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

作 者: 陈继扬
导 师: 张诗亚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云南大理白族 本主崇拜 教育功能 文化整合机制 位育
分类号: C95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79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对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进行分析,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讨论本主崇拜如何建构和传承“地方性知识”,进而揭示其教育功能的意义及其建构社会的本质。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大理地区,大理地区含青藏高原往东南延伸为横断山脉再到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广大区域,由于立体的自然气候形成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两条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交汇地。自从有人类居住以来,这里就是民族迁徙的大通道,被称为“亚洲的十字路口”。秦始皇开始经营云南后,中央王朝就断断续续对大理地区进行控制和管理,帝制取消后,“现代化”又成为民族—国家的主旋律。代表着中原文化的儒文化、道教文化、汉地佛教文化以及来自其它方面的,例如西北面强大游牧民族——藏族的青藏文化、南面的小乘佛教和其它各种外来文化都进入大理地区,使之成为民族种类众多、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区域。在如此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空间里,首当其中的白族要如何适应自然,如何实现整个族群的认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是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摆在白族人面前的问题似乎还更严峻,他们没有创制自己的书写系统,这对于族群经验的传递、文化的传播、民族的认同都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它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应对这一切问题。而最后是白族人采取了容纳的态度接受了各种外来价值而又保存着自己的特色,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并在大理地区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局面。那么它是建立了怎样的机制来体现这种容纳的态度,尤其是在广大的乡土社会,这是个历史问题,又是个现实问题,因而就得从田野考察结合历史脉络去寻找答案。本研究选择了大理白族特有的民间信仰——本主崇拜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大理白族的各类文化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便是本主崇拜,到现在其仍深深根植于白族乡土社会,从研究本主崇拜入手,可能会更为全面地回答上述问题。于是本研究在田野点考察中采集了大理、宾川、洱源、剑川、鹤庆等地的40多个本主的情况以及部分村落的情况,其中重点选择了大理将军洞李宓本主、庆洞神都中央皇帝本主和剑川白坛神庙大黑天神本主三个田野点。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主崇拜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即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第一类为族内各种关系整合,分别通过婚俗、祭祖、墓祭等仪式来整合家户、家族关系;从本主巡游、火把节仪式来整合村落成员关系;从祭祀圈、朝贺圈来整合村际关系;从“绕三灵”仪式来强化族群认同和整合其它文化形态。第二类为对外来文化的整合。通过祀神标准、伦理道德、重农思想方面对儒文化进行整合,从神祗本土化、“巫密合一”、祭祀组织方面对佛教文化进行整合,从封号移植、仪式仪轨、经文借鉴方面对道教文化进行整合。整合成体系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知识、生产知识、技能知识、艺术知识等地方性知识通过仪式祭祀、神化传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歌舞表演、年节庆典等方式传承,实现了族群认同、传承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成员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等教育功能。2、本主崇拜其本质只是一种表象,社会才是其真谛。从表面上看,人们顶礼膜拜的是神灵,但实际上,人类崇拜的却是自己的社会。其中的各种仪式只是一个手段,社会集团凭借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从而使社会群体在利益上、传统上、行动上达到新的统一。本主崇拜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神圣启示,而在于它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此外,本主崇拜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力的强迫,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在世代相传中,通过观念(信仰)和行为(仪式),将这些价值内在化,将它们由外在的、社会化的和强制性的要求,变成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人与本主之间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人求本主,本主佑人。但是,深层次上,是人制造了本主并在改造着它,本主的属性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神人之间的交往,人为本主敬献供品,而本主保佑人,属于礼尚往来的方式,人给本主敬献供品,是在弥合本主与人之间的鸿沟,调和矛盾。实际上,矛盾不是人与本主之间的,而是人与其它关系的矛盾,本主充当中介来调和矛盾。3、本主崇拜暗含着处理“和而不同”的文化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宣扬“心有他人”和“承认外部价值”,这是白族社会在与外界的交融中形成的生存智慧投射到本主崇拜的结果,白族社会在自己的仪式体系中实践着它,教育着其成员。这是本主崇拜教育功能的最大意义:教育成员得到“位育”,即处理好人和自然、文化和文化、人和人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关系。4、也正是因为本主崇拜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整合功能,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非常有效的机制,才使其以及白族社会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中生生不息,这也给我们当今的现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发:在与他文化交往中,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整合机制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民族保持特色的关键。国内外分别对白族本主崇拜和白族教育研究的成果很多,但从本主崇拜来研究文化整合功能和教育功能进而探讨白族社会,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部分 导论  10-20
  第一节 问题缘由  10-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12-15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5-17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结构  17-20
第二部分 本主崇拜—大理白族的地方性知识  20-30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  20-22
  第二节 本主崇拜—大理白族的地方性知识  22-30
第三部分 田野点考察  30-64
  第一节 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大理白族地区  30-38
  第二节 将军洞本主一李宓  38-51
  第三节 白坛神庙—大黑天神本主  51-57
  第四节 庆洞神都本主—中央皇帝  57-64
第四部分 本主崇拜的整合功能—地方性知识的建构  64-108
  第一节 本主崇拜对家庭(家族)关系的整合  64-71
  第二节 本主崇拜对村落成员关系的整合  71-75
  第三节 祭祀圈和朝贺圈—村际关系的整合  75-80
  第四节 “绕三灵”—族群关系整合  80-93
  第五节 本主崇拜对儒文化的整合  93-97
  第六节 本主崇拜对佛教文化的整合  97-102
  第七节 本主对道教文化的整合  102-108
第五部分 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地方性知识的传承  108-130
  第一节 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  110-115
  第二节 本主崇拜中的生产知识教育  115-122
  第三节 本主崇拜中的技能教育  122-126
  第四节 本主崇拜中的艺术教育  126-130
第六部分 对本主崇拜教育功能的思考  130-144
  第一节 本主崇拜的本质  130-133
  第二节 本主崇拜的价值观  133-136
  第三节 本主崇拜教育功能的意义  136-141
  结论  141-144
第七部分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44-146
参考文献  146-152
附件1  152-156
附件2  156-158
后记  158

相似论文

  1.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2. 德育隐性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3.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发挥研究,G641
  4.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G641
  5. 苗族古歌的社会功能研究,I207.9
  6. 云南大理白族银器艺术研究,J526
  7. 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政策研究,D635
  8.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A841.4
  9. 《尸语故事》的童话价值,I207.9
  10. 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G841
  11. 论湘西少数民族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K892.2
  12. 创造力培养探究,J722.22
  13. 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4. 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研究,J607
  15. 贵州省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现状调查研究,G631
  16. 天津电信重组后的文化整合机制研究,F626
  17. 基于行为经济理论的战略联盟文化整合机制研究,F273.7
  18. 话语和社会变革——对有关在中国推广私立教育文章的分析,G522.6
  19. 环境社会学视野中的生态移民与社区构建,C922
  20. 潘光旦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21. 大学的文化整合机制,H193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民族学 > 民族性、民族心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