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苏东北部沂、沭、宿交界地区方言考察研究

作 者: 张晓燕
导 师: 苏晓青
学 校:
专 业: 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 江苏北部 交界地区 方言现状 地理分布 非语言因素
分类号: H17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江苏北部的沂、沭、宿三地相接地区,不仅是行政地域的交界地区,也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两种语言的交界地区。该地区的语言呈现出许多过渡性特征。本文根据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通过十七项语音特征对比字组和一百多条基本词汇,对交界地区方言进行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大范围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交界地区的语言状况。同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四十余幅方言地图,力求从多个角度对交界地区方言现状做出分析和解释。入声的有无是方言分区的一条重要标准。交界地区语言的竞争导致入声的变化十分复杂,不仅存在着入声舒化的现象,而且入声韵母的套数和数量也不一致。考察发现,交界地区其他语音特征和词汇条目都没有与入声分界线完全吻合的同言线。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讨论交界地区方言划分时,采取单一的语音标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易行的办法。本文研究发现,交界地区语言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很多语言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完全同步的。该地区的语音特点和所谓的鉴别词与入声同言线一样,基本都呈东西分布格局,但是也有一些语音和词汇的发展成南北走势。本文研究认为,造成交界地区语言状况复杂的原因不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同时也与地理地貌、行政区划、交通状况、语言认同、心理认知、传媒教育、政治经济以及戏曲文化等非语言因素有关。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8
目录  8-12
图清单  12-14
表清单  14-15
一 绪论  15-28
  1.1 交界地区地理概况  15-18
    1.1.1 新沂市及本文所涉及各乡镇地理概况  15-16
    1.1.2 宿豫区及本文所涉及各乡镇概况  16-17
    1.1.3 沭阳县及本文所涉及各乡镇地理概况  17-18
  1.2 交界地区历史人文概况  18-20
    1.2.1 新沂及各点历史人文概况  18-19
    1.2.2 宿豫区及各点概况  19-20
    1.2.3 沭阳及各点历史人文概况  20
  1.3 交界地区语言分区及其研究现状  20-22
    1.3.1 该地区方言分区情况  20-21
    1.3.2 关于该地区方言其他方面的研究现状  21-22
  1.4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22-23
    1.4.1 研究目的  22-23
    1.4.2 研究方法  23
  1.5 调查过程  23-25
    1.5.1 调查点的选择  23-24
    1.5.2 调查材料  24
    1.5.3 发音人  24
    1.5.4 调查时间  24-25
  交界地区整体图  25-26
  交界地区调查点分布图  26-28
二 交界地区方言的语音特征考察  28-70
  2.1 交界地区方言的声调特征  28-33
    2.1.1 交界地区的调类  29
    2.1.2 交界地区声调的共性和差异  29-33
  2.2 交界地区的入声  33-40
    2.2.1 交界地区入声分布  33-34
    2.2.2 交界地区入声的类型  34
    2.2.3 交界地区入声的舒化情况  34-37
    2.2.4 交界地区入声韵母的分类  37-40
  2.3 交界地区方言的声母特征分布  40-47
    2.3.1 古非组和晓组字今洪音韵母前声母的读音对比(黄—房、虎—府、飞—灰)27  40-41
    2.3.2 部分古平声邪母字读音对比(祥—墙、徐—渠)  41
    2.3.3 古假摄和咸、山摄(入声)开口三四等知章组对比字读音(这—借、哲—接、彻—切、社—谢、舌—协)  41-42
    2.3.4 古咸山两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合精见组字读音对比(展—剪、缠—线、扇—线、闪—显)  42-43
    2.3.5 山开二等上声产韵生母字“产”和初母字“铲”读音对比  43
    2.3.6 古知庄章组与精组字读音对比(丝—师、苏—书、从—虫、增—争、仓—昌、三—山)  43-44
    2.3.7 古泥、来母字读音对比(牛—刘、男—蓝、女—吕)  44
    2.3.8 古日母字读音对比(右—肉,咬—绕,印—认)  44
    2.3.9 古精组与见、晓组字读音对比(酒—久,清—轻,修—休,齐—旗,节—洁)31  44-47
  2.4 交界地区方言的韵母特征考察  47-54
    2.4.1 古山摄一等桓韵与二等山、删韵唇音字读音对比(般—班、半—办、潘—攀、判—盼、瞒—蛮)  47
    2.4.2 古山摄见系合口一二等读音对比(官—关、换—患、豌—弯、贯—惯)34  47-48
    2.4.3 古果摄一等见系开口和合口字读音对比(哥—锅、个—过、贺—祸)35  48
