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

作 者: 张宏
导 师: 马龙潜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古典美学 主体间性历史意识 中国艺术精神
分类号: I0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70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徐复观(1903-1982)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在现代新儒家行列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史上,都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直到最近几年,这个内地读者颇为生疏的名字才在文化学术界凸显出来。徐复观早年从军从政,后对政治失望,目光转向学术界,在不惑之年作为陆军少校执弟子礼,问学于熊十力。半路出家、矢志学问的徐复观,充满着对中华文化悠久之谜的求索和追问。他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作为其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到的主体间性历史意识展开分析,并在价值论视域下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思维精深、见解独到的论述,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和现代学术语言传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心性文脉,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片新生天地。现代新儒家的三代学者几乎都曾关注过中国古典美学,之所以选择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为探讨对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美学研究的本土个性十分鲜明,更有利于我们揭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本土美学与艺术精神实现现代性转换的可能性。本论文着重探讨徐复观在思想史框架下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及其方法论指导下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分析评价徐复观从其独特的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文体论以及古典画论中“气韵生动”理论进行研究的得失。从研究结果看,论文主要从三个层面论述评价了徐复观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独特贡献。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徐复观以其主体间性历史意识,把对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研究纳入思想史视域,以人文主义的“追体验”方法把握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和价值根源,这是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立论的基础。其次,在本体论层面,对徐复观借用康德的“第二自然”概念涵概、统摄古典美学中意象、意境、境界范畴并上升到美学本体论层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此为本体论核心,逐层展开对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主体论、古典审美经验论和创造论的论评,力求把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集腋成裘式的研究整理到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纲维中,彰显其以现代学术承续传统学术,经学术复归民族文化身份,实现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的努力。再次,在古典艺术实践论层面,抓住古典文论中的文体论和古典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论两个核心问题,着重分析评价徐复观古典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本体论在其艺术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辨明得失,理清曲直,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结构中阐明古典美学的现代再生能力。通过对徐复观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分析探讨,重现了古典美学核心层面的本来面目,阐发了古典美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发现了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以方法论为切入点,以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为思考、分析和探讨对象,回答古典美学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问题,这恐怕是本文对学界在徐复观文化诗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的完善。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把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的重要命题、范畴和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里加以理解,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做到既清理历史渊源,又探讨其现代意义。文中所论述的问题,都力求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细致清理的基础上,并经全面把握而融会贯通后提出来,以确保立论的坚实可靠。本论文除导言、结论外,共分4章。第1章探讨徐复观思想史框架下的美学方法。第1节试图在20世纪以来民族文化身份迷失、找寻和复归的时代精神变局中,结合徐复观的学思历程,分析探索徐复观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深层动因。第2节讨论“主体间性历史意识”的内涵,分析徐复观如何洞见古典审美实践的当代价值,如何发现古典审美活动中的民族文化身份与人性尺度。通过梳理、分析其经由传统文本发现的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概念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徐复观美学是规范性的,不是描述性的,他所关心的不是如何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古典艺术,而是古典艺术活动所成就的传统人格境界、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度和广度。第3节通过集中讨论徐复观人文主义的“追体验”美学方法,阐明徐复观以其深邃的人文主义心灵,如何用“追体验”的方法将“主体间性历史意识”融入其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之中,进而通过方法的反思阐明“复观之学”准现象学和准诠释学的学术特性。第2章着重评析徐复观所建构的中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理论纲维。本章从4个方面探讨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现象学美学思想的比较中建构出的传统美学新视域,讨论的焦点不在于徐复观对古典美学的诠释是否溢出古典文论文本的原生话语系统,而在于徐复观在阐释古典中所日益成熟的美学观念,并尝试予以系统地分析与重构,探求其理论内涵的底蕴和深度。全章分为4节,第1节着重梳理和归纳徐复观借用康德的提法所发现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第二自然”的美学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归纳是“集腋成裘”而成,是徐复观长期致力于对古典美学的“形而中”探索所形成的未成体系的“形而上”成果,它已经触及到了传统审美文化意识的内核,是美学上真正实现中西融通的“契合点”,为传统思想美学化地参与对美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开辟了崭新的途径。