棕色梦,I712
  18. 《儿子与情人》及《虹》中男性权威的解构,I561.074
  19. 论《微暗的火》后现代主义特征,I712.074
  20. 莫言小说与后现代主义,I207.42
  21. 论翻译的不确定性,H05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