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蛾黑基啮小蜂繁殖生物学及寄主选择性研究

作 者: 王彦
导 师: 嵇保中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
关键词: 白蛾黑基啮小蜂 生殖行为 寄主选择性 营养分析 感器超微形态
分类号: S47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人工繁殖和林间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研究,内容包括白蛾黑基啮小蜂生殖方式和行为;寄主选择性;替代寄主蛹主要营养成分、蛹壳厚度和几丁质含量对选择性的影响;寄主选择过程中的感受机制等。主要结果如下:1.白蛾黑基啮小蜂的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主要为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都为雄蜂;啮小蜂有近亲繁殖现象。2.白蛾黑基啮小蜂对杨小舟蛾预蛹和1日龄蛹的寄生率和出蜂率最高;啮小蜂对柞蚕蛹有明显选择性,利用柞蚕蛹繁育的子代蜂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高于家蚕蛹和杨小舟蛾蛹。3.杨小舟蛾蛹体内主要营养含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寄生率、出蜂率呈显著正相关,总糖含量与寄生率、出蜂率相关不显著。蛹壳厚度与几丁质含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长;蛹壳厚度和几丁质含量与寄生率、出蜂率呈显著负相关。三种寄主蛹蛋白质、脂肪、总糖、含水量从高到低序列均表现:柞蚕蛹>家蚕蛹>杨小舟蛾蛹。4.白蛾黑基啮小蜂求偶识别和接受过程中,雄蜂触角柄节部位起主要作用,其次是鞭节棒节部位,再次是鞭节索亚节部位;雌蜂触角鞭节索亚节部位起主要作用,然后是鞭节棒节部位,最后是柄节部位。5.白蛾黑基啮小蜂触角上有多孔片状感器、单孔毛状感器、毛形感器、锥形乳状感器、锥形感器、感觉孔、B hm氏鬃毛、腔形感器等8种感器。对雌、雄蜂感器的种类与分布比较表明:毛形感器为主要感器,数量大,分布广;雌、雄蜂触角上感器的种类相同,但同种感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6.白蛾黑基啮小蜂产卵器由腹产卵瓣、内产卵瓣、背产卵瓣三部分组成;产卵器包含浅凹状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等5种感器。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23
  1 啮小蜂属的研究概况  10-17
    1.1 分类与分布  10-11
    1.2 繁殖生物学  11-12
      1.2.1 生殖方式  11
      1.2.2 生殖行为  11
      1.2.3 啮小蜂繁殖活动的影响因子  11-12
    1.3 寄主选择性  12-14
      1.3.1 寄主种类  12
      1.3.2 寄主识别  12-13
      1.3.3 寄主选择行为  13-14
    1.4 寄主选择机制  14-16
      1.4.1 复眼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14
      1.4.2 触角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14-15
      1.4.3 产卵器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15
      1.4.4 触角、产卵器感受器形态与功能  15-16
    1.5 啮小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6-17
  2 白蛾黑基啮小蜂研究概况  17-20
    2.1 生物学特征  17-19
      2.1.1 形态特征  17-18
      2.1.2 寄生习性  18
      2.1.3 生活史  18-19
    2.2 影响白蛾黑基啮小蜂繁蜂的因素  19-20
      2.2.1 自然繁蜂情况  19
      2.2.2 雌蜂日龄的影响  19
      2.2.3 寄主密度的影响  19
      2.2.4 雌蜂密度的影响  19-20
      2.2.5 补充营养的影响  20
    2.3 防治效果  20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0-23
第二章 白蛾黑基啮小蜂繁殖生物学研究  23-32
  1 材料与方法  23-26
    1.1 供试虫源  23-24
    1.2 实验方法  24-26
      1.2.1 白蛾黑基啮小蜂生殖方式研究  24-25
      1.2.2 白蛾黑基啮小蜂生殖行为观察  25
      1.2.3 距离和低温处理对白蛾黑基啮小蜂繁育的影响  25-26
  2 结果  26-30
    2.1 白蛾黑基啮小蜂生殖方式  26-28
    2.2 白蛾黑基啮小蜂生殖行为  28-30
      2.2.1 求偶与交配  28-29
      2.2.2 产卵行为  29-30
      2.2.3 蜂种选育措施评价  30
  3 讨论  30-32
第三章 白蛾黑基啮小蜂对不同寄主蛹的选择行为  32-40
  1 材料与方法  32-36
    1.1 实验材料  32-33
      1.1.1 供试小蜂  32
      1.1.2 供试寄主  32-33
      1.1.3 引诱物质源的制备  33
    1.2 实验方法  33-36
      1.2.1 三种寄主蛹繁蜂情况比较  33-34
      1.2.2 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引诱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初步确定  34-35
      1.2.3 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繁蜂情况  35-36
  2 结果  36-39
    2.1 三种寄主蛹繁蜂情况  36-37
      2.1.1 对三种寄主蛹的偏好性  36
      2.1.2 三种寄主蛹繁蜂情况  36-37
    2.2 啮小蜂对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的选择  37-38
      2.2.1 啮小蜂嗅觉行为反应  37-38
      2.2.2 啮小蜂在 Y-型嗅觉仪内的行动轨迹  38
      2.2.3 培养皿法测定  38
    2.3 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繁蜂情况  38-39
  3 讨论  39-40