第2至4节分别探讨徐复观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诠释、对古典审美经验的过程描述以及对艺术形相的审美创造论分析,从分析古典审美规律的角度丰富“第二自然”的内涵。由于徐复观认为人类的价值系统以传统的“道”、“器”关系为核心论题,在第2节里尝试从徐复观的“心学”或“形而中学”开始讨论,以把握徐复观诠释古典美学思想的脉络,并在“复观之学”的价值系统中诠释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的诠释具有双层的意义:一方面对美感经验的深层结构予以揭示(这种揭示更多的是徐复观一家之言),另一方面肯定艺术活动关联着人类文化活动中的精神界域与世界观。在此基础上,通过第3节探讨徐复观用现行美学概念中的“直观”、“共感”、“想像”等理论语言所展开的对古典审美经验活动的过程描述。本文尝试通过概念的对比,凸显徐复观对直观、共感、想像的描述与一般美学理论的异同,以及他运用现代学术语言对古典美学术语的再厘定。第4节则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分析徐复观讨论艺术形相的问题,焦点不在形式的表现上,而是突出艺术形相内在性和创造性,揭示所蕴涵的主体间性审美经验结构,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诠释;主体间性审美经验结构在美学上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其结构性存在与欣赏者的心灵相遇时,开放为一种意向情境,等待欣赏者融入其整体,对其中启示性的审美经验进行再感知、再体验、再解释,最终达到心性纯化、深化的作用。正因为将艺术形相置入主体间性关系中,徐复观对具象与抽象问题的论辩,实无意跟现代艺术流派争锋,也非一意为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辩护,而是从民族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反省艺术形相所关联的世界观、自然观及历史意识,试图提出担当找寻民族文化身份使命的美学观点。第3章和第4章围绕古典文论中的文体论和古典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论两个核心问题,着重分析评价徐复观古典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本体论在其艺术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第3章以徐复观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研究为讨论内容,探讨徐复观以其主体间性美学观对古典文论的研究实践的意义。第4章以对中国古典画论中气韵观念的诠释为讨论内容,理清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产生过程。通过这两章的探讨,本文将徐复观独特的美学观点、对历史意识的反思,以及对传统观念的理解三者互动所构成的脉络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因为在徐复观的方法意识中,对传统的诠释其实即是“古今同在”的思维沟通和精神对话,“中国文化是什么”与“中国文化走向何处”是密不可分的问题,因此,在比较徐复观的解释话语与古典美学文本话语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发现徐复观解释系统中的前理解,勾勒出其前理解如何深入和切中古典美学的精神脉络,从而凸显徐复观研究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最后,在结论的部分,除了把徐复观的美学贡献给予总结概括外,尝试反省以主体间性理论研究古典美学的价值与局限之所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0
ABSTRACT  10-15
导言  15-28
  一、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16-20
  二、探讨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动因及目前研究文献综述  20-24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主要成果  24-25
  四、论文主要内容  25-28
第一章 思想史框架下的美学方法  28-49
  第一节 复归民族文化身份的学思动因  29-33
  第二节 主体间性历史意识  33-41
  第三节 人文主义的“追体验”方法  41-49
第二章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纲维  49-87
  第一节 “第二自然”美学范畴  49-58
    1.1 “第二自然”溯源  50-52
    1.2 “第二自然”范畴与主体间性结构  52-56
    1.3 “第二自然”概念辨析及其当代美学意义  56-58
  第二节 价值论视域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58-70
    2.1 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根源  59
    2.2 艺术精神的自由本质与“第二自然”  59-61
    2.3 艺术精神的人生价值和超越价值  61-65
    2.4 艺术精神与道德、宗教精神的会通  65-70
  第三节 对古典审美经验的过程描述  70-81
    3.1 审美直观与“心与物冥”  70-74
    3.2 艺术共感与“虚静之心”  74-78
    3.3 审美想像与“第二自然”  78-81
  第四节 艺术形相与古典审美创造论研究  81-87
    4.1 艺术形相的内在性与创造性  81-82
    4.2 艺术形相的美学普适性辨析  82-85
    4.3 形相创造与心性纯化、深化  85-87
第三章 《文心雕龙》文体论与古典文论研究  87-114
  第一节 重估文体论对古典文论研究的意义  89-95
    1.1 文体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90-92
    1.2 文体论研究的文化动机  92-95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论评  95-104
    2.1 文体论溯源  96-99
    2.2 文体论释义  99-104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美学阐释  104-114
第四章 “气韵生动”与古典画论研究  114-135
  第一节 从“人伦鉴识”到“气韵生动”  115-120
  第二节 “气韵生动”研究论评  120-135
    2.1 “气韵生动”概念辨析  120-127
    2.2 “气韵生动”与“第二自然”  127-135
结论  135-139
参考文献  139-143
致谢  143-14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44-145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45

相似论文

  1. 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B26
  2. 徐复观消解形上学研究,B26
  3. 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J601
  4. 徐复观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092
  5. 中国近百年雕塑艺术表现形式的嬗变,J305
  6. 徐复观《文心雕龙》研究辨要,I206.2
  7. 徐复观文化哲学研究,G02
  8. 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老”,B83-09
  9. 儒学与政治之间,D092
  10. 20世纪新儒家的音乐观,J609.2
  11. 巫术思维与艺术家,J219
  12. 道家之道与艺术之美,B261
  13. 浅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意象方式,J212
  14.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J0
  15. 心的文化—徐复观对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疏释,B26
  16. 中国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版画创作的影响,J217
  17.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追寻,B26
  18. 论巴尔蒂斯风景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J205
  19. 徐复观政治哲学研究,D09
  20. 现代性与儒家心性之学,D092
  21. 原始岩画艺术精神的启示,J21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艺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