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

作 者: 潘建伟
导 师: 江弱水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旧诗人 新诗 对立 互通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诗的产生,诗坛的新与旧成为二十世纪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对新时期的旧诗人及其诗歌创作都排斥于研究之外。但回顾民国前二十五年的诗坛状态,旧诗仍是诗坛主流,特别以同光体为主的诗风影响更大。不论是在新旧文人,还是政界人士,抑或是普通读者中,旧诗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新诗。白话文运动开始后旧诗坛的两辈诗人中,光宣之际旧诗人如陈三立、陈衍、章太炎、梁启超等多以“潜对话”与“间接对话”的方式,表达了对新诗的态度;南社学衡旧诗人如柳亚子、吴宓、吴芳吉等对新诗的态度则可用“直接对话”来概括。光宣之际旧诗人都没有如林纾那样公开对新诗提出批评,而是在日记、书信、谈话,或是演讲中,曲折地表达看法;南社学衡旧诗人则多与新文化人直接进行争论,各自提出对新诗的见解。吴芳吉、胡怀琛还自创新体诗,走了一条与新诗运动相异的路子。这些旧诗人对旧诗出路的思考,对新诗提出的意见,以及诗体建设的探索,都不无可取之处。民国新旧诗坛看似对立,但新旧诗人往来频繁,新旧诗观总能相契,都印证了新旧诗坛潜藏着互通的一面。而新旧诗坛的“对立”事实是基于白话文运动背后的“启蒙”与“救亡”而起的,并非是就诗艺本身而言的。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新诗坛所反省的并非同光体、南社及学衡诗人的诗论,而正是当初高举“文学革命”的胡适之一派。旧诗人的诗论此时与卞之琳、戴望舒、废名、朱光潜,包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的诗论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笔者着眼于新旧诗坛的“互渗互动,相融相生”,从审美观念、语言演变、文化心态以及意象、用典、用韵等方面,重点描述旧诗人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诗、如何反思旧诗、他们心中的“新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同时考察新诗人笔下的旧诗创作,及其新诗中的旧诗因子,揭示出新诗人对旧诗体的复杂态度。两者相成,将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历史描述与理论建构相结合,以期重新绘制一幅民国前二十五年更为全面的诗学版图。

全文目录


致谢  3-8
摘要  8
Abstract  8-10
绪论  10-23
  一、问题的提出  10-13
  二、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13-18
  三、论题的创新点及研究脉络  18-19
  四、资料使用介绍  19-21
  五、研究架构安排  21
  六、其它问题的说明  21-23
第一章 诗分新旧:民国前二十五年的诗坛概论  23-54
  引言  23-28
  第一节 民国前二十五年的旧诗人与旧诗派  28-32
  第二节 新文人对旧诗的态度及新旧诗坛之往来  32-54
    一、新青年同人:以胡适、鲁迅、沈尹默为例  33-39
    二、初期白话诗人:以俞平伯、朱自清为例  39-44
    三、新月派诗人:以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为例  44-54
第二章 潜对话与间接对话:光宣之际旧诗人对新诗及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54-86
  引言  54-55
  第一节 同光体等旧诗人对新诗及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55-62
  第二节 章太炎:无韵非诗与不可强判文言白话  62-69
    一、对白话文的态度  62-64
    二、对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64-69
  第三节 梁启超:从极好"趋新"到回归传统  69-80
    一、与新文化同人的合与分  69-72
    二、对新诗的看法  72-75
    三、对白话文运动的批评  75-80
  第四节 王国维:通达的诗体观念与本位主义的文化心态  80-86
    一、从诗体代兴观看其对新诗的态度  80-83
    二、对新思潮的担忧  83-86
第三章 直接对话:南社与学衡文人的新诗观  86-134
  引言  86-89
  第一节 以"革命"论诗:柳亚子对新诗的态度  89-93
  第二节 以"时代"论诗:林庚白对新诗的态度  93-99
  第三节 同光体影响下的诗学观:胡先骗对新诗的态度  99-105
    一、"反新文学运动最烈"  99-102
    二、坚定的宋诗派  102-105
  第四节 "彷徨于新旧文学之间":胡怀琛的"新派诗说"  105-115
    一、胡怀琛其人  105-107
    二、"诗是表情的文字"  107-109
    三、"诗是有音节而能唱叹的文字"  109-113
    四、"新派诗说"的缺陷  113-115
  第五节 格律之形式与浪漫之情感:吴宓的新诗观  115-122
    一、对新诗不讲格律的批评  115-117
    二、徐志摩与吴宓新诗观之转变  117-118
    三、诗观的浪漫主义本质  118-122
  第六节 新诗的另一种路径:吴芳吉的"白屋体"  122-134
    一、对新文学的纠偏  122-126
    二、"白屋体"的形式特征  126-129
    三、以《婉容词》为例的分析  129-132
    四、在诗坛的影响  132-134
第四章 从对立互通:新旧语境中的六个诗学关键词  134-194
  引言  134-138
  第一节 时代  138-148
    一、新旧诗坛对诗的"时代性"问题之见解  138-141
    二、旧诗人对新诗抒情问题的批评  141-144
    三、史与志:民国旧诗的抒情特征  144-148
  第二节 人生  148-157
    一、"人生论"成为新诗潮  148-150
    二、旧诗坛的纠偏及意义  150-157
  第三节 诗体  157-168
    一、新文学界对中国诗史的解构  157-161
    二、旧诗人的诗体观  161-165
    三、新旧诗人诗体观念之相契  165-168
  第四节 用典  168-176
    一、清末至五四关于诗的用典之争  168-170
    二、旧诗人对于用典的看法  170-173
    三、用典作为诗的现代基质  173-176
  第五节 用韵  176-186
    一、"无韵非诗"  176-181
    二、新韵与旧韵  181-186
  第六节 意象  186-194
    一、旧诗体式的限制与新诗活力的体现  186-191
    二、传统意象的延续与激活  191-194
结论  194-206
参考文献  206-221
附录: 民国前二十五年诗坛系年简编(1912-1937)  221-244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244

相似论文

  1.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2. 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模式研究,G718.5
  3.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4. 消解二元对立论,I561.074
  5. 《爱药》中文化身份追寻的主题解读,I712.074
  6. 论《水孩子》中的二元对立,I561.078
  7. 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I561.074
  8. “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内部的对立,K313.4
  9.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I712.074
  10. 从对立走向融合,I561.074
  11. SC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F626
  12. 乐清南部片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研究,U412.352
  13. 基于TTCN-3的SIP与ISUP互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TP311.52
  14. NGN和智能网的互通互融及全网智能化研究,TN915.5
  15. 城市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研究,U491
  16. 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B842
  17. 云南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监测系统建设与设计的研究,F626
  18. 布局模式和对立协同差分进化算法及应用,TP301.6
  19.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研究,G633.3
  20. 原乡、本土、族群意识:游川诗歌的精神诉求与艺术表现,I338.072
  2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安全保障技术研究,U492.8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