第四章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选择行为机制  40-52
  1 材料与方法  40-44
    1.1 供试虫源  40
    1.2 主要试剂  40-41
    1.3 杨小舟蛾蛹营养物质测定  41-43
      1.3.1 水分含量测定  41
      1.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41-42
      1.3.3 总糖含量测定  42
      1.3.4 脂肪含量测定  42-43
    1.4 三种寄主蛹的营养测定  43
    1.5 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几丁质的测定和蛹壳厚度测量  43
      1.5.1 几丁质含量测定  43
      1.5.2 蛹壳厚度测量  43
    1.6 数据分析  43-44
  2 结果  44-51
    2.1 不同日龄杨小舟蛾蛹的营养含量  44-47
    2.2 三种寄主蛹的营养含量  47-48
    2.3 不同日龄蛹几丁质含量和厚度的测定  48-51
      2.3.1 几丁质含量  48-49
      2.3.2 蛹壳厚度测量  49-51
  3 讨论  51-52
第五章 啮小蜂触角对交配行为的的影响及其超微形态研究  52-61
  1 材料与方法  52-54
    1.1 实验材料  52
    1.2 实验方法  52-54
      1.2.1 触角在交配过程中的作用观察  52-53
      1.2.2 雌、雄触角电镜扫描实验  53
      1.2.3 图像处理  53-54
  2 结果  54-57
    2.1 触角在白蛾黑基啮小蜂交配过程中的作用  54
    2.2 触角各部分在白蛾黑基啮小蜂交配过程中的作用  54-55
      2.2.1 涂抹雌蜂触角柄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4
      2.2.2 涂抹雌蜂触角鞭节索亚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4
      2.2.3 涂抹雌蜂触角棒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4-55
      2.2.4 涂抹雄蜂触角棒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5
      2.2.5 涂抹雄蜂触角鞭节索亚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5
      2.2.6 涂抹雄蜂触角柄节后观察小蜂的交配行为  55
    2.3 触角一般形态  55-56
    2.4 感器类型、分布及功能  56-57
      2.4.1 多孔片状感器  56
      2.4.2 单孔毛状感器  56
      2.4.3 毛形感器  56-57
      2.4.4 锥形乳状感器  57
      2.4.5 锥形感器  57
      2.4.6 感觉孔  57
      2.4.7 B(o|¨)hm 氏鬃毛  57
      2.4.8 腔形感器  57
  3 讨论  57-61
第六章 产卵器在寄主选择行为上的作用及其结构形态研究  61-68
  1 材料与方法  61-62
    1.1 实验材料  61
    1.2 实验方法  61-62
      1.2.1 啮小蜂产卵器在寄主选择过程中的行为观察  61
      1.2.2 解剖观察  61-62
      1.2.3 电镜观察  62
      1.2.4 图像处理  62
  2 结果  62-65
    2.1 产卵过程中产卵器动作  62-63
    2.2 产卵器构造与功能  63-64
    2.3 感器类型、分布及功能  64-65
      2.3.1 锥形感器  64
      2.3.2 毛形感器  64
      2.3.3 栓锥感器  64-65
      2.3.4 腔锥感器  65
      2.3.5 浅凹状感器  65
  3 讨论  65-68
第七章 全文总结  68-72
  1 主要结论  68-70
    1.1 生殖方式  68
    1.2 生殖行为  68
    1.3 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68-69
    1.4 寄主蛹营养测定和蛹壳分析  69
    1.5 触角对交配行为的影响和扫描电镜观察  69-70
    1.6 产卵器解剖结构和扫描电镜观察  70
  2 主要创新点  70-72
参考文献  72-76
摘要  76-78
Abstract  78-80

相似论文

  1.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S433
  3.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5.622
  4. 单季稻地区一代二化螟防控技术研究,S435.112.1
  5. 新菠萝灰粉蚧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3
  6. 刺桐姬小蜂发生危害习性与化学防治的研究,S433
  7. 光滑足距小蠹寄主选择机制的研究,S433
  8. 黄曲条跳甲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S433.5
  9. 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S433
  10. 一种寡食性昆虫对非寄主植物源驱避素的学习行为,S433
  11. 黄曲条跳甲寄主选择性研究,S433
  12. 四种低毒杀虫剂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亚致死效应,S433
  13. 青壳蛋鸡壳色遗传规律及其蛋品质相关性研究,S831
  14. 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和营养分析,Q958
  15. 蟋蟀鸣声及其行为研究,Q967
  16.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S476
  17. 放归普氏野马食源植物、食性选择及采食对策的研究,Q958
  18. 总状蕨藻盾叶变种(Caulerpa racemosa var peltata (Lamx.) Eubank)化学成分、硫酸多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R284
  19. 中国林蛙肉的生物酶解、营养分析及功能评价的研究,S966.35
  20. 影响广东老火鸡汤质量因素研究及营养汤品开发,TS251.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寄生性昆虫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