    2.4.4 古深臻两摄与曾梗通三摄字读音对比(根—耕、身—生、分—风、今—京、新—星)  48-49
    2.4.5 古咸山两摄见系开口二等和三四等字读音对比(艰—兼、减—俭、限—现、颜—严、雁—燕)  49-50
    2.4.6 古臻摄(齿音、牙喉音)与曾梗通(非唇音)摄合口字读音对比(魂—红、群—穷)  50
    2.4.7 部分通摄和曾摄字的读音对比(东—登、同—腾)  50
    2.4.8 通摄合口一等平声泥母字“农”和遇摄合口一等平声泥母字“奴”的读音对比  50-54
  2.5 交界地区方言语音特征地理分布图(十五幅)  54-70
三 交界地区方言的词汇考察  70-110
  3.1 天文类  70-72
    3.1.1 “流星”的说法  70-71
    3.1.2 “银河”的说法  71
    3.1.3 “彩虹”的说法  71-72
    3.1.4 “冰雹”的说法  72
  3.2 动物、昆虫类  72-79
    3.2.1 “母黄牛”的说法  72-73
    3.2.2 “蛇”的说法  73
    3.2.3 “喜鹊”的说法  73-74
    3.2.4 “青蛙”的说法  74
    3.2.5 “蟾蜍”的说法  74-75
    3.2.6 “蜻蜓”的说法  75-76
    3.2.7 “蟋蟀”的说法  76-77
    3.2.8 “河蚌”的说法  77
    3.2.9 “蚂蚁”的说法  77
    3.2.10 “鸭”的说法  77-78
    3.2.11 “蝙蝠”的说法  78
    3.2.12 “老鼠”的声母  78-79
  3.3 植物类  79-80
    3.3.1 “甘薯”的说法  79
    3.3.2 “向日葵”的说法  79-80
    3.3.3 “土豆”的说法  80
  3.4 人物及称谓  80-83
    3.4.1 “老太婆”的说法  80-81
    3.4.2 “驼子”的说法  81
    3.4.3 “舅妈”的说法  81-82
    3.4.4 “二伯母”的说法  82
    3.4.5 “我”的说法  82-83
  3.5 其他  83-86
    3.5.1 “口水”的说法  83
    3.5.2 “闲聊”的说法  83-84
    3.5.3 “毛巾”的说法  84-86
  3.6 交界地区方言词汇地理分布图(二十四幅)  86-110
非语言因素对交界地区方言的影响  110-116
  4.1 地缘地貌  110-111
  4.2 行政区划与交通状况  111
  4.3 心理认知  111
  4.4 语言认同  111-112
  4.5 政治经济  112-113
  4.6 戏曲文化  113
  4.7 传媒与教育  113-115
  交界地区剧种分布图  115-116
五 结语  116-122
  5.1 交界地区方言的分界及划分标准  116-117
  5.2 交界地区语言发展不平衡  117-118
  5.3 影响交界地区语言发展的多种因素  118
  5.4 本文研究的不足  118-119
  交界地区韵母同言线叠加图  119-120
  交界地区词汇同言线叠加图  120-122
参考文献  122-128
附录一:调查表  128-138
  表一 发音人信息调查表  128-129
  表二 基本音系调查表  129-132
    声调  129-130
    声母  130-131
    韵母  131-132
  表三 语音特点调查表  132-133
  表四 入声字调查表  133-137
  表五 连读变调调查表(略)  137
  表六 方言词语调查表(略)  137
  表七 民俗事项调查表(略)  137-138
附录二:发音人信息表  138-142
个人简历  142-145
学位论文数据集  145

相似论文

  1.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2. 鲁豫皖交界地区四个CCN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对淮阳群体的抗性评价,S435.121
  3. 固原地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地理分布,R282
  4. 面向双主教学模式的人机交互过程研究,H319
  5. 非语言因素对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G633.41
  6. 《促织》的四种英译本翻译风格探讨,I046
  7. 无锡市区新派方言现状研究,H173
  8. 明代福建农作物地理分布研究,K928.6
  9. 贵阳花溪区汉语方言语音地图及语音演变研究,H17
  10. 近代北京报馆历史地理研究,G219.29
  11. 汉唐时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J609.2
  12. 江苏北部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研究,Q948
  13. 非语言因素对大学英语写作影响的研究,H319
  14. 俄汉同声传译中的转换研究,H35
  15. 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复合体自然居群倍性变异格局的研究,S663.4
  16. 商务英语文体学分析,H315
  17. 从德国功能翻译论看《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H315.9
  18. 结合翻译资格考试谈高校交替口译教学,H315.9-4
  19. 以副语言信息为中心的口译中非语言信息的研究,H059
  20. 简析插语,H04
  21. 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对比研究与党校英语阅读教学,H319.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方言 > 北方话(官话方言) >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