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 者: 王志宁
导 师: 苟国敬
学 校: 宁夏医科大学
专 业: 药理学
关键词: DMF转运模型 半数致死量 蛋白结合率 释放度 体内外相关性 生物利用度
分类号: R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研究了解“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给药模型、“右旋糖酐-磁性LDH”(DM)及磁性载体MLDH的急性毒性水平。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法给药,观察3d内小鼠的活动及死亡情况,用简单机率单位法计算DMF、DM及MLDH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灌胃给药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腹腔注射组DMF、DM、MLDH的LD50分别为2542.8、3279.5和1951.0mg·kg-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好;右旋糖酐修饰能显著降低磁性载体MLDH的急毒性水平。2“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运载5-FU与蛋白结合率研究测定“右旋糖酐-磁性LDH-FU”(DET-M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5-FU)对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及有关参数的变化。采用HPLC内标法测定5-FU的平衡浓度,通过袋内平衡透析法测试DMF组与原药组的药物蛋白结合率。5-FU在原药形式和DMF转运方式下的蛋白结合率分别在21.87.03%和15.33.60%范围,蛋白结合参数KP分别为58.97L mmol-1和47.33L·m 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057和0.043,蛋白的表观结合常数βp分别为0.91μmol·g-1和0.80μmol·g-1,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Kdp分别为18.32μmol·L-1和32.31μmol·L-1。在“右旋糖苷-磁性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的蛋白结合率显著降低、结合平衡常数减小而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增大,因此更利于提高游离态药物的浓度。3“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以“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为模型药物,比较5-FU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释放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收集DMF体外6小时溶出数据,以家免为实验动物,得到腹腔注射给药剂量660mg kg-1条件下DMF和FU组的药-时曲线,用DAS2.0药动学软件作拟合分析。应用水平B体内外相关模型,对药物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作比较。DMF转运模型和5-FU原药均符合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2.580±0.030)和(0.225±0.030)h;Cmax分别为(6.301±0.666)和(24.58±1.297)mg L-1;AUC(0-t)分别为(19.75±1.365)和(57.82±6.976)mg L-1·h。与5-FU原药相比,DMF的达峰时间及半衰期延长,达峰浓度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DMF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间相关性好(R=0.9798)。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符号说明  9-13
前言  13-17
  参考文献  15-17
第一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试验  17-29
  1.1 材料与仪器  17-18
    1.1.1 动物  17
    1.1.2 药品与试剂  17-18
    1.1.3 主要仪器  18
  1.2 实验方法  18-22
    1.2.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8-19
    1.2.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9
    1.2.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19-22
  1.3 实验结果  22-25
    1.3.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22
    1.3.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22-24
    1.3.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24-25
  1.4 讨论与结论  25-27
  参考文献  27-29
第二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运载 5-FU 与蛋白结合率  29-42
  2.1 材料与仪器  29-30
    2.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29-30
    2.1.2 主要仪器  30
  2.2 实验方法  30-32
    2.2.1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30
    2.2.2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30-31
    2.2.3 袋内外氟尿嘧啶浓度的测定  31-32
  2.3 实验结果  32-39
    2.3.1 氟尿嘧啶浓度检测方法学  32-34
    2.3.2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34
    2.3.3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34-35
    2.3.4 结合参数 n 及 Kp 值的 Scatchard 拟合结果  35-37
    2.3.5 表观结合参数βp及复合物解离常数 Kdp的 Woolf 法拟合结果  37-39
  2.4 讨论与结论  39-40
  参考文献  40-42
第三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与体内药动学研究  42-60
  3.1 材料与仪器  42-43
    3.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42-43
    3.1.2 主要仪器  43
  3.2 实验方法  43-46
    3.2.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设计  43-44
    3.2.2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药动学实验设计  44
    3.2.3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分析测定  44-45
    3.2.4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45-46
  3.3 实验结果  46-55
    3.3.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  46-49
    3.3.2 血浆样品中 5-FU 浓度检测的方法学  49-51
    3.3.3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药动学实验  51-55
      3.3.3.1 药动学实验的时间-血药浓度数据  51-53
      3.3.3.2 药时曲线的药动学模型  53-55
      3.3.3.3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55
  3.4 讨论与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0
文献综述  60-71
  参考文献  67-71
致谢  71-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

相似论文

  1.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R944
  2. 微透析技术和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技术的联用,R917
  3. 类药性和生物利用度的理论预测研究,R914
  4. 比卡鲁胺对映异构体的手性拆分与药物动力学研究,R96
  5. 副猪嗜血杆菌江西分离株的病原学特性研究,S852.61
  6. 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R943
  7. 硫酸沙宁胺醇渗透泵型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TQ463
  8. 长春西汀原位凝胶及原位微球的制备与评价,R94
  9. 蟾酥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R283
  10. 吲哚美辛贴片的质量研究,R927
  11. 芦丁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评价,R283
  12. 盐酸维拉帕米缓释胶囊的研究,TQ463.6
  13.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研究,S858.31
  14. 盐酸托莫西汀缓释片的研究,R969
  15. 麻芩急支膏贴与原黑膏药咳喘膏的质量分析与比较研究,R286
  16. 基于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莨菪碱含量测定、构象确定及与蛋白作用研究,R284.1
  17. 壳聚糖修饰TFu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初步研究,TQ460.1
  18. 酮康唑生物粘附性阴道片的研究,R94
  19. 尼群地平口腔崩解片的研究,R94
  20. 甲硝唑缓释微丸的研究,R944
  21.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鼻腔喷雾剂的研究,R94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