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庆L地区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作 者: 王敏
导 师: 张超谟
学 校: 长江大学
专 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关键词: 水淹层 测井评价 聚合物驱 测井响应特征 解释模型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陆相沉积是中国油田地质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陆相油田产油大国,95%的原油产量来自陆相油层。陆上绝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油田储量己占总储量的87%。大多数油田已处于多井、多层、多方向见水阶段,油田平均含水已超过80%,含水60%以上的井己占油井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我国的东部,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严重,注入水波及范围不均,油水分布经常发生变化。大部分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阶段和产量递减期,全国陆上油田平均含水已达81.4%。但是目前原油采出程度平均只有21.7%,采收率相对较低。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大量的油气虽己被采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气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规则地分布于水驱改造过的油藏中。针对这种现象,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挖掘油田剩余储量,就需要确定注入水未波及到的采出程度低的剩余油富集区,并估算其剩余储量,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而测井在这方面恰有其独特优势。相对其它方法而言,测井是通过井简采集地层信息最多、采样密度最大,能实时反映地层各种参数大小及其变化的方法,且测井成本较低,利用测井方法进行水淹层评价及生产监测己成为油田开发阶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大庆L油田历经30多年的开发,经历了自喷开采、层系调整、全面转抽、注采系统调整、二次井网加密和主力油层聚合物驱等六个阶段,目前综合含水达到90%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极其分散。研究表明:L油田厚油层虽已全部见水,但弱、未水洗厚度仍占30%左右,在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和水淹层呈相间分布。特别是对于该研究区域来说,长期的注水开发以及聚合物驱开发,产层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岩石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油气水分布规律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许多主力层水淹程度严重。储层内流体分布复杂,剩余油分布在层内和层间均有较大的差异。同一层内,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和沉积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层内水淹状态强弱水淹同存;不同层由于储层物性的差异,水淹状态更为复杂;而聚合物对储层电性的影响、导电机理与水驱的也有一定的差别,利用测井资料确定聚驱后储层剩余油分布等研究目前仍不完善。原有的一些测井解释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L地区水淹阶段的测井解释,原来水淹级别的界定标准已难以适应特高含水期油田加密调整的需要。必须重新总结适合于该地区水驱和聚驱开发阶段的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并对水淹层识别判断的技术和评价方法重新进行调整和补充,为油田进一步井网调整、加密井布井、注采关系调整、调剖、堵水等提供技术支撑,以达到油田合理有效开发的目的。本文以注水、注聚合物开发油田水淹层的测井解释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储层、油藏的定量评价为目的,从水淹层的影响因素、水淹机理入手,宗合分析了油层在水驱和聚驱等开发阶段储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岩石润显性、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的变化,总结出了油层在淡水水驱、污水水驱和聚合物驱等各开发阶段的物性变化规律和测井响应特征。同时针对大庆L地区水淹层流体性质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各种类型水淹层则井的识别和综合分析技术,并利用岩心资料和多种方法建立了水淹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及产水率等解释模型,建立起从定性到定量评价水淹层的解释方法,然后给出了水淹层五个级别的划分标准,最后应用Bayes判别,Fisher判别和BP神经网络这三种判别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水淹级别进行了有效划分,与岩心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此三种方法的判别符合率较高,其中Fisher判别对该区各种级别水淹层的识别率都比较均衡,判错率较低,识别结果的可信度最好。根据L油田的水淹特征和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套水淹层处理程序,实际处理十余口井,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这几项参数与岩心分析结果的吻合较好,解释精度达到85%以上,但产水率、驱油效率还有待于投产后检验、完善。本文研究内容对大庆其他油田高含水期的水淹层评价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7
  1.1 研究目的、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14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17
第2章 大庆L地区基本概况  17-24
  2.1 大庆L油田地质概况  17-21
  2.2 大庆L油田油田开发历程  21-24
第3章 L地区水淹层基本特征  24-38
  3.1 水淹层的地质特征  24-26
  3.2 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26-38
第4章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38-44
  4.1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  38-39
  4.2 自然电位与电阻率对应分析法  39-40
  4.3 交会图版法  40-43
  4.4 综合分析法  43-44
第5章 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方法研究  44-64
  5.1 测井资料标准化  44-47
  5.2 储层参数建模  47-57
  5.3 饱和度的计算  57-62
  5.4 水淹层相对渗透率和产水率计算模型  62-64
第6章 水淹层级别评价方法  64-81
  6.1 水淹级别的划分标准  64-65
  6.2 水淹层级别判别方法  65-81
第7章 结论  81-83
致谢  83-84
参考文献  84-91
个人简历  91-92

相似论文

  1. 高集油田高6断块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P631.81
  2. 北二东区块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P618.13
  3. 子北油田毛家河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P618.13
  4. 三类油层聚驱动用程度评价方法研究,TE357.4
  5. 非均质油藏聚驱受效规律实验研究,TE357.4
  6. 聚合物对测井响应特征研究,P631.8
  7.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8.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分析研究,TE933.1
  9. 龙虎泡油田萨葡油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10. 外围葡萄花油层水淹层及大孔道识别研究,P618.13
  11. 南海东部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P618.13
  12. 萨北开发区一类油层聚驱后期高浓度注聚方案优化研究,TE357.4
  13. 聚驱后热/化学复合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TE357.4
  14. 聚驱后水驱合理注采参数研究,TE357.6
  15. 牛心坨油田聚合物驱油可行性研究,TE357.4
  16. 渤海海上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P631.84
  17. 大牛地气田DX井区上古生界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P631.81
  18. 油田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X741
  19. 二类油层聚驱单井效果模糊评判方法及应用,TE357.4
  20. 注聚井YX-1型化学解堵剂研究及在萨东地区现场试验,TE39
  21. 聚合物体系在油藏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TE39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