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研究

作 者: 何芹
导 师: 甄小英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关键词: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执政理念 执政制度 执政方式 执政绩效
分类号: D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1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目标之一,写进党的全会文件中。这既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意识的清醒和自觉,对“如何执政”这个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及奋斗目标、追求方向和强烈自信,也对党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要在执政实践中实现科学执政的目标,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执政理论的指导。因此,厘清科学执政的内涵,构建科学执政的理论体系,是执政党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对科学执政内涵及如何保持执政理念执政制度执政方式科学化并实现最优执政绩效的研究,对什么是科学执政、如何实现科学执政、如何评价科学执政进行了论述,初步构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科学执政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以党和国家权力关系的科学化为视角,界定了科学执政的基本内涵。科学执政就是指我们党牢牢掌握并合理运用国家权力,努力使党的执政活动始终符合执政党功能的要求,始终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保持科学的执政理念、执政制度、执政方式并努力取得最优执政绩效的执政状态。本论文以科学执政内涵的展开为红线贯串全篇。本章还阐述了科学执政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执政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基本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辩证关系,提出科学执政的基础是党科学履行执政党的十大功能:执掌国家权力、代表人民利益、领导发展、社会整合、政策制定、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凝聚、保障稳定、自身建设。第二章从执政理念科学化的角度论述科学执政的指导思想。本章界定了执政理念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主要特征:阶级利益代表性和社会整合性的统一、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论述了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笔者认为党要实现科学执政必须坚持以下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还阐述了实现执政

全文目录


绪论  12-17
  一、选题意义  12-13
  二、研究现状  13-15
  三、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15-16
  四、研究方法  16-17
第一章 科学执政内涵论  17-40
  一、科学执政的基本内涵:以党和国家权力关系的科学化为视角  17-25
    (一) 政党的起源、发展及其追求或参与国家权力的天然属性  18-19
    (二) 政党的内涵及其与国家权力的本质联系  19-20
    (三) 执政与行政的契合与分野  20-23
    (四) 从我们党执掌国家权力的本质要求看科学执政的深刻内涵  23-25
  二、科学执政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5-26
  三、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  26-28
  四、科学执政的基础是党科学履行执政党功能  28-34
  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辩证关系  34-36
    (一)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内涵上各有侧重  34-35
    (二)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又是辩证统一的  35-36
  六、科学执政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  36-40
    (一) 科学执政的本质特征  36-38
    (二) 科学执政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38-40
第二章 科学执政理念论  40-70
  一、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  40-42
    (一) 执政理念的定义  40-41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主要特征  41-42
  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  42-45
    (一) 执政理念体现执政党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42-43
    (二) 执政理念是党执政活动的指南  43-44
    (三) 执政理念关系党的执政地位  44-45
  三、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执政理念  45-62
    (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6-50
    (二)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0-54
    (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4-57
    (四)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7-62
  四、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  62-70
    (一) 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  62-65
    (二) 创新党执政理念的历史必然性  65-66
    (三) 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基本原则  66-70
第三章 科学执政制度论  70-92
  一、制度、党的制度建设与执政制度科学化  70-77
    (一) 制度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70-72
    (二) 党的制度与党的制度建设  72-73
    (三) 党的制度建设和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关系  73-74
    (四) 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74-75
    (五) 执政制度科学化的重大意义  75-77
  二、当前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77-82
    (一) 在执政制度意识上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78
    (二) 党政职能及其关系还缺乏科学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78-79
    (三) 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  79
    (四) 党执政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79-81
    (五) 当前党执政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81-82
  三、推进党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基本思路  82-92
    (一) 健全党与人大关系的法律和制度,从法制层面规范党与人大关系  82-84
    (二) 改进党执掌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党执政体制民主化、法制化  84-85
    (三) 健全党组织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机制  85-86
    (四) 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86-87
    (五) 建立健全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监督机制  87-88
    (六)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88-90
    (七) 要努力落实科学的执政制度  90
    (八) 积极创新党的执政制度  90-92
第四章 科学执政方式论  92-121
  一、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  92-95
    (一) 执政方式的概念  92-93
    (二) 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关系  93-94
    (三) 执政方式的分类  94
    (四) 执政方式的特征  94-95
  二、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  95-100
    (一) 局部执政时期党对执政方式的初步探索  95-97
    (二) 建国初期党执政方式的曲折发展  97-99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99-100
  三、推进执政方式科学化必须改革传统执政方式  100-108
    (一) 传统执政方式面临变革压力  100-104
    (二) 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要求  104-106
    (三) 党的现代化要求执政方式的科学化  106-108
  四、科学决策是执政方式科学化的起点  108-111
    (一) 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内涵  109-110
    (二) 党实现科学决策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  110
    (三) 推进科学决策的基本思路  110-111
  五、民主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本质体现  111-118
    (一) 坚持民主执政的重大意义  112-113
    (二) 要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民主执政的突破口  113-116
    (三) 健全民主执政的各项制度  116-118
  六、依法执政是当前实现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关键  118-121
    (一) 执政方式法制化程度不高是当前影响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主要原因  118-119
    (二)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  119-121
第五章 科学执政绩效论  121-140
  一、绩效与执政绩效  121-125
    (一) 绩效的内涵与特征  121-122
    (二) 执政绩效的内涵和特征  122-124
    (三) 执政绩效与政府绩效的关系  124-125
  二、执政绩效与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125-129
    (一) 执政绩效是人民评价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标准  125-126
    (二) 执政绩效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根本资源  126-129
  三、执政绩效的主要内容  129-131
    (一) 保持国家和平与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绩效  129-130
    (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绩效  130
    (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绩效  130
    (四)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绩效  130-131
    (五) 执政成本降低的绩效  131
  四、执政绩效的科学评价  131-137
    (一) 充分认识执政绩效科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132
    (二) 制定科学的执政绩效评价指标  132-135
    (三) 执政绩效的评价主体  135-137
  五、执政绩效评价科学化的基本原则  137-140
    (一) 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137-138
    (二) 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  138
    (三) 符合执政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  138-140
结束语  140-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2-148
后记  148-149

相似论文

  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2.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4.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25
  5.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科学执政研究,D25
  6.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研究,D25
  7.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论研究,D25
  8.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问题研究,D25
  9.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执政研究,D267.2
  10. 宪政体制下地级市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25
  11.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25
  12. 论加强民生建设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D261.1
  13. 论依法执政,D25
  14. 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25
  15. 党在苏区与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231
  16. 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D920.0
  17.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制度化研究,D25
  18. 中国共产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比较,D733.9
  19. 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执政方式的探索,K27
  20.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史研究,D25
  21.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2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的领导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