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法律意识论

作 者: 刘旺洪
导 师: 吕世伦
学 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法律意识形态 大学出版社 现代法律意识 传统法律文化 现代化理论 商务印书馆 现代市场经济 中国法制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 法权关系
分类号: D9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216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这一伟大历史变迁的实质乃是社会整体系统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跃进,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而论,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另一方面,法制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法律的实现效益不高,法律的权威难以形成。法律权威不高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因之,培养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推动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本文由导论和三编十章构成。导论主要提出问题,论述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理论目标与结构。第一编(1—4章)法律意识的基本理论;第二编(2—8章)法律意识现代化理论;第三编(9—10章)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研究。I.法律意识的基本理论法律意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法律意识的概念、结构、功能和社会基础。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体论之,法律意识具有下列内涵:第一,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第二,法律意识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质。第三,法律意识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第四,法律意识的内容受到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法律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律意识的结构。法律意识由其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结构体。其中,社会文化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其存在、运作和发展的环境或情景,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它的内部结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法律意识的结构:第一,从法律意识与社会法制的关系来看,法律意识是习惯转变为习惯法的前提条件,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是成文法的必不可少的主观心理基础。因之,它是法律联结经济基础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第二,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象的把握方式来看,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所构成,它们形成由深层到表层的法律意识的结构体,同时,也体现了法律意识逐步定型化、稳定化和理论化的过程。法律意识的功能。法律意识的功能是法律意识对法律文化整体系统和社会文化体系的职能、作用和影响。它关涉的是法律意识作为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对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整体文化体系所具有的渗透和整合力。法律意识的功能是法律意识对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效能、作用和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功能:从其法制功能来看,它有法律制度的建构和运作功能。在法治建构方面:法律意识是社会法制建构的主观价值基础和动力机制,是立法的直接根据,它界定了立法目标或法律的理想,对立法具有评价、校正和“补白功能”。法律意识的法制运作功能,主要是指它在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它通过对公民守法、用法行为和法律适用人员解释法律、进行法律推理等途径发挥功用。从其社会文化功能来看,它是指法律意识在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主要取决于法律意识在社会文化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此,研究法律意识的社会文化功能应当在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文化建设的结构——功能关系中来加以把握,本文主要考察了法律意识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法律意识的社会基础。法律意识是社会法权关系和法律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律意识关于社会法权关系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条件的产物。因之,研究法律意识必须科学把握和深刻揭示其得以产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层社会文化基础,系统分析和解读法律意识与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对法律意识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进而具体阐发了法律意识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II.法律意识现代化理论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理论属于法律意识的发展论范畴。它力图在法律意识的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法律意识现代化问题作为法律意识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加以把握,深入探讨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内在理论逻辑,对近代以来法律意识发展的性质、目标和标准、动力机制和模式范型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理性探究,进而建立起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理论范式,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概念工具系统和理论分析框架。1.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概念。法律意识现代化是社会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层面,也是社会法律文化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还属于人的现代化的范畴。它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和信念等法律主观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是传统社会的的法律意识向现代社会的法律意识的创造性转型和历史递嬗。它的实质乃是与传统人治型社会法制系统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向现代法治型的法律意识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有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第一,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起点是古代社会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或传统法律意识。第二,它是法律意识发展的一个特殊历程。它的目标是建构现代法律意识,即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体系。第三,法律意识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人治型社会中主体的法律意识向现代法治型社会法律意识跃进的持续的历史过程。第四,法律意识现代化是传统法律观念的创造性转型的过程,因之应当正确对待本国法律意识和外来的文化观念。第五,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属于人的现代化的范畴,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包含着关于法律形式的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和关于法的精神价值系统的观念的现代化。2.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尺度,它关注现代法律意识应当怎样的问题。由于法律意识现代化包含法律形式观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两个方面,因此,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主要有法律形式观标准和法律价值观标准两个方面。此外,本文还认为,法律信仰是评价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综合性尺度。法律意识现代化之形式观之评价是社会主体对法律形式现代化的要求及其结果之主观把握程度的评估。它体现的是对现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法律的物质条件及其法律秩序等法律形式的主观心理评价。它主要包含四个具体标尺:第一,法律规范的形式严整性观念的标准。第二,法律体系完备、和谐的观念标准。第三,法律的程序观标准。第四,法律的效益观标准。评价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水平不仅要评价法律形式观的现代化水平,而且要进行价值评价。法律意识的价值评价是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内在价值要求来判断和估价法律意识对现代法的精神的把握程度。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内在评价尺度主要体现于下列四个方面:1.自由追求与理性自律相统一的标准。2.个人权利主张与社会利益维护相统一的标准。3.人格平等与坦然面对差别相统一的标准。4.法律既维护合法权力的权威与防止和制约权力滥用相统一的标准。3.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是指在社会文化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中导致法律意识变迁的原因和法律意识变革的内部障碍因素;法律意识的动力理论认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与障碍因素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形成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的。本文认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本文认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有:第一,它来自商品市场经济的巨大动力。第二,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第三,现代政治民主化思潮对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第四,对于现代化的后来者而言,外来先进的法律文化对本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也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第五,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法律意识之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六,社会主体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进作用。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传统社会系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公民对现代市场经济法权关系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体对外来近现代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情绪化反映,现实法律运作过程中的矛盾和低效益。因此,在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阻碍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推动力量,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操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是实现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研究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目的所在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要使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障碍因素转化为其推动力量,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对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进行创造性转型,对外来法律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对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权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理性的把握,大力进行社会法制建设,完善法制运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等。