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湖北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学研究

作 者: 车飞
导 师: 侯明生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基腐病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分类号: S435.1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水稻病害,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害,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发生区域在逐步扩散,对水稻的危害逐渐增大。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于2009年7月在湖北省首次在阳新、枝江、大冶、当阳等县市发生,对湖北省水稻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本文在对病原发生危害调查基础上,对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几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期望为本病进一步相关基础研究和防治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发病植株测产结果显示,本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病株空秕率增加,结实率降低。与健康植株比较,空秕率提高了3.5倍,结实率降低了26%,一般产量损失40%左右,重病株达60%,严重的达90%以上。2.应是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发病水稻中分离出21个菌株,通过express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NGM培养基鉴定、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和核糖体DNAITS序列鉴定等方法对分离的21个菌株进行鉴定,最后确定了6个菌株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分别将其命名为Echl-01,Ech2-01,Ech2-02,Ech2-03,Ech3-01,Ech3-02。3.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和注射茎基部均能引起典型症状,叶片离体接种与活体喷雾接种均无任何症状,推测病菌不能从叶片侵染引起病害发生;病菌可能是从伤口、受伤的叶鞘和根系侵入,所以在大雨淹水之后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其中主要从根系、茎基部伤口侵入,也可在种子萌芽过程中侵入,降低种子萌发率,引起烂芽,烂根。4.对分离白阳新、枝江、大冶等地的基腐病菌进行了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淀粉水解、甲基红(M.R.)、过氧化氢酶、明胶液化、吲哚试验、果胶分解、卵磷脂酶等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结果与国内其他菌株相似。通过温度测试,确定了分离自湖北省各地的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高生长温度为41℃,致死温度在53~54℃之间。pH值测试结果显示,分离自湖北省各地的菊欧文氏菌在pH5.2~10.0内都能生长,pH 6.0~8.4之间生长良好,其中最适宜生长pH为6.8,当pH值低于4.4时病菌停止生长。5.通过9种不同杀菌剂对基腐病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其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梧宁霉素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2.4μg/ml,抑菌效果最好。70%农用链霉素、70%锰锌百菌清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58.30和81.40μg/m。三乙磷酸铝、松脂酸铜16%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噻唑锌、噻呋酰胺、70%精品甲托WP、可杀得叁千的抑制效果较差,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833.33,1156.63,562.20和595.74μg/ml。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17
  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0-11
    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情况  10-11
    1.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症状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1
  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研究进展  11-16
    2.1 病原菌相关生物学特性  12-13
    2.2 病原菌致病性  13
    2.3 病原菌侵染途径  13-14
    2.4 细菌毒素功能及遗传特性  14
    2.5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防治  14-16
      2.5.1 选用抗病品种  14-15
      2.5.2 农业措施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5
      2.5.3 药剂防治  15-16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7
第二章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7-23
  1 材料与方法  17-18
    1.1 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  17
    1.2 病害症状观察  17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7-18
  2 结果与分析  18-22
    2.1 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  18
    2.2 病害症状观察  18-19
    2.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9-22
  3 小结与讨论  22-23
第三章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3-35
  1 材料与方法  23-28
    1.1 病原菌的分离  23-24
      1.1.1 组织分离法  23
      1.1.2 稀释分离法  23-24
    1.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4-27
      1.2.1 express细菌试剂盒检测  24
      1.2.2 NGM培养基鉴定  24
      1.2.3 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  24-26
      1.2.4 核糖体DNA ITS序列鉴定  26-27
      1.2.5 病原菌显微形态观察  27
    1.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7-28
      1.3.1 菌悬液浸种  27-28
      1.3.2 活体注射接种  28
      1.3.3 叶片针刺接种  28
  2 结果与分析  28-33
    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8-29
    2.2 分离菌株鉴定结果  29-31
      2.2.1 express细菌试剂盒检测结果  29
      2.2.2 NGM培养基鉴定  29-30
      2.2.3 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  30
      2.2.4 核糖体DNA ITS序列鉴定  30-31
      2.2.5 病原菌显微形态观察  31
    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31-33
      2.3.1 菌悬液浸种对水稻幼芽的影响  32
      2.3.2 稻株活体注射接种症状表现  32-33
      2.3.3 叶片针刺接种  33
  3 小结与讨论  33-35
第四章 水稻基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35-44
  1 材料与方法  35-38
    1.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5
      1.1.1 病菌生长的生长温度测定  35
      1.1.2 病菌致死温度测定  35
    1.2 不同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5-36
    1.3 病原菌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  36-38
      1.3.1 革兰氏染色  36-37
      1.3.2 荚膜染色  37
      1.3.3 淀粉水解试验  37
      1.3.4 甲基红(M.R.)试验  37
      1.3.5 过氧化氢酶试验  37
      1.3.6 明胶液化反应  37-38
      1.3.7 吲哚试验  38
      1.3.8 果胶分解试验  38
      1.3.9 卵磷脂酶试验  38
  2 结果与分析  38-43
    2.1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8-40
    2.2 致死温度测试  40-41
    2.3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1-42
    2.4 病原菌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  42-43
  3 小结与讨论  43-44
第五章 不同化学药剂对基腐病菌室内毒力效果测定  44-47
  1 材料与方法  44-45
    1.1 供试药剂  44
    1.2 实验方法  44-45
  2 结果与分析  45
  3 小结与讨论  45-47
参考文献  47-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水稻茎叶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及分析,S511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3.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S511
  4.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5.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6.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7.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8.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9.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10.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1.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2.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13.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14.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15. 利用RNA瞬时干扰技术研究甘油二酯激酶基因在水稻响应激发子木聚糖酶和盐处理中的作用,S511
  16.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17. 水稻胁迫应答基因3’UTR模体及相关mi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Q943.2
  18.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19.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20.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21.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稻病虫害 > 病害 > 侵(传)染性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