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

作 者: 范晓林
导 师: 车文明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元刊杂剧三十种》 俗字 俗词 俗语 版式
分类号: H124.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刊本,不仅是研究元代戏剧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元代语言资料。《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典型的俗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俗字俗词俗语的大量使用。《元刊杂剧三十种》不仅在文本内容上有特点,在版式上也独具特色,是研究元代戏曲版式的最好样本。论文选择《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其文本内容,也关注其版式特点,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挖掘其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戏曲表演体制上表现出来的特点。论文主要从俗字、俗词、俗语的使用方面挖掘其在戏曲文献方面的价值;从对版式各要素的特点方面挖掘其在戏曲表演体制等方面的价值。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四章论述。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目的、研究价值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字研究。首先,将各本的俗字以影印的方式逐本摘录出来,并做了简要分析,指出每一本中俗字的分布情况及特点。然后总结《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俗字的简化类型,归纳出简化规律。最后通过同敦煌俗字及《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所录宋代简化俗字进行比较后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俗字更具系统性和规律性。敦煌时代至宋代是简俗字体系的准备时期,而元代是简俗字系统的形成时期。元代简俗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第二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词研究。对元杂剧俗词考释的论著已相当不少,但所引材料多为明刊元杂剧,《三十种》中不少俗词在相关辞书中并没有收录。本文择释了一部分未曾被考释过的俗词,还有一些至今仍活跃在包括山西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中的俗词。在释义时,以明万历臧氏刻本元人杂剧所提供的书证材料为依据,结合历代口语文献材料如笔记和白话小说等,同时结合现代活的方言口语材料加以印证,以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取得释义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借助语料库语料,追根溯源,尽可能找出每条词的最早出处,以说明该词的最早使用年代。文中所列举的词语,都逐一与《汉语大词典》作了对照,并参照了《汉语方言大词典》,目的是为《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语、漏略的义项、晚出的书证,提供或提前了书证。第三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语研究。元刊杂剧语言通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俗语。《三十种》一书共有十余万字,其中的俗语数量不少,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多被忽视。论文先概括了《三十种》俗语的特点:提示语丰富,结构精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雅俗的相对性。然后选解了若干条俗语。通过这种研究,说明开展《三十种》俗语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进行《三十种》的词汇研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它。第四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式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刊本的版式是适应元代杂剧的需要而产生的版面样式。与传统“版式”内容不同,《三十种》的“版式”包含诸如首题、起始句、“凸”字敬正式、科、白、词牌、曲词、散场、折尾“下”、题目、正名、尾题这些要素。这些要素统一在“戏曲版式”的系统内,又有着不同的属性,分布在不同的层面,彼此间有着深刻的关系,成为我们深入研究元杂剧体制的重要依据。我们分析了《三十种》的“起始句”以及“科”的呈现方式,发现所有“科”都指向了正末,“科”是用来提示正末在何时做何事的。将刊本里所有的“科”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井然成序、环环相扣、以正末活动为主线的演出“秩序手册”。而“凸”字敬正式的存在从刊刻形式上也突出说明了这一点。最后我们以俗字为参照,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传播流布轨迹作了一些思考,审视了平阳在元杂剧发展中的地位。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27
第一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  27-73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各本的俗字  27-53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的特点  53-63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同敦煌简俗字的比较  63-66
  第四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同宋代简俗字的比较  66-73
第二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词  73-105
  第一节 收词释义和书证问题  73-74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词择释  74-105
第三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语  105-141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语的特点  105-110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语选解  110-141
第四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戏曲版式  141-176
  第一节 起始句的呈现方式及其内涵  141-147
  第二节 “科”的呈现方式及其内涵  147-155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各刊本版式特点  155-163
  第四节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63-176
结语  176-178
致谢  178-180
参考文献  180-186
附录 A《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谱  186-233
附录 B《宋元以来俗字谱》所载《烈女传》俗字  233-235
附录 C《宋元以来俗字谱》所载《取经诗话》俗字  235-23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236

相似论文

  1. 维译本《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I046
  2. 藏语/汉语远程教育平台藏文支撑技术研究,TP391.6
  3. 版式设计中“空白”的审美研究,J524
  4. 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H17
  5. 日藏古抄《百二十咏诗注》俗字研究,H12
  6. 平面构成语言在景观中的设计表达,TU986.2
  7. 韩中常用俗语的文化语言学比较研究,H136
  8. “非主流”网络图片中的视觉艺术体现初探,J06
  9. 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文字研究,H121
  10. 敦煌寫卷《道行般若經》用字研究及校勘,G256
  11. 《版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2. 柳永雅俗词评议,I207.23
  13.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研究,H251
  14. 中国作为抗俗在线,H109.4
  15.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中国传统言语观研究,H136.4
  16. 传递精义之道试论隐义俗语的异化翻译策略,H059
  17. 真人秀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D923.41
  18. 汉字模件与传统书籍版式,J524
  19. 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国俗语教育,H55
  20. 《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H146
  21. 东福寺本《参天台五台山记》俗字研究,H1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文字学 > 汉字整理和简化 > 异体字、同音字、多音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