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作 者: 周莹
导 师: 梁鸿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资源缺失 路径选择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反哺 匹配设计
分类号: F323.8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278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以及“银色浪潮”带来21世纪养老危机这四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养老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国家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首先,论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非均衡性。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均衡分析法来展开,即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从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角度展开,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预测,求导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得出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需求膨胀这一结论。其次,从制度供给角度展开,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深层问题,指出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性瓶颈,且面临外在冲击,从而得出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膨胀和供给不足之后,最后,论证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通过一系列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次,剖析国内外农民养老制度。首先,对目前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详细剖析,为本文的制度选择与论证提供充分的依据。然后,鉴于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很多,从而详细分析了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第三,分析论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首先,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必须进行群体细分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养老方式与中国农民群体细分的匹配设计模式。其次,对于中国农村留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通过界定留地农民的内涵,分析当前留地农民这一群体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当前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制约条件,对现有的留地农民的各种养老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与点评,然后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仿真研究,尝试建立科学的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对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农民补贴进行计算以及对未来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分析,最后对未来财政介入时机进行测算。第三,对于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通过界定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内涵,具体分析其三元特征,并以此展开,分别从数量、结构、群体细分和收入状况四个方面,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流动劳动力迁移的互反馈机制,然后对当前已经实施的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养老政策进行分析与评价,指出其实施不成功的内在不合理性,并就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水平及其发展方向,提出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具体设计方案。第四,随着国民经济从城乡二元发展转向城乡统筹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必将实现国民一体化。本文指明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的特征: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逐渐实现统筹,两者之间具有可衔接性;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强化;聚类划分地区,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阐明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原则是遵循制度化、社会化和渐进性。最后,主要研究城市反哺农村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全文的论证更为完整。首先从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微观机理来分析税收对农民的养老补贴,然后从国家整体财政角度分析其转移支付的能力,最后分析动力机制对农民养老资源的积极影响。最后,探讨养老保障制度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协调发展。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影响作深入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不至于因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导致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紊乱,使两者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全文目录


目录  3-12
中文摘要  12-14
Abstract  14-18
第1章 前言  18-28
  1.1 研究背景  18-20
  1.2 研究思路  20-23
  1.3 研究方法  23
  1.4 研究的创新  23-24
  1.5 可研究的方向  24-25
  1.6 基本概念  25-28
    1.6.1 养老制度的内涵界定  25
    1.6.2 养老制度的结构剖析  25-26
    1.6.3 养老制度的变迁  26-28
第2章 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28-47
  2.1 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研究  28-32
    2.1.1 非正规养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28-29
      2.1.1.1 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交易机制  28-29
      2.1.1.2 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  29
      2.1.1.3 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  29
      2.1.1.4 家庭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支撑  29
    2.1.2 正规养老制度的经济分析  29-32
      2.1.2.1 养老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  30-31
      2.1.2.2 养老制度的微观效率经济学理论分析  31-32
  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研究  32-47
    2.2.1 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原则的探讨  32-37
      2.2.1.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32
      2.2.1.2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32-34
