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禾谷丝核菌拮抗细菌RB5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作 者: 时玉
导 师: 吴兴泉; 伊艳杰
学 校: 河南工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禾谷丝核菌 拮抗细菌RB5 分离鉴定 发酵条件 抗菌机理
分类号: S47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禾谷丝核菌侵染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极大的影响了小麦的产量。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地盐碱化以及环境的破坏已日趋严重,开发出既能防治病虫害,又不污染破坏环境的药物已迫在眉睫,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其代谢产物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并促进植物生长。本研究从小麦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禾谷丝核菌有较高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种属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为小麦纹枯病的有效防治和生防杀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了158株细菌,经平板对峙实验反复筛选后发现有7株细菌抑菌效果较好。其中RB5的抑菌能力最强,抑制率高达78.6%。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达58.2%。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拮抗细菌RB5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通过显微镜观察经拮抗菌发酵液处理过的禾谷丝核菌菌丝,发现菌丝发生明显的弯曲和断裂。测定经发酵液处理过的菌丝产生的三种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其活性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当RB5发酵液浓度为100%时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三种酶的活性抑制率最大,分别为87.83%、97.98%和94.68%。为提高拮抗细菌RB5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C源和N源的单因素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甘油作为C源,酵母膏作为N源有很高的抑菌效果。为降低实验生产成本且保证RB5菌株的的生防作用,使用价格较低且营养成分较高豆粕作为N源,木薯作为C源作为培养基主要成分,设计PB实验,从七因素中找出了影响实验的显著因素,分别为C源,N源和转速。以上述三个因素设计响应面实验,实验后抑菌效果最好达到82%。通过方差分析,计算出最优试验条件为C源87%、N源52%、转速218r/min。通过验证得出抑制率平均值为79.06%,与理论值相差8%。表明此条件合理且效果明显。为明确拮抗细菌RB5发酵液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嗜铁素、蛋白酶、几丁质酶等代谢产物的检测,检测结果都为阳性,证明发酵液中含有这些代谢产物。同时进行了一些代谢物质的分子方法检测,结果发现RB5含有与吡咯菌素(PRN)的产生相关基因Prnd。为进一步验证RB5菌株处理发酵液的实际效用,进行了室内防效盆栽实验,室内防效最高达到了36%。证明了RB5有很好的抵抗禾谷丝核菌的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前言  13-22
  1.1 小麦纹枯病  13
  1.2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研究  13-14
  1.3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14
  1.4 病原菌的微生物防治  14-16
  1.5 生防细菌及其作用机制  16-17
  1.6 禾谷丝核菌拮抗菌的研究进展  17-18
  1.7 荧光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  18-19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0
  1.9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0-22
第二章 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22-32
  2.1 试验材料  22-24
    2.1.1 病原菌  22
    2.1.2 土样  22
    2.1.3 培养基  22
    2.1.4 PCR 引物  22
    2.1.5 试剂和仪器  22-24
  2.2 试验方法  24-27
    2.2.1 土样的采集  24
    2.2.2 病原菌的培养  24
    2.2.3 拮抗细菌的初筛  24
    2.2.4 生防细菌的复筛  24-25
    2.2.5 生防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5
    2.2.6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25
    2.2.7 16SrDNA 序列的 PCR 扩增  25-26
    2.2.8 目的片段回收  26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6
    2.2.10 连接  26
    2.2.11 转化  26
    2.2.12 菌落 PCR  26-27
    2.2.13 基因测序与分析  27
  2.3 结果与分析  27-30
    2.3.1 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纯化  27
    2.3.2 土壤中细菌的初筛  27
    2.3.3 拮抗细菌的复筛  27-28
    2.3.4 拮抗细菌 RB5 的形态特征  28
    2.3.5 拮抗细菌 RB5 的生理生化特性  28-29
    2.3.6 16Sr DNA 序列扩增  29
    2.3.7 系统发育树构建  29-30
  2.4 讨论  30-32
第三章 拮抗细菌 RB5 的抗菌机理研究  32-43
  3.1 试验材料  32-34
    3.1.1 拮抗细菌  32
    3.1.2 病原菌  32
    3.1.3 仪器和试剂  32-33
    3.1.4 培养基  33
    3.1.5 溶液配制  33-34
  3.2 试验方法  34-37
