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
作 者: 张俊杰
导 师: 罗艺峰
学 校: 西安音乐学院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20世纪 礼乐观 徐复观 蔡仲德 汪晖
分类号: J6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礼乐”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形成了全面的反传统的文化发展特征,这种“反传统的潮流”成为一个新的潮流。从这个时期起,我们的传统社会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全面化的解体,新的学制纷纷效仿西学的分科教育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音乐美学也成为一个学科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笔者在此以“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为题,旨在以“问题的追寻”为目的,企图寻找作为传统的“礼乐思想”在20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与理路。笔者在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后,在纷繁的文献资料分析后,推翻了原初“礼乐思想”中“礼乐关系”讨论的设想,转而以“礼乐思想”发论的代表进行典型性的分析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笔者采用了收拢性的研究策略,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派别入手,筛选出徐复观、蔡仲德、汪晖三位先生的“礼乐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企图从他们的知识背景、立论角度、发论体系出发,分析其“礼乐观”讨论的内涵和体系,以此来梳理“礼乐观”在20世纪中国的延伸与发展。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下,笔者总结出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蔡仲德的“礼乐人本说”、汪晖的“礼乐共同体说”三个典型的观点。这三者不论从文化身份、思想理路的来源上都与20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派、自由西化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在20世纪不断地交融、碰撞,折射在“礼乐思想”的问题上,这三者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发论。在对待“礼乐”的基本态度上,呈现出了“正-反-合”的发展轨迹。就其深层内涵而言,实质是在“礼乐”作为何种“目的论”的思考方式在作祟,由此笔者引入了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提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方式来介入本论题的研究,帮助笔者对“20世纪礼乐观”的事实确定和观念的追踪考察。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导论 9-26 一、本论题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归属问题 9-12 (一) 研究对象 9-10 (二) 学科归属问题 10-12 二、本论题的材料来源、研究范围及历史文献与成果述评 12-23 (一) 历史文献梳理 12-21 1、先前期(1920-1949) 12-13 2、准备期(1949-1978) 13-14 3、建设期(1978-1986) 14-16 4、发展期(1787-2000、2001-2010) 16-21 (二) 成果述评 21-23 三、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基本架构及研究意义 23-26 (一) 研究方法 23-24 (二) 基本架构 24-26 第一章 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 26-40 第一节 徐氏礼乐观的出处 28-29 第二节 徐复观思想中与“礼乐”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关联 29-34 一、基本概念:“人”与“仁”;“仁”与“善、美”;“诗”、“书”、 “礼”、“乐”、“中和” 29-32 二、各个概念间的逻辑关联 32-33 三、徐氏礼乐观的特点:礼乐是儒家永恒的乡愁 33-34 第三节 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的基本内涵及他对“儒家礼乐精神衰落”的解释 34-37 一、“礼乐之治的艺术精神”的两层涵义 34-35 二、徐复观对儒家“礼乐精神”衰落的解释 35-37 第四节 徐复观“礼乐乡愁”的评价 37-40 一、从“内在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思考儒家“礼乐”的整体性问题 37-38 二、批驳从“外在目的论”针对儒家“礼乐”的批判问题 38-39 三、徐复观站在哪里说“礼乐”? 39-40 第二章 蔡仲德的“礼乐人本说” 40-61 第一节 蔡氏礼乐观的出处 40-49 第二节 蔡氏礼乐观的内核及其逻辑 49-54 一、在材料来源上,以梳理古代文献为主,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六经注我” 49-50 二、在表述上强调“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 50-51 三、“音乐受礼的压制”及“人本主义”的提出 51-53 四、“向西方乞灵”及其意义 53-54 第三节 蔡氏礼乐观的述评 54-61 一、音乐的主体性原则 55-56 二、人本主义原则 56-57 三、到底是“人本主义”还是“乐本主义” 57-61 第三章 汪晖的“礼乐共同体说” 61-78 第一节 汪氏礼乐观的出处 61-64 第二节 汪氏的“礼乐共同体”历史叙事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其逻辑 64-67 1、欧洲现代性的参照与中国/东亚的现代性历史叙事 64-66 2、涉及中国\东亚现代性历史叙述的两种模式:帝国/国家 66-67 第三节 “礼乐共同体”作为文化型帝国的历史解释模式,及其“内在视野”的分析方式 67-76 1、“礼乐共同体”作为儒学的发展历史的基本范畴以及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合理内核 67-69 2、对于儒学“礼乐”的内在转化的各种解释的分析与批判 69-70 3、通过儒学发展的“内在视野”的解释回到“礼乐共同体”的建构 70-72 4、“礼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文化型帝国的历史解释 72-74 5、天理世界观与公理(科学)世界观的对立以及“礼乐共同体”的道德评价方式 74-76 第四节 汪氏礼乐观的述评 76-78 结语 78-81 参考文献 81-87 致谢 87
|
相似论文
- 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B26
- 基于20世纪西方旧时髦体系的时装偶像风格研究,TS941.13
- 徐复观消解形上学研究,B26
- 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初探,R193.3
- “中年写作”论,I207.25
- 徐复观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092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研究,K712.54
- 《文艺学习》(1954-1957)研究,I206.7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研究,G659.313
- 从“犯罪之都”到“安全城市”,K712
- 20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发展之研究,J605
- 徐复观《文心雕龙》研究辨要,I206.2
- 徐复观文化哲学研究,G02
- 《诺桑觉寺》的元小说性,I561.074
- 儒学与政治之间,D092
- 20世纪新儒家的音乐观,J609.2
- 新边塞诗研究,I207.25
-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J0
- 心的文化—徐复观对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疏释,B26
-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追寻,B26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