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济阳坳陷中生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

作 者: 于俊峰
导 师: 夏斌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断层活动 控盆作用 逆冲断距
分类号: P618.130.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5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济阳坳陷中生代断裂活动是研究其中生代盆地原型及其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将沉积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板块构造等多学科有机的结合,以济阳坳陷为研究对象,采用各时期断裂分期配套,分析了不同构造运动时期济阳坳陷断层展布,进行构造运动学讨论;利用构造沉降史模拟与中生代断层上下盘剥蚀关系的恢复,探讨了中生代断裂活动的特征。主要取得了一下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济阳坳陷北西向断层运动模式济阳坳陷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盆地构造演化,各时期断裂发育特征不仅控制了原型盆地发育的格局,也主导着先期盆地的剥蚀与改造。自印支期以来,尽管经历了复杂的改造,但其部分中生代控盆断层仍容易辨识,在确定了几条中生代主要断层的基础上,结合残留的中生代和古生代沉积分布形态,以及部分断层运动性质,建立了济阳坳陷北西向断层运动模式。并提出,印支运动时期,济阳坳陷受北东向应力的控制,在产生大规模逆冲断层褶皱的同时,逆冲上盘断块之间不均匀走滑,形成目前控洼断层的北西和北东向“>”型结构;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的断层演化即断层传播及断层连接、断块旋转使中、新生代断层规模加大,并表现出控盆断层弯曲的状态,而且新生代部分残留地层分布不规则性跟断层连接有直接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时期这种运动模式对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时空转换的响应。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模拟了济阳坳陷全区构造沉降史综合应用测井、钻井、和地震剖面等资料,对济阳坳陷进行了沉降史分析,演示了在盆地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构造沉降情况。区内主要的沉降时期为两期,分别是在始新世后期,即54—51Ma的孔一段时期,第二个时期是40—33Ma以来以沙三时期为主的构造沉降,并更加准确的确定了第二个重要沉降时期是从40Ma开始。3.提出了一套残留盆地(residual basin)逆冲断距的计算方法利用断层升降剥蚀与沉积关系的逆序思维,建立了济阳坳陷中生代残留盆地逆冲断层断距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它的建立原理,适用条件,指出了这种逆冲断距计算的更加准确性和适用性,根据济阳坳陷区域构造沉降变化和不同断层褶皱前锋的剥蚀厚度,计算了济阳坳陷中生代主要控盆断层的逆冲断距。结果发现逆冲断层之间具有波动性特征,他们断距并不相近,有的有1000m—2000m的差距,例如滋镇断层和阳信断层。第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断层逆冲具有波动性但又不完全跟它相似,而是逆冲幅度大小相互交替地出现,即波动性;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块体之间的不均匀挤压,部分逆冲断层应力消失而垮塌形成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引言  11-18
  一、选题目的、意义  11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4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5
  四、完成的工作量  15-16
  五、成果创新之处  16-18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8-27
  第一节 济阳坳陷地理位置  18-19
  第二节 区域构造背景  19-21
  第三节 构造层的划分  21-22
    一、构造层划分  21
    二、主要界面及层序划  21-22
  第四节 中生界地层特征  22-27
    一、中下侏罗统构造层序(或层序组)特征  23-24
    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构造层序特征  24-27
第二章 中生代断裂体系及性质划分  27-38
  第一节 中生代断裂体系展布及级别划分  27-29
    一、新生代断裂体系展布  27-28
    二、中生代断裂体系展布  28-29
  第二节 断裂体系性质划分  29-38
    一、断层级别划分  29-31
    二、中生代断裂活动期次  31-34
    三、构造样式划分  34-38
第三章 中生代主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38-62
  第一节 中生代构造几何学结构  38-46
    一、地震大剖面的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  38-42
    二、中生代构造几何学结构  42-46
  第二节 中生代断裂运动模式  46-55
    一、中生代构造运动形式  46-51
    二、走滑断裂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响应  51
    三、断层运动模式  51-55
  第三节 断层活动定量分析  55-60
    一、断层现拉张量、断距及生长指数  55-57
    二、断层落差  57-60
  第四节 断裂活动成因机制分析  60-62
    一、中生代至早第三纪(42 Ma之前)  60
    二、早第三纪中晚期以来(40 Ma以来)  60-62
第四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断层逆冲断距的计算  62-89
  第一节 断层逆冲断距计算方法探讨  62-67
    一、研究现状  62
    二、逆冲断层运动过程  62
    三、逆冲断距计算的原理  62-64
    四、逆冲断距计算理论的适用条件  64-67
  第二节 济阳坳陷构造沉降史分析  67-83
    一、盆地模拟技术概述  67-69
    二、构造沉降史分析的原理及参数  69-72
    三、地震剖面的选取及数据采集  72-77
    四、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77-82
    五、构造沉降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  82-83
  第三节 中生代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公式  83
  第四节 中生代地层的剥蚀特征  83-89
    结果与讨论  86-88
    结论  88-89
第五章 断层活动的控盆作用及油气意义  89-96
  第一节 对盆地类型转变的控制  89-90
  第二节 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  90-92
    一、印支期残留地层沉积特征  90
    二、燕山期、喜山期残留地层沉积特征  90-92
    三、断层对沉积的控制  92
  第三节 断层活动跟油气的关系  92-96
    一、断层活动对源岩的控制  92-93
    二、断层的封闭与开启性  93
    三、断层活动跟油气运移关系  93-94
    四、断层活动控制油气圈闭成藏  94-96
结论与创新  96-98
参考文献  98-114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114-115
致谢  115-116

相似论文

  1. 济阳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机理研究,P618.13
  2. 应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监测断层活动性研究,TN958
  3. 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P542.3
  4. 基于波动方程法的原型盆地分析,P618.13
  5. 应用构造沉积综合法恢复剥蚀厚度,P512.2
  6. 东营、潍北及沾化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618.13
  7. 石英ESR信号特征研究,P597.3
  8. 雅砻江卡拉水电站工程区构造活动性研究及稳定性初步评价,P542
  9.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藏成藏机制及含油性评价,P618.13
  10.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新生代隆拗关系,P618.13
  11. 马尔科夫链模拟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P618.13
  12. 东胜油区硫化氢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P618.13
  13. 准东南部地区构造沉积体系研究,P618.13
  14. 断层油藏含油高度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15. 济阳坳陷深层气层录井评价技术研究,P618.13
  16. 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特征分析,P618.13
  17. 济阳坳陷孤东地区沙二~沙四段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18. 岩石孔隙结构差异与含油性差异关系的初步分析,P618.13
  19.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20. 济阳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机理及其与地幔流体的关系,P618.13
  21. 网毯式成藏体系中毯状仓储层性质的定量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