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针刺膀胱经穴位对中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

作 者: 席朝垒
导 师: 周文强
学 校: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中风 针刺 踝背屈 表面肌电图
分类号: R24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针刺膀胱经穴位与现代康复医学疗法相结合,对中风偏瘫后踝背屈功能的影响。以表面肌电图为客观的评估指标,通过观察针刺膀胱经穴位对中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人均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针刺膀胱经穴位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每周治疗6次,4周为一个疗程。评价一个疗程前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胫骨前肌、腓肠肌的sEMG信号情况。结果:1.运动功能评定:一个疗程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评分分值提高更显著。2.表面肌电值比较(肌电积分iEMG)、协同收缩率(CR):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种体位下对应表面肌电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组内比较Ⅰ.仰卧位:治疗组,健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患侧协同收缩率CR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健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胫骨前肌的iEM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腓肠肌iEMG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患侧协同收缩率CR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坐站转移位:治疗组:健、患侧的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著性差异(P<0.05),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健、患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著性差异(P<0.05)。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Ⅲ.站立平衡位:治疗组:健侧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健侧健侧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治疗后组间比较Ⅰ.仰卧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小腿肌群的协同收缩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坐站转移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iEMG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站立平衡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侧胫骨前肌iEMG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侧腓肠肌iEMG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膀胱经穴位结合康复训练可更好的缓解踝背屈活动时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胫骨前肌肌力,改善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捉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9
前言  9-10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0-14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10-12
    1.1 传统医学疗法  10-12
  2.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偏瘫后踝关节背屈障碍治疗的认识  12-14
    2.1 中风偏瘫运动功能改善或恢复的依据  12-13
    2.2 康复训练作用机理  13-14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4-18
研究结果  18-22
分析与讨论  22-27
问题与展望  27-28
结论  28-29
参考文献  29-31
附录  31-35
致谢  35-36
文献综述  36-40
  参考文献  38-40
个人简历  40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9. 功率自行车不同踏蹬形式运动中下肢肌疲劳sEMG的变化特征,G872.3
  10. 人体经穴电位信号处理与生理状态分类方法研究,TN911.7
  11. 针刺结合超声波治疗对中风后肩痛患者康复疗效观察,R246.6
  1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R743.3
  13. 中医药为主的卒中单元模式对缺血中风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R277.7
  14. 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痉挛性肩痛疗效观察,R246
  15. 癫狂梦醒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R255.2
  16. 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R255.2
  17. 眼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R246
  18. 针刺治疗血虚肝郁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R246
  19.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R246
  20. 表面肌电图检查在评估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作用,R246
  21. 侧脑室注射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清对电针夹脊穴镇痛的影响,R24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神经精神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