      2.2.1.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战略实施  34-37
        2.2.1.3.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  34-35
        2.2.1.3.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  35-36
        2.2.1.3.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战略实施  36-37
    2.2.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评价的路径分析  37-39
      2.2.2.1 1986~1992,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初步探讨  37
      2.2.2.2 1993~1998,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设计  37-38
      2.2.2.3 1998~至今,对家庭、社会、社区、自我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  38-39
    2.2.3 对农村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39-42
      2.2.3.1 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两者优劣比较  39-41
        2.2.3.1.2 社会养老客观必要性  39-40
        2.2.3.1.3 家庭养老不可或缺  40-41
      2.2.3.2 对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农村养老保险项目的基本评估  41-42
        2.2.3.2.1 反对一方  41-42
        2.2.3.2.2 支持一方  42
    2.2.4 划分人群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42-44
      2.2.4.1 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  42-43
      2.2.4.2 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43
      2.2.4.3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  43
      2.2.4.4 特殊群体:遵守计划生育农民的养老保障  43-44
    2.2.5 对当前研究的简单评价  44-47
第3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  47-58
  3.1 人口老龄化定义  47
  3.2 人口老龄化现状  47-50
    3.2.1 分城乡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47-48
    3.2.2 分地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48-50
  3.3 农村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分析  50-55
    3.3.1 预测方法——要素法  50-51
    3.3.2 预测方案的前提假设  51-54
      3.3.2.1 不同年龄段妇女生育率假设  51-52
      3.3.2.2 分年龄、性别的存活率假设  52-54
    3.3.3 农村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  54-55
  3.4 人口老龄化凸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  55-58
第4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性瓶颈与外在冲击  58-65
  4.1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制度性瓶颈  58-61
    4.1.1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  58-59
    4.1.2 户籍制度较难跨越  59
    4.1.3 农地产权制度不合理  59-60
    4.1.4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动  60-61
  4.2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外在冲击  61-64
    4.2.1 缺乏永久迁移的不完全的城市化的冲击  62
    4.2.2 工业化生产力变化后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冲击  62-63
    4.2.3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  63
    4.2.4 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弱质产业  63-64
  4.3 结论: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的必然趋势  64-65
第5章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  65-78
  5.1 模型:中国的三大人口方程  65-70
    5.1.1 农业人口方程  66-67
    5.1.2 工业人口方程  67-68
    5.1.3 闲散失业人口方程  68-70
  5.2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的理论分析  70-72
    5.2.1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70
    5.2.2 工业部门的人均产出  70-71
    5.2.3 比较人均农业产出增长率和人均工业产出的增长率  71-72
  5.3 实证分析中国城乡实际养老资源现状及趋势对比  72-73
    5.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且农村收入绝对值较低  72-73
    5.3.2 从城乡潜在收入的来源来看,农村养老资源增长空间有限  73
  5.4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具体分析  73-76
    5.4.1 乡村从业人员增长率低于全体就业人员增长率  74-75
    5.4.2 行业就业人员户口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  75
    5.4.3 就业人员年龄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  75-76
  5.5 结论性评述  76-78
第6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剖析  78-84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78-79
  6.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及其诊断分析  79-81
    6.2.1 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效果不理想  79-80
    6.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缺乏可持续性  80
    6.2.3 集体养老、社会救济养老以及商业养老只覆盖有限的特定农民群体  80
    6.2.4 农村社会养老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80-81
  6.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81-84
    6.3.1 财政责任缺失,基本实行完全的个人积累  81-82
    6.3.2 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大,缺乏风险分散的动能  82
    6.3.3 保障水平低,没有调剂功能  82
    6.3.4 缺乏养老预期、信息反馈差和逆选择  82-84
第7章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  84-92
  7.1 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  84-85
  7.2 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所占GDP的比重  85-86
  7.3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对比分析  86-88
    7.3.1 模式一:社会保险型  86-87
    7.3.2 模式二:福利保险型  87
    7.3.3 模式三:储蓄保险型  87
    7.3.4 对比与评述:社会保险型最优  87-88
  7.4 具体做法的借鉴  88-92
    7.4.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农民养老的根本  88-89
    7.4.2 体现社会公平机制,农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  89
