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公众协调机制的构建

作 者: 马骏
导 师: 卢汉桥
学 校: 广州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治理 城市环境安全 公众参与 公众协调机制
分类号: X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并构成对城市社会生存与发展在安全层次上的威胁与挑战。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城市环境安全事件以及其中出现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对话、合作等诸多现象业已表明:将环境安全问题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推动公众参与以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是化解当前城市环境安全困局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立足我国国情,构建政府公众协调机制以实现高效、有序的公众参与,或是一条达至城市环境安全治理与善治的现实可行的路径。城市环境安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意味着对各主体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更意味着一种多元主体间互动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新的治理框架下,公众不再是被管制的对象,更要突破公共物品被动消费者的角色,在公共精神的推动下积极、有序地参与城市环境安全的治理;政府不仅要广纳民意,回应公众需求,更要通过自身能力建设与制度建设实现自我变革,以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吸纳民智、借助民力达成城市环境安全的善治。一种以政府主导、面向公众的开放式互动架构为基础,以价值导向、利益整合、资源配置、行动协调等功能为依托,贯穿于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协调动态运行机制目标模式,为政府与公众间构筑合作共治的良性互动关系基础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为推动城市环境安全发展提出了从理念迈向实践的改革目标。环境安全领域的公众参与在我国起步较早,在政府对公众参与的开明与包容、一定的法制基础、公众参与诉求的高涨等因素,催生了许多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安全治理的积极实践与探索创新。然而,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参与及公众协调仍然存在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政府与公众良性合作关系的机制保障尚未真正形成,本文基于这些实践及其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公众协调机制形成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阻碍,力图提出涵盖信息流转机制、对话协商机制、激励补偿机制、行动协同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策略与举措,为构建灵活高效、互动开放式的公众协调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城市环境安全政府与公众的合作共治开辟道路。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5
第一章 绪论  15-29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5-16
  1.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6-24
    1.2.1 关于环境安全  16-17
    1.2.2 关于城市环境安全治理  17-19
    1.2.3 关于城市环境安全多元共治及公众参与  19-22
    1.2.4 关于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  22-24
  1.3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4-27
    1.3.1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4-25
    1.3.2 本文研究的实践基础  25-27
  1.4 论文结构与基本内容  27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27-29
第二章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公众协调机制目标模式  29-41
  2.1 治理架构下的政府——公众角色定位  29-31
    2.1.1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29-30
    2.1.2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中的公众角色  30-31
  2.2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31-34
    2.2.1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的基本性质  31-33
    2.2.2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33-34
  2.3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静态结构功能分析  34-37
    2.3.1 公众协调机制的结构分析  34-35
    2.3.2 公众协调机制的功能分析  35-37
  2.4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机制的动态运行过程  37-40
    2.4.1 城市环境安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公众协调  37-38
    2.4.2 城市环境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协调  38-40
  2.5 本章小结  40-41
第三章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协调现状及机制构建的困境  41-54
  3.1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公众协调的现状  41-45
    3.1.1 政治与行政改革为环境安全公众协调提供了明确导向  42
    3.1.2 环境立法对公众参与的重视使公众协调逐渐纳入法制轨道  42-43
    3.1.3 环保NGO 的发展为公众协调架设了政民互动桥梁  43-44
    3.1.4 媒体与网络的发展为公众协调起到了公众粘合作用  44
    3.1.5 公众环境意识与理性维权意识的发展为公众协调开辟了道路  44-45
  3.2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公众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45-48
    3.2.1 政府协调公众参与环境安全治理的内在动力不足  45-46
    3.2.2 城市环境安全公众参与法规制度仍有待完善  46
    3.2.3 环保NGO 桥梁作用的发挥面临许多挑战  46-47
    3.2.4 公众的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尚未充分形成  47-48
  3.3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公众协调机制的构建障碍与困境  48-52
    3.3.1 面向公众的开放式行政职能转变仍未完成  48-49
    3.3.2 政民信息不对称阻碍治理互信关系的形成  49-50
    3.3.3 对话磋商平台不完善影响良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50-51
    3.3.4 激励补偿不足难以将公众资源导入共治关系架构  51-52
    3.3.5 行动协同失序削弱合作治理互动绩效  52
  3.4 本章小结  52-54
第四章 城市环境安全治理的公众协调机制构建策略  54-65
  4.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开放式、事务中心型公众协调机制  54-56
  4.2 建立健全信息流转机制,构筑政民合作互信基础  56-58
    4.2.1 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以推进信息对称  56-57
    4.2.2 建立完善政府民意监测引导机制以强化公意研判与教育宣传  57
    4.2.3 推动环境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和发展以支撑社会资本成长  57-58
  4.3 建立健全对话协商机制,搭建互动合作平台  58-60
    4.3.1 建立完善公众表达机制,扩大合作共治的民意基础  58
    4.3.2 建立完善政民磋商机制,提高环境安全决策质量与治理效益  58-59
    4.3.3 建立完善公众评估监督机制,保证合作协商效力  59-60
  4.4 建立健全公众激励补偿机制,增强环境安全公众参与动力  60-62
    4.4.1 建立健全环境税费制度,发挥利益协调的基础性作用  60
    4.4.2 建立健全公众激励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环境安全治理积极性  60-61
    4.4.3 建立健全环境补偿赔偿机制,平衡公众环境安全利益冲突  61-62
  4.5 建立健全公众指挥协同机制,提高环境安全治理效益  62-64
    4.5.1 建立完善环境安全公众培训机制,优化孕灾承灾环境  62-63
    4.5.2 建立公众参与行动协同网络,健全合作组织指挥体系  63
    4.5.3 发展环境安全公众组织,加强公众组织行动能力建设  63-64
  4.6 本章小结  64-65
结论  65-67
参考文献  67-6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9-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3.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4.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5.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恢复研究,X171.4
  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的“回应机制”研究,X820.3
  7. 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研究,D922.291.91
  8. 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问题的研究,C916
  9.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X53
  10. 安徽省非法行医状况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R197.1
  11. 我国地方听证制度完善研究,D922.1
  12. 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922.62
  13. 中小幼校园安全治理研究,G471
  1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研究,F832.51;F224
  15. 苏州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F301
  16. 基于项目治理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研究,F426.6
  17. 吉林省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197.3
  18.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研究,D922.181
  19. 集团公司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F224
  20. 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重述相关性研究,F224;F275
  21.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