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

作 者: 牛力
导 师: 钱锋;徐磊青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空间认知 寻路 建筑综合体 格式塔型空间 空间差异性
分类号: TU-0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42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空间认知寻路问题的相关文献,并以实际寻路过程作为线索,总结了已有的寻路设计原则。论文在理论推导阶段提出了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空间分类方法,指出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的空间容易产生整体性空间认知,令这类空间具备必要的空间差异性,有利于寻路任务的完成。论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特征,指出“空间流动性”是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一大特点,但流动性强的空间也存在楼层认知上的混乱。然后,针对理论推导的结论选取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建筑综合体类型——商业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验证。以播放录像、询问、问卷、录音、跟踪并记录路径等途径作为研究方法,对“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特点”、“使用者对寻路目的地的熟悉度对空间认知和寻路信心的影响”、“视线可达性对使用者方向感的影响”、“空间流动性与使用者楼层认知的关系”、“寻路步骤的规律性”、“楼梯位置对于寻路决策的影响”以及“中庭的各种空间特征对人们认知影响的密切程度”等问题进行考察,试图验证并补充前文的理论和观点,并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为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和寻路设计提供指导依据,最终总结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原则。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4
第1章 引言  14-22
  第1.1节 研究背景  14-17
    1.1.1 “寻路”问题的提出  14
    1.1.2 寻路障碍的负面影响  14-15
    1.1.3 寻路障碍的原因  15-17
  第1.2节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7-19
    1.2.1 论文的课题背景  17
    1.2.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7-19
  第1.3节 论文的内容  19
  第1.4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19-20
  第1.5节 论文的结构  20-22
第2章 寻路的相关理论文献  22-42
  第2.1节 寻路理论  23-30
    2.1.1 “寻路”的定义  23-24
    2.1.2 “寻路”研究的发展  24
    2.1.3 寻路的决策过程  24-25
    2.1.4 影响寻路的因素  25-29
    2.1.5 寻路的评价  29-30
  第2.2节 标识系统  30-35
    2.2.1 标识的定义  30-31
    2.2.2 标识的分类  31-32
    2.2.3 标识的设计  32-35
  第2.3节 寻路中的对齐效应  35-42
    2.3.1 “对齐效应”的表现  35-38
    2.3.2 对齐坐标体系对寻路的作用  38
    2.3.3 对齐坐标体系的实验介绍  38-40
    2.3.4 对齐坐标体系效应对建筑设计的指导  40-42
第3章 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  42-71
  第3.1节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43-49
    3.1.1 认知的定义  43
    3.1.2 认知心理学  43-48
    3.1.3 认知的过程  48-49
  第3.2节 空间知识  49-54
    3.2.1 空间知识的结构  49-50
    3.2.2 空间知识的分类  50
    3.2.3 空间知识建构的程序  50-53
    3.2.4 空间知识建构中的常见偏差  53-54
  第3.3节 空间认知  54-60
    3.3.1 环境认知理论  54-56
    3.3.2 城市空间的认知  56-58
    3.3.3 室内空间的认知  58-60
  第3.4节 认知地图  60-66
    3.4.1 认知地图的定义  60-61
    3.4.2 认知地图的形式分析  61-64
    3.4.3 认知地图的研究限制  64-66
  第3.5节 记忆与经验  66-71
    3.5.1 记忆的相关理论  66-69
    3.5.2 记忆与空间认知  69-71
第4章 已有寻路设计条例的总结  71-96
  第4.1节 从室外寻路过程谈寻路设计  72-82
    4.1.1 到达目的地的过程  72
    4.1.2 到达建筑所在的区域  72-74
    4.1.3 室外标识  74-76
    4.1.4 环境线索  76
    4.1.5 主入口下车区域  76-77
    4.1.6 进入入口前的寻路  77-78
    4.1.7 入口附近的“你在这里”地图  78
    4.1.8 发现建筑入口  78-80
    4.1.9 到达建筑内的第一目的地  80-82
    4.1.10 室外向室内过渡过程的总结  82
  第4.2节 从室内寻路过程谈寻路设计  82-96
    4.2.1 地标和建筑布局  82-83
    4.2.2 路径  83-85
    4.2.3 楼层和房间编码设计  85-87
    4.2.4 术语学  87
    4.2.5 符号和象形文字  87-88
    4.2.6 标识的维护  88
    4.2.7 标识的数量和位置  88-89
    4.2.8 色彩编码  89-90
    4.2.9 室内“你在这里”地图  90
    4.2.10 员工指示方向  90-91
    4.2.11 在改建过程中寻路  91
    4.2.12 走廊的寻路功能和舒适度  91-92
    4.2.13 照明设施  92
    4.2.14 电梯  92-93
    4.2.15 地下建筑寻路信息的交流  93-96
第5章 空间类型的分类  96-115
  第5.1节 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  97-98
    5.1.1 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  97
    5.1.2 研究空间认知对于寻路问题的意义  97-98
  第5.2节 以空间认知为基础对空间进行分类  98-100
    5.2.1 空间分类标准的两个变量  98
    5.2.2 空间的分类方法  98-99
    5.2.3 人类对于规律性的认知  99-100
  第5.3节 无规律交通系统  100-102
    5.3.1 无规律交通系统的定义  100
    5.3.2 无规律交通系统的分类  100-101
    5.3.3 无规律交通系统中的设计原则  101-102
  第5.4节 有规律交通系统  102-115
    5.4.1 有规律交通系统的定义  102
    5.4.2 格式塔心理学  102-108
    5.4.3 格式塔理论下的交通系统分类及设计原则  108-114
    5.4.4 基于格式塔理论下交通系统的寻路  114-115
第6章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特征  115-121
  第6.1节 建筑综合体的定义和功能  116-118
    6.1.1 建筑综合体的定义  116
    6.1.2 建筑综合体的功能  116-118
  第6.2节 建筑综合体的设计  118-121
    6.2.1 空间的不定性  118-119
    6.2.2 设计的灵活性、可变性  119-121
第7章 实验  121-179
  第7.1节 实验一建筑综合体内格式塔型交通  124-136
    系统的空间认知与寻路关系调查  124-136
      7.1.1 实验目的及目标  124
      7.1.2 实验思路  124-125
      7.1.3 实验场所介绍  125-127
      7.1.4 实验步骤  127-129
      7.1.5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129-135
      7.1.6 实验结论  135-136
  第7.2节 实验二 挑选店铺的实验  136-143
    7.2.1 实验目的  136
    7.2.2 实验步骤  136-137
    7.2.3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137-143
  第7.3节 实验三 中庭认知实验  143-160
    7.3.1 实验目的  143
    7.3.2 实验步骤  143-146
    7.3.3 问卷内容  146-147
    7.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147-160
  第7.4节 正大广场实验环境介绍  160-162
  第7.5节 实验四 楼层改变情况的判断  162-169
    7.5.1 实验目的  162
    7.5.2 实验步骤  162-164
    7.5.3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164-165
    7.5.4 实验结论  165-166
    7.5.5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  166-169
  第7.6节 实验五 方向指示的测试实验  169-174
    7.6.1 实验目的  169-170
    7.6.2 实验步骤  170-171
    7.6.3 数据统计的量化方法  171-172
    7.6.4 实验数据统计及结论  172-173
    7.6.5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  173-174
  第7.7节 实验六 下楼梯位置的测试  174-179
    7.7.1 实验目的  174
    7.7.2 实验步骤  174-175
    7.7.3 实验数据及分析  175-176
    7.7.4 实验结论  176-177
    7.7.5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  177-179
第8章 论文总结  179-189
  第8.1节 设计原则总结  179-184
    8.1.1 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  179
    8.1.2 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  179-184
  第8.2节 论文今后的研究方向  184-189
    8.2.1 文献整理部分  184-185
    8.2.2 实验研究部分  185-189
致谢  189-190
参考文献  190-198
附录: 实验问卷和研究人员手册  198-225
  问卷的特别说明  198-199
  附录一 实验一的有关内容  199-204
  附录一 实验二至实验六有关内容  204-225
    研究人员工作要求  204
    各研究人员任务细则  204-206
    研究人员名单  206-207
    C楼实验室的实验内容  207-214
    B楼实验室的实验内容  214-218
    正大广场的实验内容  218-225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25

