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湖湘诗派研究

作 者: 肖晓阳
导 师: 罗时进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楚辞 缘情 感伤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98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湖湘诗派是兴起于近代初期而与宋诗派相抗衡的一大诗歌流派。其代表作家“湘中五子”结为“蘭林词社”,以《骚》心《选》旨为宗,取法汉魏诗歌形式,抒发心中悲情,在近代诗坛上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继陆机之后提出了“诗缘情”的思想,反对“文以载道”说,在诗歌史上具有变革时代风气的意义。本文主要以湖湘诗派代表作家“湘中五子”为中心,探索湖湘诗派的精神所在,推究了这一诗派演进的过程,考察了它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对近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八章,二十四万字,分为生成论、本体论、影响论三个部分:湖湘诗派的形成与近代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楚文化崇尚个性的精神与南方文学的抒情传统是湖湘诗派精神的源泉,晚明以来崇尚性灵的文人推崇的汉魏古诗为湖湘诗派的精神提供了寄居之所。湖湘派诗派之名,源于“汉魏派”之说,作家以崇尚《骚》心《选》旨的湖湘作家为主,代表作家有王闿运、邓辅纶、邓绎、李寿蓉及龙汝霖诸人,其他地域受其影响而濡染了楚风的诗人也包括在内。以王闿运、邓辅纶退隐衡邵及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为界,分为开创期、持续期与传承期。湖湘派诗歌情调以悲哀为主,风格趋于古艳。王闿运的“诗缘情”说、邓绎的“诗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此派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主张。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以其高才绮思抒发了人生的悲音,“湘绮笔仗”境界高远,于清绮雅洁中蕴涵悲情,语带幽怨。“蘭林词社”中邓辅纶写时世之篇与和陶之作,醇而能肆;邓绎感怀之诗、写景之篇,体现了“与古为新”的艺术追求;李寿蓉梦中诗、狱中诗、咏蘭诗,境界悠远迷濛,时出于六朝之外;龙汝霖诗歌中飘泊的孤客情怀,运用近体诗而能突破樊篱,在情感上追踪楚《骚》,在体式上则得汉魏诗歌之风神而出于汉魏之外。随着影响的扩大,湘中出现了唱和诗人群,其影响上达庙堂、深及山林,并涌现了第二代湖湘派诗人;一些湖湘派诗人宦游他乡,与异域诗人唱和,由此出现了异域湖湘派诗人。影响所及,“同光体”以宋诗对抗所谓“墨守盛唐”之论因湖湘派而发,“诗界革命”派的理想诗境与湖湘诗派论诗主张相近,中晚唐诗派、西昆体诗歌中的伤感与颓唐,也可以在湖湘诗派中找到根据,苏曼殊之感伤又为王闿运之同调。至于易代之际,其流波余韵依然绵延不绝,湘中诗歌近于浪漫的特点、江南文坛的魏晋之风、蜀中感伤诗歌的兴起都与湖湘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诗歌的精神来看,湖湘派诗歌以其浓郁的抒情性形成了近代诗歌史上一个感伤诗派。近代学风之变起自王闿运,感伤诗歌的兴起也源于湖湘诗派,尽管诗歌中以新材料造新境界始于“诗界革命”派、清新而悠远的意境多见于苏曼殊诗歌中,但湖湘派诗歌作为近代诗歌史上感伤诗歌的开拓者,对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11
第一章 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湖湘诗派  11-29
  第一节 晚清世风与楚文化精神的传承  11-17
  第二节 南方文学传统与近代诗文复古之风  17-23
  第三节 近代诗文的演进与感伤诗歌的生成  23-29
第二章 湖湘诗派综述  29-46
  第一节 湖湘诗派的由来  29-33
  第二节 湖湘诗派的主要活动  33-41
  第三节 湖湘诗派的创作倾向  41-46
第三章 湖湘派诗论  46-60
  第一节 王闿运的诗论——诗缘情说  46-52
  第二节 邓绎的诗论——诗法自然说  52-57
  第三节 《袌碧斋诗话》、《唐宋诗别说》  57-60
第四章 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  60-85
  第一节 王闿运的生平与思想  60-71
  第二节 缘情之诗——一为楚人歌,悲来难具论  71-79
  第三节 王闿运诗歌的艺术特征  79-85
第五章 汉魏诗风的中坚:“蘭林词社”其他诗人  85-122
  第一节 邓辅纶——太阿青湛比芙蓉,销尽锋芒百炼中  85-95
  第二节 邓绎——逸气高华格韵超,绛云卷舒在重霄  95-104
  第三节 李寿蓉——蘭佩凄凄托楚吟,手中纨素写情深  104-112
  第四节 龙汝霖——蘭芷清芬远,含毫咏楚风  112-122
第六章 湖湘诗派之羽翼——湘中唱和诗人与异域湖湘派诗人  122-162
  第一节 彭玉麟与中兴诗人  122-133
  第二节 释敬安与湘中诗僧  133-139
  第三节 湘中第二代湖湘派诗人  139-152
  第四节 异域湖湘派诗人  152-162
第七章 湖湘诗派与近代其他诗派的关系  162-182
  第一节 湖湘诗派与诗界革命派  162-166
  第二节 湖湘诗派与宋诗派  166-171
  第三节 湖湘诗派与唐诗派、西昆体  171-178
  第四节 湖湘诗派与南社  178-182
第八章 湖湘诗派之影响  182-190
  第一节 湖湘派诗歌之余风  182-188
  第二节 余论:湖湘派诗歌的终结  188-190
结语  190-192
附录一:湖湘诗派百年综谱简编(1832——1931)  192-229
附录二:《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说考论——兼评王闿运说唐诗  229-236
附录三:王闿运交往与游历表  236-244
  一、王闿运与近代名流交往表  236-239
  二、王闿运游历简表  239-244
参考书目  244-25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论文  252-253
详细摘要  253-259

相似论文

  1. 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I207.42
  2. 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I206.2
  3. 陈翔鹤小说创作论,I207.42
  4. 关于大伴家持和歌的纤细感的考察,I313
  5. 论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I207.42
  6. 超越唯美与崇尚崇高,I207.25
  7. 白居易感伤诗研究,I207.22
  8.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I206.2
  9. 清丽 感伤 空灵—韦庄诗词的独特韵致探讨,I207.22
  10. 论“80后”小说的叙事声音,I207.42
  11. 论苏童小说中的“感伤”格调,I207.42
  12. 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I207.22
  13.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I207.22
  14. 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I207.22
  15. 魏秀仁及其《花月痕》研究,I207.419
  16. 林徽因诗歌寻美,I207.25
  17. 陆机“诗缘情”说新探,I207.22
  18. 北原白秋的创作童谣的研究,I313.074
  19. 论井伏鳟二的“感伤文学”,I313.074
  20. 艾米莉·狄金森对感伤主义的双重态度,I712.072
  21. 论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风格的成因,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