    7.4.3 建立积极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有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89
    7.4.4 实行分类别的、多层次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89-90
    7.4.5 资金多渠道筹集,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90-92
第8章 非均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  92-102
  8.1 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非均衡背景  92-98
    8.1.1 社会保障制度的各子系统非均衡发展  92-93
    8.1.2 建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存在不均衡性  93-94
      8.1.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悬殊  93
      8.1.2.2 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93-94
      8.1.2.3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层次  94
    8.1.3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供选择的制度模式多样性  94-96
      8.1.3.1 家庭养老模式  94-95
      8.1.3.2 社区(集体)养老模式  95
      8.1.3.3 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95-96
      8.1.3.4 商业养老保障模式  96
    8.1.4 农民群体多样性,且各类人群的养老需求不一致  96-98
      8.1.4.1 职业角色的分层化  97
      8.1.4.2 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分层化  97-98
  8.2 非均衡养老模式的分人群设计——各个养老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  98-102
    8.2.1 设计原则  98-99
      8.2.1.1 区别对待原则  98-99
      8.2.1.2 角色差异原则  99
      8.2.1.3 收入差异原则  99
    8.2.2 具体匹配设计方案  99-102
第9章 中国农村留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及论证  102-125
  9.1 留地农民内涵界定  102
  9.2 留地农民数目人数及分布  102-103
  9.3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制约条件  103-106
    9.3.1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与承担缴费能力弱  103-104
    9.3.2 大部分地方集体经济呈现衰落迹象  104
    9.3.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低且转移支付能力弱  104-106
  9.4 己有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分析  106-111
    9.4.1 留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典型模式的现状分析  106-107
      9.4.1.1 典型模式介绍  106-107
      9.4.1.2 典型模式评价  107
    9.4.2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经验个案分析  107-111
      9.4.2.1 经验个案一:个人缴费+集体经济组织+政府补贴  107-108
      9.4.2.2 经验个案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  108-109
      9.4.2.3 经验个案的优点评述  109-110
        9.4.2.3.1 强调政府的支持,即财政补贴  109
        9.4.2.3.2 强调集体经济组织(或社区)的角色与责任  109-110
        9.4.2.3.3 强调农民参与的自愿性  110
        9.4.2.3.4 强调个人帐户与统筹账户的有机结合  110
        9.4.2.4.5 政策设计与农民客观养老需求相匹配  110
      9.4.2.4 经验个案的发展及推广均需要经济的发展  110-111
  9.5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仿真学精算模型  111-125
    9.5.1 设计方案:实行多层次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111
    9.5.2 基础养老金(强制)  111-112
      9.5.2.1 参保对象及范围  111
      9.5.2.2 基础养老金费用的筹集  111-112
      9.5.2.3 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轿低)  112
      9.5.2.4 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112
    9.5.3 个人帐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自愿)  112-113
    9.5.4 留地农民基础养老金方案的主要参数  113
      9.5.4.1 缴费年限  113
      9.5.4.2 领取年龄  113
      9.5.4.3 计发标准  113
    9.5.5 农村国民生命表的编制和农村人口结构模拟  113-114
    9.5.6 土地部分替代养老保险比例与基础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  114
    9.5.7 农民个体:基础养老金完全积累制,政府或集体对个体进行补贴  114-118
      9.5.7.1 个人缴费系数  114-116
      9.5.7.2 个人缴费数值计算  116-117
      9.5.7.3 集体或财政补贴计算  117
      9.5.7.4 两点说明  117-118
    9.5.8 基础养老金积累总额及财政介入时机的模拟计算  118-125
      9.5.8.1 模拟假设  118
      9.5.8.2 基础性养老基金总额模拟过程  118-119
      9.5.8.3 模拟结果的计算  119-121
      9.5.8.4 七点说明  121-125
第10章 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及论证  125-151
  10.1 农村流动劳动力内涵界定  125-129
    10.1.1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定义  125-126
      10.1.1.1 流动人口的定义  125-126
      10.1.1.2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界定  126
    10.1.2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三元特征——农村精英+城市底层  126-129
      10.1.2.1 农村精英  126-127
      10.1.2.2 城市底层  127-128
      10.1.2.3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三元特征  128-129
  10.2 农村流动劳动力概况  129-133
    10.2.1 农村流动劳动力规模的测算  129-130
    10.2.2 跨地区就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出地与流入地  130-131
    10.2.3 收入状况  131-133
  10.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流动劳动力迁移互反馈机制  133-139
    10.3.1 农村流动劳动力历史回顾  133-134
    10.3.2 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动的机理  134
    10.3.3 三种前提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134-137
      10.3.3.1 无障碍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134-135
      10.3.3.2 部分障碍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135-136
      10.3.3.3 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136-137
    10.3.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137-138
    10.3.5 结论性评述  138-139
  10.4 已有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政策的不合理性分析  139-144
