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齿围沙蚕消化道降油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菌群多样性分析

作 者: 张柏东
导 师: 周一兵; 王斌
学 校: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葡萄糖 假交替单胞菌 双齿围沙蚕 PCR-DGGE
分类号: Q93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齿围沙蚕(Per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是重要的海洋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其迁徙距离短,在我国河口沉积物和沿海滩涂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双齿围沙蚕能够蓄积大量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并通过自身的生物转化作用代谢和分解污染物,沙蚕也可以改善养殖水体底质,减轻和修复环境污染,是海洋沉积环境早期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指示生物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本研究通过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定向筛选出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石油降解菌,并通过DGGE的方法分析了所分离石油降解菌在双齿围沙蚕消化道的分布情况及其肠道共栖菌群多样性。实验将采自辽宁盘锦地区的双齿围沙蚕置于实验室无菌海水暂养24h后,将提取的沙蚕消化道样品匀浆后稀释用平板法涂布于2216E固体平板培养基,25℃培养24-48小时,根据不同菌落形态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共分离获得7株不同菌落形态的菌株,其中3株菌可在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培养基中生长,编号分别为SC11-1、SC11-2、SC11-3,同样条件下SC11-3菌株生长状态最好,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长特性;同时测定添加不同葡萄糖浓度该菌株对柴油的降解性能;为进一步揭示以双齿围沙蚕为代表的多毛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分布相关生物学特征,阐明海洋底栖动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利用性和耐受性机理,实验分别从5条双齿围沙蚕消化道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通过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341F/534R进行了细菌V3高变异区的PCR扩增,再将PCR产物(约230bp)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从而获得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细菌群落特征的DGGE条带;分别对DGGE图谱中公共条带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其消化道的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菌株SC11-3经过在25℃振荡培养(150rpm/min)15天后,对柴油的原始降解率约为40%;SC11-3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生理生化特征与游海假交替单胞菌(Peudoalteromonas haloplanktis)相符,16SrDNA同源性为100%;SC11-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pH8,适宜NaCl浓度在1-3%之间;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后,其降解效率有显著提高,葡萄糖添加量达到4g/L时,可降解柴油50mg以上,继续增加葡萄糖浓度,对降解率有抑制作用;通过对指纹图谱的半定量分析发现,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优势条带明显,不同双齿围沙蚕个体间既存在着共同的细菌种属,也有各自特异的种属,DGGE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条沙蚕肠道样品扩增条带数分别为22、21、18、18、19,其中样品间存在共同的优势条带,但优势条带含量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公共条带测序有下列十种细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未培养假交替单胞菌(Uncultured Pseudoalteromonas sp.),伊丽莎白菌属(Elizabethkingiasp.),产丙酸菌属(Uncultured Propionigenium sp.),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bacterium),杆菌属(Bacterium),未培养假交替单胞(Uncultured Pseudoalteromonassp.),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 bacterium),未培养γ-变形菌纲(Unculturedγ-proteobacterium),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其中产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 sp.)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分别为5条双齿围沙蚕肠道样品中的优势菌。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第一章 综述  9-18
  1. 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菌群研究的意义  9
  2. 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菌群的特点  9-11
    2.1 形成特点  9-11
    2.2 结构特点  11
  3. 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菌群的分析方法  11-13
    3.1 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法  11-12
    3.2 指纹图谱(DGGE)  12
    3.3 实时定量 PCR(RT-PCR)  12
    3.4 荧光原位杂交(FISH)  12-13
  4. 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菌群研究的应用及展望  13
  5.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13-17
    5.1 微生物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13-14
    5.2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4-15
    5.3 微生物在石油污染原位修复中的应用情况  15-17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8
第二章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18-30
  1. 材料方法  18-22
    1.1 材料  18-19
    1.2 方法  19-22
  2. 结果  22-28
    2.1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  22
    2.2 SC11-3 菌株鉴定  22-26
    2.3 SC11-3 菌株的生长特性  26
    2.4 SC11-3 降解性能的测定  26-28
  3. 讨论  28-30
    3.1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特性  28
    3.2 SC11-3 菌株的降解特性及共代谢  28-30
第三章 应用 PCR-DGGE 技术分析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30-41
  1. 材料方法  30-34
    1.1 材料  30-31
    1.2 方法  31-34
  2. 结果  34-39
    2.1 基因组 DNA16S rDNA V3 区的扩增  34-35
    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35-37
    2.3 DGGE 指纹图谱分析  37
    2.4 消化道共栖细菌群落组成及优势菌群分析  37-39
  3. 讨论  39-41
结论  41-42
参考文献  42-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49-50
致谢  50-51

相似论文

  1.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2. 磷酸化介导的UGT1A3代谢活性差异的初步研究,R346
  3.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4.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5. 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时血管内膜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及中膜CPT-Ⅰ、GLUT-4的变化,R543.5
  6.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诱导Eca-109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R735.1
  7. β-酷啡肽-5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R587.1
  8. 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人胃癌细胞系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735.2
  9. 魁蚶养殖中有害生物东亚壳菜蛤(Musculista senhousia)的污染控制及繁殖生物学研究,S944
  10.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核酸疫苗及两种海水名贵鱼类疾病的研究,S943
  11. 小檗碱、梓醇及其配伍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抵抗素表达和分泌的影响,R587.1
  12. 咖伦宾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587.1
  13. 胰岛素强化降糖联合抗氧化治疗对初发T_2DM患者胰岛β细胞急性相分泌功能的影响,R587.1
  14. HbA1c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用于筛查糖尿病的探讨,R587.1
  15. 脂联素在L-02细胞中对肝糖代谢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R363
  16. 游离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糖代谢影响的研究,R587.1
  17. C10orf116在脂肪细胞中的功能研究及相关microRNA芯片分析,R589.2
  18. 广东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研究,R722.1
  19. GRP78在肿瘤中的表达及衣霉素对其诱导表达,R730.2
  20. 乙醇生物标志性代谢物的检测及动力学研究,D919.2
  21. 生物有机肥和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物效应研究,S435.6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 > 水生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