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储粮霉菌活动产生CO_2及其在粮堆中扩散规律的研究

作 者: 解娜
导 师: 蔡静平
学 校: 河南工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CO2浓度 储粮霉菌 粮食储藏 呼吸强度 气体扩散
分类号: S37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储粮霉菌对粮食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防控储粮霉变的关键在于霉菌活动的监测。虽然可用于霉菌监测的技术有很多,但至今仍没有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利用CO2浓度变化来监测储粮霉菌活动情况,不需进仓采集粮食样品,而且容易实现在线远程自动化,具有很大发展前景。本试验主要研究粮堆中CO2的形成及粮食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密封性、不同霉变位点、不同发霉量、不同粮食品种下粮堆内CO2的浓度变化,并对未密封粮堆中CO2的散失速率及粮堆中霉变部位的判定进行了探讨。因此,研究霉菌活动产生CO2及其粮堆的扩散规律,有利于对储粮霉菌活动进行早期评估。研究粮堆中CO2形成,结果表明,粮堆局部发霉时,霉菌呼吸产生的CO2占主导地位;当密封粮仓中无发霉现象时,整个粮堆内CO2浓度变化不显著,而有发霉现象时,粮堆局部范围内CO2会显著增高,粮堆内底层、中层、上层和表层之间的CO2浓度变化显著,因此,通过检测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可以有效的监测粮堆中霉菌的活动。进一步研究了,环境温度、粮仓密封性、霉变位点、发霉量对粮堆中C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高,密封性好,发霉量多的粮堆内CO2的扩散较明显,且从水平方向上看,局发霉点位置附近的检测点浓度较高;从竖直方向上看,有霉变粮食的粮层CO2浓度变化显著,粮堆中CO2浓度值最终表现为底层>中层>上层>表层。对不同粮食种类中CO2浓度变化的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稻谷中CO2浓度变化规律相同,但粮堆中积累的CO2浓度不同,储藏35d时,粮堆底层积累的CO2浓值度分别为4.876%,4.454%,3.956%。比较了小麦和玉米在未密封状态下的散失规律,结果表明,释放源移除后,粮堆内CO2的浓度迅速下降。储藏0.5d时,小麦中发霉部位的CO2浓度下降了74%,玉米中发霉部位的CO2浓度下降了82%;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整个粮堆内的CO2浓度趋向均匀分布。探讨了粮堆内霉变部位的判定,结果表明,发霉位点相同时,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发霉点位置改变,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也随之改变,通过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为粮堆霉变部位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完善了储粮霉菌危害活动早期预测理论。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23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9-13
    1.1.1 储粮霉菌的危害性  9-10
    1.1.2 避免粮食霉变的关键在于对储粮霉菌的早期防控  10-11
    1.1.3 现有的储粮霉菌检测技术很难保证粮食安全  11-13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21
    1.2.1 储粮主要霉菌的研究概况  13
    1.2.2 粮仓气密性的研究  13-14
    1.2.3 粮堆物理特性研究  14-15
    1.2.4 二氧化碳的特性及其在储粮中的应用  15-16
    1.2.5 储粮中霉菌危害活动的监测方法  16-21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1.4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1-23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3-27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24
    2.1.1 试验样品  23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24
  2.2 试验方法  24-27
    2.2.1 粮食模拟储藏方法—小试样实验  24
    2.2.2 粮食模拟储藏方法—模拟小仓试验  24
    2.2.3 粮食模拟储藏方法—模拟大仓试验  24
    2.2.4 粮食水分的调节方法  24-26
    2.2.5 粮食水分的测定方法  26
    2.2.6 粮堆中 CO_2的测定方法  26
    2.2.7 数据处理方法  26-27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27-58
  3.1 粮堆中 CO_2的形成  27-36
    3.1.1 粮食自身呼吸产生 CO_2  27-31
    3.1.2 霉菌代谢活动产生 CO_2  31-33
    3.1.3 粮堆中 CO_2形成的特性分析  33-36
  3.2 环境温度对粮堆中 CO_2扩散的影响  36-40
    3.2.1 15℃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36-37
    3.2.2 20℃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37-38
    3.2.3 25℃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38
    3.2.4 30℃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38-40
  3.3 密闭性对 CO_2扩散的影响  40-42
    3.3.1 密封状态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40-41
    3.3.2 未密封状态下粮堆中 CO_2的扩散规律  41-42
  3.4 霉变位点对 CO_2扩散的影响  42-46
    3.4.1 发霉点位于粮堆底层时 CO_2的扩散规律  43-44
    3.4.2 发霉点位于粮堆中层时 CO_2的扩散规律  44-45
    3.4.3 发霉点位于粮堆上层时 CO_2的扩散规律  45-46
  3.5 发霉量对粮堆中 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  46-48
    3.5.1 不同发霉量下霉变点处 CO_2浓度变化  46-47
    3.5.2 不同发霉量下粮堆内 CO_2浓度变化  47-48
  3.6 不同种类粮食中 CO_2浓度扩散规律  48-51
    3.6.1 小麦试验  49-50
    3.6.2 玉米试验  50
    3.6.3 稻谷试验  50-51
  3.7 未密封粮堆中 CO_2散失规律  51-53
  3.8 粮堆中霉变部位判定的研究  53-58
第四章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致谢  63-64
个人简历  64

相似论文

  1. D-S算法在粮情监控信息融合系统中的应用,F324.9
  2.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美洲商陆和籽粒苋蓄积铯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X173
  3. 铅污染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小白菜的影响,S158.3
  4. 农田土壤空气中CO_2变异特征及移动的动力学机制,S152
  5. 利用气体传感器监测储粮霉菌活动的研究,S379
  6. 储粮微生物活动的临界水分研究,S379.5
  7. 复合群落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S154.3
  8. 粮食防虫膜的研制及应用研究,S379.5
  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力耦合效应影响分析,TM911.4
  10. 供氮水平小麦/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对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S513
  11. 深圳城市公园道路绿地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研究,S154
  12. 新型抗旱剂对大田作物基本生理及产量的影响,S482.99
  13. 嘉陵江上游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S154
  14. 土壤微生物和酶对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的响应,S154
  15. 阴阳极共同作用体系电催化降解邻硝基苯酚的研究,X52
  16. CO_2浓度升高及龟纹瓢虫胁迫作用下棉蚜适合度的变化,S476.2
  17. 稻田土壤养分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S511
  18. 稻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S511
  19. 高CO_2环境下转Bt棉花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非靶标抗虫性研究,S562
  20. 土壤CO_2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153.61
  21. 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学(农艺学) > 农产品收获、加工及贮藏 > 贮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