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作 者: 高憬宏
导 师: 李洁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中国刑法学
关键词: 故意杀人罪 适用死刑 废除死刑 死刑适用 大学出版社 被害人 刑事政策 无期徒刑 被告人 宽严相济
分类号: D924.3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14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故意杀人罪是非法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的犯罪。对其适用剥夺生命的刑罚,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考察中外古代的刑法史,发现历代各国对故意杀人罪在适用死刑方面,都有一个从滥用到限制、从残酷到轻缓、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再考察现代外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发现有些国家已经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有些国家虽未废除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有的国家连续数年不执行一个死刑。现代我国一向贯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的死刑政策,刑法中也严格规定了适用死刑的标准,总的政策是限制对死刑的适用。然而,考察我国司法实践,还是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在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标准上掌握得不够严格。由此显现出对故意杀人罪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故意杀人罪是我国刑法中适用死刑最多的犯罪。因此,从整体上限制死刑的适用,必须首先限制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要限制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首先,必须解决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的理念问题。要树立正确的刑罚观、死刑观和人权观,克服重刑主义观念,坚持少杀慎杀理念,树立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观念。其次,必须从立法、司法、程序上三管齐下,采取措施。立法上应当解决故意杀人罪罪状过于简单、法定刑幅度过大、刑罚首选死刑三个问题;司法上应当通过严格证据审查和多用死缓的方法限制死刑的适用;程序上应当提高故意杀人案件的证明标准和认证标准、建立非法证据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废除“案件请示制度”和“指导办案制度”、废除审委会讨论决定制度、建立禁止不利再审制度。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10
上篇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历史沿革  10-54
  第一章 我国历代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立法沿革  11-19
    第一节 我国奴隶社会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2-13
    第二节 我国封建社会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3-16
    第三节 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6-17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7-19
  第二章 外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立法沿革  19-36
    第一节 古代外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9-24
      一、古巴比伦王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19-21
      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21-22
      三、西欧早期封建制国家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22-24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封建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24-26
    第三节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26-31
    第四节 现代外国对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31-36
      一、1994 年《法国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的刑罚适用  32-34
      二、1968 年《日本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的刑罚适用  34-36
  第三章 故意杀人罪与死刑存废  36-54
    第一节 死刑废除的现状及理由  36-40
      一、死刑违背“社会契约”  36-37
      二、死刑在逻辑上是荒谬的  37-38
      三、死刑在遏制犯罪的效果上不如终身监禁  38
      四、死刑背离“生命的神圣性”  38-39
      五、死刑违背“生命权的不可剥夺性”  39
      六、死刑侵犯了基本人权  39-40
    第二节 对故意杀人罪应保留死刑  40-49
      一、“社会契约论”决定了不能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  40-42
      二、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在逻辑上是荒谬的  42-44
      三、死刑对故意杀人罪的遏制作用强于终身监禁  44-46
      四、“生命的神圣性”说明应当对故意杀人罪保留死刑  46-47
      五、“生命权的至高无上性”说明不能对故意杀人罪废除死刑  47-48
      六、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是“保护基本人权”的需要  48-49
    第三节 对故意杀人罪应限制死刑  49-54
      一、刑罚的人道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  50-51
      二、刑罚的公正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  51
      三、刑罚的效益性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  51-52
      四、国际大环境要求对故意杀人罪限制适用死刑  52
      五、限制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52-54
中篇 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54-109
  第四章 我国对故意杀人罪的刑事政策  55-70
    第一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55-59
    第二节 宽严相济  59-66
      一、宽严并用,不可偏废  60-61
      二、宽严有度,以法为据  61-62
      三、宽严互补,有机统一  62-63
      四、宽严顺势,有张有弛  63-66
    第三节 可杀可不杀的不杀  66-70
      一、“可杀可不杀”的字面含义  67-68
      二、“可杀可不杀”的司法含义  68-70
  第五章 我国审判实践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  70-88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  70-77
      一、解放初期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  70-71
      二、改革开放后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  71-76
      三、现阶段我国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概况  76-77
    第二节 近年来适用死刑较多的故意杀人案件  77-80
    第三节 近年来适用死刑的故意杀人案件的特点  80-83
    第四节 当前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83-88
      一、审判人员对故意杀人案件选择刑罚时往往首选死刑  83-85
      二、审判人员对故意杀人罪量刑时考虑民愤和社会舆论过多  85
      三、司法解释对故意杀人罪减轻犯和加重犯缺少相应的量刑规定  85-88
  第六章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原则和标准  88-109
    第一节 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8-92
    第二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的基本标准  92-99
      一、罪行极其严重的含义  94-96
      二、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  96-99
    第三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标准  99-103
      一、远远超过了罪行极其严重的起点条件,罪不容恕的  100-101
      二、罪行达到了应当判处死刑的程度,并有从重情节的  101-102
      三、罪行达到了应当判处死刑的程度,并犯有其他死罪的  102
      四、数次犯故意杀人罪,至少有一次达到应当判处死刑的标准的  102
      五、共同故意杀人,且起主要作用的  102-103
    第四节 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缓期执行”的标准  103-109
      一、死缓适用的法定条件  103-109
下篇 故意杀人罪的死刑控制  109-173
  第七章 故意杀人罪死刑控制的理念  110-132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刑罚观,克服重刑主义理念  111-115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死刑观,坚持少杀慎杀理念  115-120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理念  120-125
      一、保护人权,首先要保护和尊重人的生命权  120-123
      二、更新观念,实行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  123-125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民意观,处理好民意与依法适用死刑的关系  125-132
      一、民意问题的缘起  125-128
      二、正确对待民意  128-132
  第八章 故意杀人罪死刑控制的具体方法  132-173
    第一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立法控制  132-143
      一、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立法  132-135
      二、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立法的缺陷  135-139
      三、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完善  139-143
    第二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司法控制  143-150
      一、严格审查判断证据,对存在疑问的案件不适用死刑  143-147
      二、充分利用减轻和从轻情节,尽量不适用和少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147-148
      三、多适用死刑缓期执行  148-150
    第三节 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程序控制  150-173
      一、应当提高故意杀人案件的证明标准和认证标准  151-159
      二、应当建立彻底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59-162
      三、应当建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162-164
      四、应当彻底废除“案件请示制度”和“指导办案制度”  164-165
      五、应当减少和改进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制度  165-167
      六、完善、强化合议庭职责  167-170
      七、应当建立禁止不利再审制度  170-173
参考文献  173-17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178-180
论文摘要(中文)  180-186
论文摘要(英文)  186-196
后记  196-197

相似论文

  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3.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探讨,D925.2
  4. 论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D925.2
  5. 被害人过错研究,D925.2
  6. 论刑法中的被害人过错,D925.2
  7. 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D925.2
  8. 论刑事和解,D925.2
  9.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925.2
  10.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解与适用,D914
  11. 刑事被害人过错研究,D925.2
  12.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研究,D925.2
  13. 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研究,D925.2
  14. 刑事被害人过错与犯罪人的刑事责任,D925.2
  15.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问题研究,D925.3
  16. 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D925.2
  17.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D925.2
  18. 庭审中被告人调查程序研究,D925.2
  19. 论刑事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D925.2
  20. 故意杀人罪量刑基准研究,D924.3
  21. 刑罚轻重的立法设置研究,D91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