    3.2.1 菌种活化及保藏  34
    3.2.2 拮抗细菌发酵液的获得  34
    3.2.3 禾谷丝核菌菌碟的获得  34-35
    3.2.4 拮抗细菌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抑菌能力测定  35
    3.2.5 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结构的影响研究  35
    3.2.6 禾谷丝核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35-37
  3.3 结果与分析  37-42
    3.3.1 拮抗细菌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7-39
    3.3.2 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结构的影响  39
    3.3.3 蛋白质和还原糖标准曲线  39-40
    3.3.4 拮抗细菌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40-42
  3.4 讨论  42-43
第四章 拮抗细菌 RB5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43-56
  4.1 试验材料  43
    4.1.1 拮抗菌株  43
    4.1.2 病原菌  43
    4.1.3 培养基  43
  4.2 试验方法  43-45
    4.2.1 菌种活化及保藏  43
    4.2.2 单因素优化  43-44
    4.2.3 PB 试验设计  44
    4.2.4 最陡爬坡实验  44-45
    4.2.5 响应面实验设计  45
  4.3 结果与分析  45-54
    4.3.1 C 源优化结果  45
    4.3.2 N 源优化结果  45-46
    4.3.4 发酵原料筛选结果  46
    4.3.5 PB 试验结果  46-48
    4.3.6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与分析  48
    4.3.7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48-54
    4.3.8 培养基最适组合  54
    4.3.9 模型的验证  54
  4.4 讨论  54-56
第五章 生防菌株 RB5 活性物质初步研究  56-69
  5.1 试验材料  56-58
    5.1.1 供试菌株  56
    5.1.2 培养基  56-57
    5.1.3 缓冲液配置  57-58
  5.2 试验方法  58-63
    5.2.1 菌种活化及保藏  58
    5.2.2 发酵液样品的制备  58
    5.2.8 荧光色素的检验  58-59
    5.2.9 嗜铁素检测试验  59
    5.2.10 几种代谢产物的检测  59
    5.2.11 嗜铁素目的基因引物的设计  59
    5.2.12 拮抗物质的分子检测  59-60
    5.2.13 几丁质酶的提取与分离  60-63
    5.2.14 高效液相检测试验  63
  5.3 结果与分析  63-68
    5.3.1 荧光素检测实验结果  63-64
    5.3.2 嗜铁素验证结果  64
    5.3.3 嗜铁素目的基因  64
    5.3.4 分子检测代谢物质结果  64-65
    5.3.5 蛋白酶检测  65
    5.3.6 几丁质酶检测  65-66
    5.3.7 几丁质酶的提纯  66-67
    5.3.8 高效液相实验对比检测结果  67-68
  5.4 讨论  68-69
第六章 发酵液的室内盆栽防效研究  69-72
  6.1 试验材料  69
    6.1.1 供试小麦  69
    6.1.2 病原菌  69
    6.1.3 发酵液  69
  6.2 试验方法  69-70
  6.3 结果与分析  70-71
    6.3.1 处理小麦的发病情况  70
    6.3.2 室内盆栽防效结果  70-71
  6.4 讨论  71-72
结论  72-73
参考文献  73-79
致谢  79-80
个人简历  80

相似论文

  1.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2.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1、N基因的序列分析,S852.65
  4.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5. 芝麻枯萎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种质抗枯萎病特性研究,S435.653
  6.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7. 产甘油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S823.5
  8. 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胶状红长命菌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生化性质的研究,Q93
  9. 光合产氢菌群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氢特性分析,TQ116.2
  10. 无机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天然织物上抗菌机理研究,TS195.2
  11. 能源型甜菜品种的筛选及鉴定技术研究,S566.3
  12. 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产壳聚糖酶发酵条件及酶性质研究,TQ925
  13. 防风固沙植物菊芋的酶降解机制研究,S632.9
  14. 海藻酸铜纤维结构性能及抗菌机理研究,TS102.5
  15. 纳豆激酶液体发酵的研究,TS201.25
  16. 芽孢杆菌新型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理化性质研究,Q78
  17. 上海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S858.23
  18. 活性污泥中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产氢特性研究,X172
  19. 酞酸酯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及生物降解的研究,R114
  20. 桦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S567.3
  21.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TQ92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微生物病源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