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

作 者: 孙艳侠
导 师: 周均平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感伤 感伤美 生命价值 汉末魏晋时期感伤文学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4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尝试对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感伤美进行专题研究。汉末魏晋时期的感伤文学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短短两百年时间里,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赋、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堆砌成一幢独具感伤色彩的艺术大厦。这个艺术世界凝聚着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对文学感伤美的探寻。总之,汉末魏晋时期感伤文学是一个言之不尽的话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文学感伤美进行一次新的解读。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三部分。引言概述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具体情况、研究现状、课题意义和创新之处。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本文主要从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以及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这四个方面分析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原因。从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方面来看,宋玉的《九辩》是文学感伤美的最早源头和集中表现,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感伤情结的传统。感伤情结作为普遍的意识心态和主体情绪,充斥在整个文人创作的过程中,它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其次,从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上来看,该时期历经了三次朝代的更替,频仍的战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瘟疫和饥荒等天灾人祸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文人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东汉末年的积极入世转变为晋朝的淡然出世,他们往往借助创作诗词等文学作品来隐微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伤情结。再次,从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上来看,传统的儒家、新兴的佛教、道教与玄学等各种思想既互相冲击又彼此交融,外庄内儒渐渐成为当时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文人在感慨世事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和灵魂的脆弱的同时,开始审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从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方面来看,文学在汉末魏晋时期开始脱离经学的附庸地位,文学创作的动机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目的变成了无功利、自由自觉的审美创作,注重表达个人生活体验中的真实情感,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自觉、相对自由的发展阶段。二、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审美特质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审美特质首先表现在主体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上,人作为自然的一种存在形态,其生命的尽头都是衰老与死亡。东汉末年以后,复杂黑暗的社会现实,动摇了世人的生命价值取向,人们开始反观人类自身的个体生命,时间是永恒无限的,生命却是短暂有限的,世人形成了“死生有命”的感伤性生命价值体验。社会现实与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信念有极大的落差,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许多文人把生命的价值取向从“兼济”转向“独善”,同时也把个人的兴趣也转移到文学活动上来,选择以创作文学作品作为缓解、释放自己内心感伤与愁苦的主要方式。魏晋之际则是中国古典文学感伤美的鼎盛时期,在这个社会矛盾集中尖锐的时代环境里,刚刚开始自我觉醒的文人为维持自身生命或坚持精神信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思想上的矛盾对立可能轻易地引发政治仕途的终结甚至无辜生命的惨遭杀戮,到了晋朝末年,随着时势变迁,特别是经过玄言诗思潮的冲洗和过滤之后,世人在迁逝之悲上平静、淡然了许多,文学感伤美已经慢慢走了向淡化与稀释。主体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到文学感伤美的形成,需要完成相应的心理结构转换才能实现。随着文学自觉意识的产生,文人渐渐慢慢认识到这种存在于音乐中的感伤美的普遍存在,文人对感伤美现象的认同和接受也越来越多,并进一步的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之中。文人们经过巧妙的选择词句、整体的谋篇布局等创作出文学作品,这使得社会现实和创作主体之间形成抽象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的拉伸就导致了个体感伤情结到普遍美感的升华。因此,文人原本是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宣泄内心的苦闷、感伤之情,却有了意外的审美收获。文学作品既是创作主体情感中感伤因素自我印证的参照对象,同时也是接受主体发掘自己感伤性情感侧面的动机,用作者的感伤性文学作品观照自己的感伤情结,得到了丰富多彩而意味深远的审美发现。汉末魏晋时期感伤文学开始走上审美的自觉之路,文学感伤美也成为该时期文学活动显著的审美特征。三、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文体特点汉末魏晋时期,世人的感伤情结日益高涨,文人把“立言”视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感伤性文学,传统的文学体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诗歌创作方面,五言诗这一体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七言诗的创作也受到文人的重视,这一体裁得以正式确立。除诗歌以外,汉末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不仅辞赋的数量增多,而且明显出现诗赋相互融合的趋势,抒情咏物小赋的创作开始增多。此外,散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面貌,魏初时期的散文有庄重典雅的特征,南北朝时期,散文出现骈化的趋势,讲究辞藻华丽与对偶工整。本文以曹丕、曹植、蔡琰、陆机、孙绰等人为例,具体分析感伤文学体裁形式的发展演变。四、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意义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对文学感伤美的自觉追求对当时世人有重要的精神导向作用。在政局异常动荡、生命犹如草芥一般的社会现实中,感伤文学的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缓解、释放内心苦闷情感的有效方式,对文学感伤美的欣赏也净化了他们内心过度压抑的情感。此外,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对文学感伤美的自觉追求也引发了文学创作的新高潮文学创作成为文人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文人集团、文人团体应运而生这些文学集团的活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集团的活动激励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学意识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创作活动的自觉性。同时,各文学集团内部及集团之间相互影响,常常会产生新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想,形成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创造新的文学体裁形式,推动文学理论的新发展。在这样文学感伤美创作的实践基础上,文人开始在理论层面上研究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技巧,探讨文学感伤美感的生成与意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达到新的高峰文学理论与批评和总集大量涌现出来,文人对各种文学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文坛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对文学感伤美的追求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在汉末魏晋以后的每个朝代的衰败期,文学感伤美都会重现光彩,成为当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情感倾向。结语部分是对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总体把握、再次提升和阐释。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3
引言  13-18
  一、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概况  13-14
  二、课题研究现状和意义  14-18
第一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  18-31
  一 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  18-20
  二 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  20-27
  三 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  27-28
  四 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  28-31
第二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审美特质  31-38
  一、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  31-35
  二、主体感伤情结的审美升华  35-38
第三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文体特点  38-42
第四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意义  42-46
  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2-43
  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43-46
结语  46-47
注释  47-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2

相似论文

  1. 论刘醒龙小说中的人文关怀,I207.42
  2. 昆明地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与生命教育,G641
  3. 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I207.42
  4. 陈翔鹤小说创作论,I207.42
  5. 关于大伴家持和歌的纤细感的考察,I313
  6. 论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I207.42
  7. 超越唯美与崇尚崇高,I207.25
  8. 白居易感伤诗研究,I207.22
  9. 清丽 感伤 空灵—韦庄诗词的独特韵致探讨,I207.22
  10. 论“80后”小说的叙事声音,I207.42
  11. 论苏童小说中的“感伤”格调,I207.42
  12. 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I207.22
  13.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I207.22
  14. 魏秀仁及其《花月痕》研究,I207.419
  15. 林徽因诗歌寻美,I207.25
  16. 北原白秋的创作童谣的研究,I313.074
  17. 论井伏鳟二的“感伤文学”,I313.074
  18. 艾米莉·狄金森对感伤主义的双重态度,I712.072
  19. 论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风格的成因,I207.42
  20. 感伤的浪漫:艺术生成与价值取向,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