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

作 者: 骆建建
导 师: 张江华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寺庙重建 集体记忆 权力技术 仪式实践 经济利益
分类号: K2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9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寺庙重建”的热潮。针对此一现象,大量学者分别从政治思想、旅游经济、宗教文化等角度加以了讨论。与此同时,许多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也从地方传统、社会记忆、文化资本、国家权力等方面加以了解读。尽管既有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笔者发现,在探究“寺庙重建”现象时学者们对微观的具体寺庙关注得还不够,即便是那些少量立足于具体寺庙的研究也明显存在着取向上的对立,要么就是忽略寺庙重建中地方历史的维度,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了寺庙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的那一面,因此在我看来,“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在本项研究中以位于江苏南部地区的J村为个案,抛弃先入为主的学科观念,着力从四个方面考察了该村寺庙重建的详尽历程。第一个方面,寺庙重建的基础和动因是什么,什么人经由何种力量和何种途径使得村落中消失了近四十年的寺庙又重新出现。第二个方面,国家力量何时开始介入了J村寺庙,这种力量是通过什么方式介入的,这种力量的介入给J村寺庙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第三个方面,J村寺庙与村落民众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寺庙组织者、信徒、香客究竟在怎样理解和使用这座充满多种神灵的寺庙。第四个方面。J村寺庙在何种经济运作的逻辑之下维系自己在地方社区的生存和延续,这种逻辑又是否给寺庙带来了新的改变。以田野材料为基石,通过对上述紧密关联的四个维度的考察,本文得出如下的基本结论:1995年得以重建的J村寺庙的基础是集体记忆、仪式专家、民间精英的结合,其本质是地方社会的历史在当代社会的反照。然而,地方社会的历史只是J村寺庙重新竖立的逻辑起点,在紧随其后的谋求合法化的过程中,权力技术的嵌入已经潜在地改变了寺庙的性质,从1998年开始,寺庙中原有的彰显地方社会的载体已经被边缘化。与此同时,J村寺庙对于不同的民众实际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对于信徒而言,寺庙是自我救赎、追问生命意义的神圣领域;对于香客而言,寺庙是寻求慰藉、解决实际问题的神秘力量;对于寺庙组织者而言,寺庙则是迎合需求、操纵仪式实践的宗教工具。不仅如此,在世俗利益和市场经济的强力支配之下,“庙是为了钱,钱是为了庙”已经成为了J村寺庙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围绕这种逻辑之中所蕴合的获利机会,寺庙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纷纷卷入到了对利益的争夺之中,其结果是使得寺庙在表面上依然不断拓展,但实质上却与村落社区日渐疏离。由于本文是以参与观察为基础的民族志个案考察,因此文中所呈现出的田野材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相关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其特殊性。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为更好地理解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这一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提供启发。从理论意义上讲,本项研究中所表明的寺庙中集体记忆的再现、权力技术的运用、市场经济的逻辑告诉我们:一方面,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寺庙重建早已超出了地方社会的范畴,新兴力量的嵌入使得乡土逻辑日渐消解,寺庙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实践意义上讲,本项研究中所发现的大量事实亦提醒有关部门,寺庙重建中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改进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2
第一章 导论  12-44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2-18
  第二节 相关文献  18-34
  第三节 本文构思  34-44
第二章 田野概貌  44-61
  第一节 昔日的江南市镇  44-52
  第二节 近代的社会变迁  52-61
第三章 社区神灵的再现  61-100
  第一节 J村的总管信仰  62-73
  第二节 新兴巫师的唤醒  73-82
  第三节 社区力量的凝结  82-98
  本章小结  98-100
第四章 庙宇身份的重塑  100-137
  第一节 "封建迷信"及其申诉  101-113
  第二节 "权力技术"的运用  113-125
  第三节 庙宇影响的拓展  125-135
  本章小结  135-137
第五章 仪式活动的展演  137-191
  第一节 仪式时空与信徒皈依  139-154
  第二节 香客进香与佛事仪式  154-171
  第三节 人群整合与辐射范围  171-189
  本章小结  189-191
第六章 经济利益的争夺  191-234
  第一节 寺庙经济的基本逻辑  192-205
  第二节 僧人的地位及其争夺  205-219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利益参与  219-232
  本章小结  232-234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234-249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发现  234-243
  第二节 相关讨论与努力方向  243-249
参考文献  249-266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66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266-267
致谢  267-268

相似论文

  1.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与海外经济利益维护,F832.5
  2. 以记忆与想象共筑之文化身份为品牌内涵,F273.2
  3. 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研究,D922.284
  4. 涉油犯罪及其对策研究,D924.3
  5. 论经济公益诉讼,D925
  6. 试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革”记忆书写,I207.42
  7. 国际经济协调下的国家利益分析,D80
  8. 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单位文化圈”现象及其公共治理意义,C913
  9. 报刊、商界与政府:1929年《新闻报》股权事件,G219.29
  10. 人格权的商品化研究,D913
  11. 诺村历史记忆中性别差异和变迁研究,F590
  12. 资源型县域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矛盾研究,F127
  13. 论商业秘密信息中国家经济利益的法律保护,D922.294
  14. “马萨达神话”的建构与解构,K382
  15. 回忆与构建,I712
  16. 悠长阴影下的生活,I516
  17. 社区经济生活与基层民主发展,D621
  18. 伟岸身躯的影像呈现,J905
  19. 原敬内阁的外交政策,K313.45
  20. 论《死者年鉴》中的记忆主题,I712
  21. 属地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民族史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