4.由于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动力机制以及在处理和解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时的价值选择不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在性格、速率、规模、发展机理和历史道路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他国的本国特色,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范型,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这种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性是深刻理解和全面透视该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把握一国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应当在现代化过程中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抽象出几对基本关系,通过对该国在处理、协调和整合这几对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确定其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因此,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基于此,我们从下列角度来把握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类型:第一,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来源的角度,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归结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第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方式来看,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划分为传统变异型、传统与现代断裂型和法律意识体系重构型三种。第三,从法律的价值取向来看,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划分为个人权利本位的法律意识模式、社会——国家整体利益本位的法律意识模式和个人权利与社会——国家整体利益协调整合的法律意识模式三种。第四,从法律价值观的现代化与法律形式观的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分为形式合理型、价值合理型和形式合理与价值合理并重发展型三种。本文主要对前面两个角度划分的六种模式进行具体分析。III.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研究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意识的状况,本文认为,它具有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中国人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所具有的矛盾性又使法律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过渡和转型时期的特点,具有多元性和矛盾性,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在诸多方面还不成熟,对法律的性质、功能、态度和信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偏颇之处。第一,在法律知识或对法律的认识方面,公民对法律的认识逐步理性化,大多数人开始对法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存在着对法律的误解。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三,公民权利意识明显提高但无讼等传统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第四,总的来说,公民对法律比较信任,但同时也对执法的现状表示不满。具体来说,当代中国法律意识具有如下基本矛盾:其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法权关系所要求的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与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片面性、残缺性之间的矛盾。第二,现代法律观念与传统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第三,法律的至上性要求与法律信任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当代中国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内在法权关系的法律意识,体现了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内容,对于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和顺利运作十分重要,构成了现代法律制度的主观价值基础,对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功能。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当代中国法学家的法律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当代中国法律观念的变革,特别是立法者的法律意识的变革,大力推动了我国现代法制的建构和立法的现代化。第三,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操作者的法律意识对法律适用的推动功能。第四,当代中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观念是社会主体自觉遵守法律的主观意识基础。但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体法律意识的矛盾性和内部冲突,也对中国现代法制的顺利运作具有重要的制约功能,影响了法律的高效益实现。这种制约和障碍功能主要体现于:1.它制约了立法的质量。2.它影响和制约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3.它影响了法律的适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实现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为此,首先是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为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制改革,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效益,为现代公民法律意识之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条件;再次,开展系统的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全面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深入揭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权关系和时代的法律精神,以实现民族法律观念的伟大创新。同时建议当前,从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和制度、制定良法、公正司法、加强法律仪式建设和法律教育五个方面推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进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6
英文摘要  6-15
第一编 法律意识的一般理论  15-84
  第一章 法律意识的概念分析  16-34
    一、学界关于法律意识概念之介评  16-25
    二、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法律传统  25-31
    三、法律意识之意义阐释  31-34
  第二章 法律意识之结构  34-54
    一、法律意识的结构界说  34-36
    二、学界关于法律意识结构之理论  36-38
    三、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关系之分析  38-43
    四、法律意识之横向结构  43-48
    五、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  48-54
  第三章 法律意识之功能  54-71
    一、法律意识功能之一般分析  54-56
    二、法律意识之法制建构功能  56-61
    三、法律意识之法制运行功能  61-65
    四、法律意识之社会文化意义  65-71
  第四章 法律意识之社会基础  71-84
    一、法律意识之社会经济基础  71-74
    二、法律意识之社会政治基础  74-79
    三、法律意识之社会文化基础  79-84
第二编 法律意识现代化理论  84-145
  第五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概念  85-99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85-89
    二、法律形式观之现代化  89-92
    三、法律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92-96
    四、法律意识现代化与法制现代化  96-99
  第六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  99-115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标准界说  99-101
    二、法律的工具性特质与法的形式合理性观念  101-107
    三、现代法权关系与法的价值合理性观念  107-113
    四、法律信仰:法律观念现代化的综合评价尺度  113-115
  第七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115-130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动力界说  115-119
    二、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推动力量  119-124
    三、法律意识现代化之阻却因素  124-127
    四、阻却因素向推动力量之转化机制  127-130
  第八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  130-145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之理论探讨  130-132
    二、法律意识的传统与现代性  132-137
    三、传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观念  137-145
第三编 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研究  145-180
  第九章 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的实证分析  146-164
    一、当代中国社会之结构分析  146-150
    二、当代中国人法律意识之状况  150-155
    三、当代中国法律意识之基本矛盾分析  155-159
    四、当代中国法律意识与法制运作  159-164
  第十章 当代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之实现机制  164-180
    一、法律至上: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依赖感  164-167
    二、制定良法:确立公民的法律正义感  167-169
    三、公正司法: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  169-172
    四、法律仪式:形成公民的法律神圣感  172-175
    五、法律教育:塑造公民现代法律观念的基本途径  175-180
主要参考文献  180-184

相似论文

  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4. 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911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X2
  6. 国内数字出版所处困境及发展途径研究,G237.6
  7.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B82-058
  8. 马克思恩格斯工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412.6
  9. 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战略选择的案例研究,G239.22-F
  10.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农民”思想在新时期发展与实践研究,F320
  11. 农地家庭经营法权关系比较研究,D922.4
  12.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811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及其当代启示,A811.6
  14.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研究,A811
  15. 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F127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X2
  17.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作用观发展探究,B91
  18.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609.2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与重读,D909.2
  20.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D08
  21.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