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东临沂民歌的探索与发展-以《沂蒙山小调》为例

作 者: 乔贞伟
导 师: 祁君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音乐文化 沂蒙小调 民歌 小调
分类号: J60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拥有上千年灿烂的音乐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山东音乐作为重要的分支,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清新淡雅、不疾不徐、柔和敦厚的美学特征。齐鲁大地的儒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对山东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甚远。它使山东人民的音乐思维和艺术理念更加的深刻,更具音乐审美价值的能力。山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歌是山东音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沂民歌是山东民歌的精髓,鲁东南极具特色的民间歌曲为山东的音乐文化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流传于临沂当地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民间歌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那首人人皆知的《沂蒙山小调》,就来自于沂蒙当地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因其优美的旋律,诗意的唱词,使得很多人对沂蒙山区充满了向往,它已经成为沂蒙地区与外界交流的“名片”。本文重点对临沂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色、曲调渊源、歌曲变体以及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临沂民歌乃至山东地区的民间歌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从四部分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山东音乐文化及沂蒙小调的研究。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氛围对所在区域的音乐形式有很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山东音乐文化的脉络梳理,从山东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出了山东民歌形成的历史沿革。着重对沂蒙小调的特点和文化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分析了临沂地区民歌与当地文化的关系,并对其代表作品《沂蒙山小调》的产生过程、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就《沂蒙山小调》的词曲结合特征、曲式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第三部分,是对《沂蒙山小调》曲调渊源及歌曲变体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原型与北京民歌、山东民歌、东北民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提出了自己对《沂蒙山小调》“同宗歌曲”的判断。另外,对《沂蒙山小调》七十年来的歌曲变体,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第四部分,沂蒙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内容丰富的沂蒙民歌,在山东优秀的音乐文化土壤里产生、流传,即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这部分内容是以《沂蒙山小调》的成功事例为基础,展开了对沂蒙民歌传承和发展的讨论。文中对沂蒙民歌总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对沂蒙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2
第一章 山东音乐文化及沂蒙小调  12-17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山东音乐文化  12-13
  第二节 丰富的山东民歌艺术  13-14
    一、 劳动号子  13
    二、 大型民歌套曲  13
    三、 花鼓和秧歌  13-14
    四、 说唱性民歌  14
    五、 吆山歌和吆牛歌  14
    六、 民间儿歌  14
    七、 小调  14
  第三节 沂蒙小调的特点与文化特征  14-17
    一、 沂蒙小调的特点  14-15
    二、 沂蒙小调的文化特征  15-17
第二章 临沂民歌之经典——《沂蒙山小调》  17-24
  第一节 临沂音乐文化  17-20
    一、 历史背景  17
    二、 地理条件  17
    三、 方言特色  17-18
    四、 风格特征  18-19
    五、 演唱形式  19-20
  第二节 《沂蒙山小调》的故事  20-22
  第三节 《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色  22-24
    一、 词曲结合特征  22
    二、 曲式结构特征  22-24
第三章 《沂蒙山小调》曲调渊源及歌曲变体  24-30
  第一节 《沂蒙山小调》曲调渊源  24-26
    一、 与北京民歌的关系  24
    二、 与东北民歌的关系  24-25
    三、 与山东民歌的关系  25
    四、 同宗民歌  25-26
  第二节 《沂蒙山小调》的歌曲变体  26-30
    一、 雏形《反黄沙会》——《沂蒙山小调》  26-27
    二、 《沂蒙山小调》——《毛主席领导的好》  27-28
    三、 新时期《沂蒙山小调》版本  28
    四、 电影中的《沂蒙山小调》  28-29
    五、 《沂蒙山小调》与舞蹈  29
    六、 《沂蒙山小调》的器乐作品  29-30
第四章 沂蒙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30-36
  第一节 沂蒙民歌总体发展趋势  30-31
  第二节 沂蒙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31-36
    一、 政府的大力扶持  32-34
    二、 合理开发利用  34
    三、 营造人文生态环境  34
    四、 加强理论研究  34-36
结论  36-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

相似论文

  1. 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研究,J607
  2. 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及其特证,J607
  3. 《仓央嘉措道歌》版本研究,G256.2
  4. 山西民歌调式研究,J607
  5. 论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艺术特色,J607
  6.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607
  7. 海南普通学校校本课程中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策略,G633.951
  8. 青海蒙古族民歌分类与研究,J607
  9. 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J607
  10. 传统民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中的变化与发展研究,G633.951
  11. 多重视角下的河北民歌研究,J607
  12. 论民歌中的情感抒发与形象塑造,J607
  13. 陕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J607
  14. 新疆精河县“十三种毛色的骏马”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J607
  15.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钢琴演奏研究,J624.1
  16. 哈尔滨音乐厅历史发展研究,J609.2
  17. 资兴瑶族民歌初探,J607
  18.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刍议,G712
  19.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民歌研究,J607
  20. 沃尔夫艺术歌曲和声研究,J614
  21.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