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贾樟柯电影的“寻找”叙事研究

作 者: 翁青青
导 师: 王俊秋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贾樟柯 寻找 套层叙述 叙事特征
分类号: J9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1995年的学生电影作品《小山回家》开始,贾樟柯在十余年间创作了《小武》、《站台》、《任逍遥》、《东》、《无用》、《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十几部电影作品,并迅速崛起为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和典型代表。这些作品均打上了深刻的贾氏烙印,一如既往地体现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对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的思考。“寻找”是贾樟柯电影恒在的主题,“寻找”渗透到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情感方式当中。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主人公们面临一系列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却找不到出路,故里在拆迁,婚姻、亲戚等关系在异化,伴随这个变化的不确定的主题的,便是对于不变和确定性的寻找。各种叙事要素围绕着寻找而展开,“寻找”这一姿态本身成了他们唯一由自己掌控的行为。换句话说,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用“寻找”结构着存在本身的意义。这也是贾樟柯通过他的镜头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围绕“寻找”展开的叙事研究,正是本文的关注点。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梳理,简要介绍了当代中国的两次“寻找热”,以及寻找与其他母题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集中分析了贾樟柯电影文本中围绕“寻找”的叙事特征;第三部分是对个人记忆式“寻找”的作品——故乡三部曲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对社会记忆式“寻找”的作品——《世界》、《三峡好人》的分析;第五部分对导演自身的“寻找”及其中的文化意义有所涉猎。本文以“寻找”作为研究贾樟柯电影文本的切入点,围绕这一贯穿贾樟柯所有电影作品的主题进行取舍,以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贾樟柯电影的视角。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9
第一章 贾樟柯电影的相关概念梳理  9-15
  1.1 当代中国电影的两次“寻找热”  9-12
    1.1.1 20 世纪 80 年代的寻根电影  9-10
    1.1.2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新生代底层电影  10-12
  1.2 “寻找”与贾樟柯电影其他母题的关系  12-15
    1.2.1 “寻找”与“漂泊”的关系  12
    1.2.2 “寻找”与“游民”的关系  12-13
    1.2.3 “寻找”与“流浪感”的关系  13-15
第二章 贾樟柯电影的“寻找”叙事特征  15-24
  2.1 非连贯的叙事结构:生活流与碎片化  15-19
    2.1.1 “寻找”的套层叙述——主题的并置与重合  15-17
    2.1.2 非情节叙事:建构多重杂糅叙事结构  17-19
    2.1.3 契合“寻找”的偶然性的半开放式结局  19
  2.2 “寻找”与迷失:乐园构建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19-21
  2.3 “寻找”的情感载体——“物”的象征意义  21-24
第三章 “故乡三部曲”的个人记忆式“寻找”的叙事特色  24-30
  3.1 灰色青春的被动“寻找”:三部曲案例剖析  24-28
    3.1.1 《小武》:“寻找”中的孤独漂泊者  25-26
    3.1.2 《站台》:青春记忆的执着追寻者  26-27
    3.1.3 《任逍遥》:迷茫青春的残酷物语  27-28
  3.2 “寻找”的自我封闭空间:对城市的离间及城乡冲突的淡化  28-30
第四章 走出小天地的社会记忆式“寻找”——从《世界》到《三峡好人》  30-38
  4.1 《世界》:虚幻“世界”与心灵创伤  30-34
    4.1.1 扩大的悖论式“寻找”空间:生活在别处的飘一代.  30-31
    4.1.2 “寻找”者的自我狂欢:内心的无尽自欺  31-32
    4.1.3 “寻找”背景的虚假繁荣:都市神话与“世界之窗”  32-33
    4.1.4 “寻找”中孕生重建乐园的希望:结局的暖化处理  33-34
  4.2 《三峡好人》的变与不变:走索式的双层游走空间  34-38
    4.2.1 “寻找”者的行动力量:主人公的自我调适与自主判断27  34-36
    4.2.2 两条“寻找”主线:追求本阶层想象范畴的爱的权利28  36
    4.2.3 人为解构乐园(三峡工程)产生的“寻找”群像  36-38
第五章 创作者的“寻找”之路——贾樟柯的转变与突围  38-44
  5.1 导演自身“寻找”历程与其作品的关系  38-39
  5.2 后期作品的杂糅风格—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  39-40
  5.3 焦灼现实中“寻找”突围:艺术与官方和市场的博弈  40-42
  5.4 导演的民间记忆与“寻找”的文化意义  42-44
结论  44-45
注释  45-47
参考文献  47-49
附录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香港电视剧的叙事特征研究,J905
  2. 贾樟柯电影作品纪实风格探究,J905
  3. 他者的建构和寻找自我,I712.074
  4. 贾樟柯电影纪实性美学特征研究,J905
  5. 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I206.7
  6. 论《马戏团之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I561
  7. 在自我和他者夹缝中的柳美里文学,I312
  8. 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I207.42
  9. 重构的镜像,I207.42
  10. 通过基因矩阵数据分析识别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基因,R749.16
  11. 迷惘、寻找与回归本真,I711.074
  12. 《七姐妹》中的心理空间与自我寻找,I561.074
  13. 生母与继母,I565
  14. 论施叔青作品中的空间书写,I207.42
  15. 超越孤绝之境 寻找精神家园,I207.25
  16. 余华小说父性意识研究,I207.42
  17. 基于稀疏局部敏感法则的微阵列数据分析,TP391.41
  1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灭火机器人改造,TP242.3
  19. 影像的透视—新世纪初少数民族电影研究,J905
  20. 希望与虚无,I207.42
  21. 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I207.4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