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

作 者: 郭院林
导 师: 安平秋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家学 《左传》学 治经方法 “援古经世” 清代学术史
分类号: K2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9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以仪征刘氏家学为研究对象,以《左传》学为中心,试图通过对人物学术与思想的分析,揭示某些规律。经过考察研究,笔者认为刘氏家学经历了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这一转变,文章围绕这一转变,分析其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认为刘文淇奠定家学,刘师培以之论政,这与中国以学论政传统密切相关。笔者综述刘氏家学研究现状之后,检讨存在的问题,陈述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阐明了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接着考察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学术变化与发展。刘文淇开创一门四世之《左传》学,其学延续朴学之风。刘毓崧精于史部与诸子,论学通达。刘寿曾固守已颓之汉学,力图完成家传之学。刘师培聪明绝伦,于治《左传》的同时以之论政,不乏现代意识。文章分析了社会背景,讨论刘氏家族所处地域环境、人际交流、生存方式等因素对于他们学术的影响。通过对其著述系统地考察,可以看出刘氏学人精于《左传》学与礼学;最后归纳他们各自不同的治学特点。本论文通过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试图对刘氏《左传》学进行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考察。专书研究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一书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包括该书编纂、体例、作者以及各人疏证特色,思想内容以及得失评价。论文厘清以往研究笼统将此书归功于刘文淇的说法,指出刘氏四世学人对此书都有贡献。刘文淇奠定基本框架,刘毓崧学术会通,刘寿曾守成为多,刘师培总其大成。专人研究,分析刘师培治学的现代蜕变。他思想上多变,但其未变的是对国学的热爱,他的转变很多时候都以“援古经世”为原则。清代《左传》学面临着挑战,文章从这一背景下探讨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动力与成就,指出他不仅理清了《左传》学史,进而论证了其合法性;而且吸取今文经学的义例方法,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他试图纠合传统学术的分歧,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的建立,他的努力无果而终。最后笔者对刘氏家族、家学的近代命运以及清代学术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刘氏家族为代表,从治学方法论角度讨论分析清儒治经方法。《五经旧疏考正》是刘氏家族相承完成的《左传》学工程之一,总结其方法,阐明刘氏《左传》学的发生原因与发展方向。在清代晚期,经学已经从“经世致用”转移到“经明行修”。清代学者试图恢复经典的最初面貌,但经学上的“实事求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最终为时代所抛弃。论文既有文献、版本等的考察,又有社会思想的讨论,而最终目的则是由此个案考察学术走向。论文将专书研究和专人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传统的文献考据为规矩,用数字统计与表格等方法,论说力求做到简洁且有说服力,理论争取做到稳妥而有创见。为简便展示刘氏家学历程与交游情况,特在文后附录《刘氏家族谱系略表》、《刘氏家族学谱简编》、《刘氏学人交游表》、《刘文淇书札四通》。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2-3
Abstract  3-10
导论  10-25
  第一节、清代仪征刘氏家学研究现状  10-21
    一、刘氏家学系统研究  10-13
    二、刘氏学人专人研究  13-21
      (一) 刘文淇  13-15
      (二) 刘毓崧  15
      (三) 刘寿曾  15
      (四) 刘师培  15-21
        1、生平交游  16-17
        2、学术思想  17-18
        3、政治思想  18-19
        4、著述整理  19-21
  第二节、研究缘起与设想  21-25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21-22
    二、研究方法与框架  22-25
第一章、仪征刘氏家学谱系  25-69
  第一节、刘氏学人生平述论  26-32
    一、岿然儒门、昉自训导——刘文淇生平  26-28
    二、红豆三传,儒林趾美——刘毓崧父子生平  28-30
      (一) 刘毓崧学行  28
      (二) 刘寿曾学行  28-29
      (三) 刘贵曾学行  29-30
      (四) 刘富曾、刘显曾学行  30
    三、青藜四照,宝树联芳——刘师培兄弟生平  30-32
  第二节、刘氏治学环境与学术资源  32-41
    一、占籍仪征:地域环境  32-33
    二、学派传承:学术渊源  33-37
    三、入幕交游:生活阅历  37-41
  第三节、刘氏家族著作考述  41-56
    一、刘文淇  41-46
    二、刘毓崧  46-49
    三、刘寿曾兄弟  49-52
      (一) 刘寿曾  49-52
      (二) 刘贵曾  52
      (三) 刘富曾  52
    四、刘师培  52-56
  第四节、刘氏家学特色与转变  56-69
    一、刘文淇:树立家法  56-60