    10.4.1 模式一: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  139-142
      10.4 4.1 具体做法  139-140
      10.4.4.2 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特征的分析  140-141
      10.4.4.3 政策不合理性分析  141-142
        10.4.4.3.1 被剥夺性  141-142
        10.4.4.3.2 不可衔接性  142
    10.4.2 模式二:单独为农村流动劳动力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142-144
      10.4.2.1 具体做法:以上海市为例  142-143
      10.4.2.2 政策不合理性分析  143-144
        10.4.2.2.1 不可衔接性  143
        10.4.2.2.2 缺少开放性、灵活性  143
        10.4.2.2.3 不算真正意义的社会养老保险  143-144
    10.4.3 两种模式简要评析  144
  10.5 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设计方案  144-151
    10.5.1 设计基点——放弃供给原则,采取需求原则  144
    10.5.2 设计要求——灵活性、统一性、可衔接性  144-145
    10.5.3 具体方案设计  145-146
    10.5.4 具体标准的算法  146-147
    10.5.5 帐户属性——建立个人永久性账户,采用完全积累模式管理基金  147-148
    10.5.6 方案可行性路径分析  148-151
第11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国民一体化道路  151-156
  11.1 农村养老保障国民一体化的特征  151-154
    11.1.1 制度身份和职业特征,选用两种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51-152
    11.1.2 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逐渐统筹,具有可衔接性  152
    11.1.3 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强化  152-153
    11.1.4 聚类分析法划分区域,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  153-154
    11.1.5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  154
  11.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国民一体化原则  154-156
    11.2.1 制度化原则  154-155
    11.2.2 社会化原则  155
    11.2.3 渐进性原则  155-156
第12章 城市反哺农村的可行性分析  156-169
  12.1 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微观机理——从劳动力弹性分析  156-165
    12.1.1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156-158
    12.1.2 劳动力市场对税收政策的影响  158-161
    12.1.3 我国劳动供给弹性与税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161-164
    12.1.4 结论性评述  164-165
  1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可行性分析  165-167
    12.2.1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机制  165-166
    12.2.2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担保机制  166
    12.2.3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筹集机制  166-167
  12.3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反哺农村的动力机制分析  167-169
    12.3.1 工业化的推动力  167-168
    12.3.2 城市化的外扩力  168
    12.3.3 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168-169
第13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宏观经济运行  169-177
  13.1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效应  169-172
    13.1.1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挤出效应  170-171
    13.1.2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对国民经济的消费效应  171-172
    13.1.3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赤字效应  172
  13.2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货币政策效应  172-175
    13.2.1 改变我国的货币乘数  173
    13.2.2 影响基础货币  173-174
    13.2.3 影响长期利率  174-175
  13.3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与中国经济结构  175-177
    13.3.1 地区结构优化  175
    13.3.2 产业结构优化  175-176
    13.3.3 城乡结构优化  176-177
参考文献  177-184
附录1 图表索引  184-186
附录2 中方案人口预测数据(第3章)  186-191
附录3 养老精算模型的编程实现(第9章)  191-194
附录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第11章)  194-198
附录5 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198-201
附录6 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些指标数据  201-203
后记  203-204

相似论文

  1.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2.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669.6
  3. 基于程序切片的电子海图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研究,TP311.53
  4. “网络文化反哺”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G641
  5. 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G615
  6.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的微观仿真研究与实现,U491.52
  7.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发展研究,D632.8
  8. 哈尔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669.6
  9. 中外公司控制权配置比较研究,D912.29
  10.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娱乐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TB472
  11. 基于蚁群算法的移动商务个性化推荐体系研究,TP391.3
  12. 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及最优路径选择研究,F570.5
  1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422.6
  14. 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乡镇信访模式构建研究,D632.8
  15.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研究,G82
  16. 沈阳市康平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研究,F842.6
  17. 政府中期滚动预算研究,F812.3
  18. 甘肃省武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9. 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管理研究,X43
  20. 老年居住建筑的户外景观设计研究,TU986
  21. 警用车辆智能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U49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