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作 者: 苑亚茹
导 师: 韩晓增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质 有机培肥 闭蓄态微团聚体 长期定位试验
分类号: S1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壤有机碳具有供植物生长的肥力和影响大气温室气体的双重功能,保证土壤有机碳适当的更新速度和提高现有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减缓土壤CO2排放的重要目标,提高土壤团聚化作用是实现这个重要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自然黑土是一种团聚体性状良好的土壤,但是垦殖后团聚体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将对揭示垦殖黑土有机碳的物理性保护具有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土壤团聚体分组、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等技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耕作黑土和短期黄土状母质发育的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定量评价有机碳固存的主要组分,从团聚体尺度阐明黑土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农田黑土自然恢复为草地(27年)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7.6%,固碳速率为0.17MgCha-1yr-1;相反,农田转变为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降幅为14.1%,固碳速率为0.22MgCha-1yr-1;黄土状母质经过短期(8年)的自然发育和不同施肥管理下耕种作物均显著促进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母质自然发育与无肥和单施化肥3个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接近,增幅为41%54%,秸秆还田和有机肥2个处理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增幅为114%122%。同样,与无肥相比,长期(19年)单施化肥对耕作黑土总有机碳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固碳效率不断下降。(2)草地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是>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达1.74mm;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度,表现为微团聚体(53-250μm)比例的下降与粉粘粒(<53μm)比例的增加。短期母质自然发育与无肥和单施化肥处理对土壤的团聚化作用(MWD)与母质间没有显著差异,而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显著促进了>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进而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同样,与无肥相比,长期单施化肥对耕作黑土各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250-2000μm团聚体含量增加,而粉粘粒比例降低,土壤团聚体的MWD相应增加,但中量与高量有机肥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3)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主要归咎于总粗颗粒有机质有机碳的增加,约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显著降低了总细颗粒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表明,耕作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耗竭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粗颗粒有机质或细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母质相比,自然发育和不同施肥管理处理耕层土壤各组分(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自然发育与无肥处理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中有机碳含量高于无肥处理。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对各组分有机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且均显著高于自然发育、无肥与单施化肥处理。与短期母质发育土壤不同,与无肥相比,长期单施化肥没有显著影响耕作黑土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中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增加了总粗颗粒有机质和总细颗粒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对总有机碳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和45%。黑土不同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持存在等级饱和机制。当土壤基础有机碳水平很低时,新增有机碳在各粒径团聚体以及团聚体中各组分均得以累积,而随着外源碳输入的增加,土壤中粉粘粒最先达到饱和,然后是微团聚体,而更多的新增碳向周转速率不断加速的大团聚体富集,固持在活性相对较强的有机碳库(粗颗粒有机质)之中。

全文目录


摘要  9-11
Abstract  11-14
第一章 绪论  14-36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6
    一、 选题背景  14-15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6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33
    一、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16-20
    二、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关系  20-24
    三、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研究方法  24-26
    四、 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6-29
    五、 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碳的影响  29-33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33-35
    一、 研究内容  33
    二、 技术路线  33
    三、 创新点  33-35
  第四节 小结  35-36
第二章 不同土地利用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碳的影响  36-57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37-42
    一、 试验区概况  37-38
    二、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8-39
    三、 测试与分析方法  39-41
    四、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1-42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42-54
    一、 土壤总有机碳、总糖和稀酸提取多糖含量  42-43
    二、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及稳定性  43-45
    三、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  45-51
    四、 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  51-54
  第三节 讨论  54-56
  第四节 小结  56-57
第三章 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耕作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57-75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59-60
    一、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59-60
    二、 测试与分析方法  60
    三、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0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60-71
    一、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  60-61
    二、 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中各组分含量  61-65
    三、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65-68
    四、 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  68-71
  第三节 讨论  71-74
    一、 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71
    二、 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71-72
    三、 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72-74
  第四节 小结  74-75
第四章 耕作黑土有机碳库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  75-92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77-78
    一、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77-78
    二、 测试与分析方法  78
    三、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8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78-85
    一、 土壤总有机碳  78-79
    二、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  79-81
    三、 土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  81-82
    四、 大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含量  82-83
    五、 大团聚体周转  83-85
  第三节 讨论  85-91
    一、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85-87
    二、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87-88
    三、 黑土团聚体对有机碳固持的等级饱和机制  88-89
    四、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大团聚体周转的影响  89-91
  第四节 小结  91-92
第五章 短期黑土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结合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施肥管理的响应  92-113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93-95
    一、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93-94
    二、 测试与分析方法  94-95
    三、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95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95-109
    一、 土壤有机碳含量  95-97
    二、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  97-99
    三、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99-102
    四、 土壤团聚体中各组分含量及有机碳含量  102-106
    五、 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粘粒含量及有机碳含量  106-109
  第三节 讨论  109-112
    一、 自然发育/恢复和施肥对短期母质发育土壤和熟化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109-110
    二、 自然发育/恢复和施肥对短期黑土母质和熟化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10-111
    三、 自然发育/恢复和施肥对短期母质发育土壤和熟化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11-112
  第四节 小结  112-113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13-116
  第一节 结论  113-115
    一、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库的变化  113
    二、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  113
    三、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113-115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115-116
    一、 存在问题  115
    二、 研究展望  115-116
参考文献  116-132
发表文章目录  132-133
致谢  133-135

相似论文

  1. 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年间变异分析,S511
  2. 关中平原高速公路扰动土壤植被恢复研究,Q948
  3. 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S158.5
  4.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初步研究,S714
  5.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S158
  6.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红壤物理性状的影响,S157.2
  7. 农田管理措施对红壤稻田土壤养分及杂草种群的影响,S451
  8. 旱作区有机培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S512.11
  9.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性研究,S512.1
  10.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S511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S511
  12.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S511
  13. 宽坝林区三种森林类型土壤碳形态比较研究,S714
  14. 稻田土壤供氮机理及水稻氮肥优化施用研究,S511
  15. 辽河三角洲不同湿地类型土壤团聚体与颗粒有机质组成及其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指示意义,X131.3
  16. 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S158
  17. 长期施肥对旱作塿土肥力、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S512.1
  18. 有机培肥对渭北旱塬农田土壤环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S512.11
  19. 改良剂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结构和水分特征的影响,S156.2
  20. 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S15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