      (一) 学兼吴皖,通经致用  57-58
      (二) 批文入间,善于归纳  58-59
      (三) 校勘史地,兼治经史  59-60
    二、刘毓崧:博通众家  60-64
      (一) 以“礼”为本,以《左》为重  61-62
      (二) 等视群经,沟通诸子  62
      (三) 探赜源流,洞悉史迹  62-64
      (四) 旁征博引,穷极根要  64
    三、刘师培:拓宽门庭  64-69
      (一) 广采博收,兼容并蓄  65-66
      (二) 标例征实,科学分析  66-67
      (三) 会通纠合,援古经世  67-69
第二章、《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研究  69-96
  第一节、编纂考论  69-80
    一、《疏证》缘起  69-70
    二、长编问题  70-75
    三、版本与编撰  75-80
      (一)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原稿)》  75
      (二)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副稿)》  75-76
      (三) 中国科学院整理本  76
      (四)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76-80
  第二节、体例考论  80-91
    一、注例分析  80-84
    二、编纂体例  84-85
    三、按语归属  85-91
      (一) 刘文淇按语  85-87
      (二) 刘寿曾按语  87-88
      (三) 刘贵曾按语  88-89
      (四) 未名按语  89-91
  第三节、思想内容评析  91-96
    一、尊王思想  91-92
    二、内容分析  92-94
    三、疏证原则与得失  94-96
第三章、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以《左传》学为中心  96-131
  第一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  97-106
    一、民族民主革命  97-101
    二、无政府主义者的“乌托邦”  101-103
    三、学术专业化的艰难转变  103-106
  第二节、刘师培《左传》学建树  106-121
    一、《左传》学面临的挑战  106-111
      (一) 以《左传》为中心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106-108
      (二) 《公羊》学的理论建树  108-111
    二、梳理《左传》学历史  111-114
    三、建构《左传》学理论  114-121
  第三节、纠合传统学术分歧——刘师培治学特点平议  121-131
    一、等视经史  121-124
    二、平分今古  124-125
    三、持平汉宋  125-127
    四、会通中西  127-131
第四章、刘氏家学的学术史意义  131-163
  第一节、刘氏《五经旧疏考正》的方法评析  131-143
    一、考正缘起与旧疏价值  132-133
    二、考正方法归纳  133-139
    三、《五经正义》评价与刘氏考正得失  139-143
      (一) 唐修《五经正义》及其评价  139-143
      (二) 刘氏家族考正得失  143
  第二节、刘氏家学平议  143-150
    一、“实事”如何“求是”  143-146
    二、重疏经籍的理想  146-147
    三、刘氏家学评价  147-150
  第三节、清代学风与世风概说  150-163
    一、读经风气的养成  150-152
    二、治经方法  152-156
      (一) 治经须重家法  152-153
      (二) 以小学为梯航  153-154
      (三) 以史地校勘作辅助  154-155
      (四) 欲通一经必先通群经  155-156
    三、朴学——追求淳朴的学风与世风  156-159
    四、学术、政治与学术专业化  159-163
主要参考文献  163-169
附录:一、刘氏家族谱系略表  169-195
  二、仪征刘氏家族学谱简编  172-190
  三、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交游表  190-192
  四、刘文淇书札四通  192-195

相似论文

  1. 刘宋谢氏家风与家学及文学创作活动,I207.22
  2. 唐代私学教育研究,K242
  3. 章学诚的知识论初探,K092
  4. 班氏家族文学研究,I206.2
  5. 杜预“《左传》学”研究,I206.2
  6. 唐代《左传》学研究,K092.4
  7. 魏晋隋唐间的阳翟褚氏家族文化研究,K242;K241
  8. 陆九渊研究,B244.8
  9. 命门学说探讨与金匮肾气丸证临床研究,R223.1
  10. 清代诗经学研究,I207.22
  11.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点校和学术思想研究,R222
  12. 魏晋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K235
  13. 西汉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K234.1
  14. 东汉孔氏家学及《孔丛子》伪书公案,K234.2
  15. 台湾医家李政育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整理研究,R249
  16. 陆奎勋与《明史》修纂初探,K092
  17. 南朝东海徐氏文学研究,I207.22
  18. 陈郡袁氏及袁淑文学述论,I206.2
  19. 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K820.9
  20. 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家族与家学,K24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