相似论文

  1. 群体仿真算法研究及疏散仿真系统开发,TP391.9
  2. 武汉市汽车客运站建筑发展趋势研究,TU248.3
  3. 基于多雇主特征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规划策略研究,TU984.113
  4. 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析幽默手机短信,H052
  5. 广告双关的概念整合研究,H052
  6. 安全高效的Ad Hoc寻路机制研究,TN929.5
  7. 等高线结构化综合方法研究,P208
  8. 珠江新城J1-1地块超高层综合体若干设计重点分析研究,TU972.4
  9. 北京地铁站空间导识系统设计初探,U231.4
  10.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昆明主城核心区城市节点空间认知研究,TU984.113
  11. 詹姆逊的超空间评析,I712.06
  12. 体感游戏中玩家的肢体动作对空间认知的作用研究,G206.2
  13. 不同虚拟现实系统对寻路任务绩效影响的研究,TP391.9
  14. 江苏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性研究,F224
  15. 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形态研究,TU-0
  16.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形及可理解度之量化分析,TU986.1
  17. 不同刺激物在视觉空间认知中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R33
  18.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F592.7
  19. 手动旋转对心理旋转的影响,B842.1
  20. 人工神经网络在游戏寻路中的应用研究,TP18
  21. 大连中心城区空间动线系统研究,F572.8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科学基础理论 > 建筑空间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