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

作 者: 张玉玲
导 师: 常文昌;赵学勇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 苦难意识 英雄主义 终极关怀 人生诗意化 悲剧精神 救赎之路 虚无禅境 静默意味 双重视角 乡土世界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0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兴起于80年代的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虽然在整体创作追求上未达到较明显的一致(也许这也不是件坏事),加之理论倡导上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加之西部本身的复杂与当今文坛的复杂,要想对西部诗歌进行较全面深刻的分析是不易的。但从其起而又落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有关诗歌自身规律及客观因素的条件是存在的。无疑,这也是现实提供给我们的课题。 本文注重第一首材料的掌握,在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一种新的理论视界和结构框架,重新整合当代西部诗歌,即以当代为时间框架,把西部诗歌视作一个具有同一体的整体,侧重于它所体现的西部精神,因为西部诗歌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精神,而它的独立品格也在悄悄形成。同时,注意西部诗人的个案研究,注重诗人主体的人格精神、心路历程和期待视野,并注意与主流文学或其他相关诗潮流派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西部诗歌的独特之处。我在本文中努力去做到,在宏观的对西部诗歌精神进行把握下也不忽略对有代表性诗人作品的精研细读,并对具有鲜明特色的诗人从不同视角着意地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并对其诗歌特征作出归纳总结,以期对西部诗歌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在细微处都能给以客观、准确的评价。 在方法上,我力求做到三个方面的沟通,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从历史的、文化的和审美的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和透视当代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来研读作家作品,在这一片陌生的诗国领土里进行一番美的遨游。历史视角,就要努力寻找研究对象的历史参照系。不能孤立地进行对于一个流派或思潮的研究。要探讨他们与中外传统的历史联系和艺术借鉴与发展渊源关系。进一步,还要在这一诗潮的诗人在古今中外艺术的吸收与融汇中,确定他们自身的位置、特征和艺术走向。从他们的发展历史中,找到当代西部诗歌如何追求和创造通往更符合艺术的本质的道路,找到一些可供今天新诗艺术创造借鉴的规律和教训来。历史的视角,也就是对研究对象持一种历史的态度。要研究这些历史的创造物,就要有尊重历史原生性的态度,即按照它们原来产生的历史环境和作者的意图,来对他们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阐释。文化视角,就是对诗歌作出文化方面的阐释。新诗,比起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门类,是一个更难于理解和把握的领域。一般的新诗,要从文字上懂得,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地理解它的内涵,也非容易之事。但是,我们知道,各种艺术形式的创造中,往往都离不开诗的要素。我们经常以“诗意”

全文目录


上篇 总论  11-81
  第一章 论西部诗歌的苦难意识  13-33
    第一节 苦难意识与西部环境  13-18
    第二节 苦难意识与真实生活体验  18-21
    第三节 超越苦难的途径  21-30
      一 借助于诗歌本身  21-23
      二 从大地中寻找寄托  23-26
      三 回归自然  26-28
      四 爱是救赎方舟  28-30
    第四节 研究苦难意识的意义  30-31
    第五节 苦难意识后面的问题  31-33
  第二章 论西部诗歌的英雄主义  33-45
    第一节 昌耀的英雄主义  33-34
    第二节 周涛的英雄主义  34-37
    第三节 昌耀与周涛英雄主义的不同  37-41
    第四节 探讨英雄主义的意义  41-45
  第三章 论西部诗歌的终极关怀  45-63
    第一节 终极关怀定义与研究原因  45-46
    第二节 西部诗歌对终极关怀的表达  46-60
      一 命运问题  46-50
      二 时间问题  50-60
        1 人邻诗歌中的时间  50-52
        2 沈苇诗歌中的时间  52-54
        3 昌耀诗歌中的时间  54-60
    第三节 终极关怀对于西部诗歌所具有的意义  60-63
  第四章 论西部诗歌的诗意人生  63-81
    第一节 诗意人生的定义以及将人生诗意化的目的  63-65
    第二节 西部诗歌将人生诗意化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  65-81
      一 通过审美将人生诗意化  65-75
      二 通过超验的原则使生活诗意化  75-81
下篇 分论  81-159
  第一章 昌耀:受难之花  84-105
    第一节 论昌耀1980年代中后期诗歌的悲剧意识  84-92
      一 宿命感  84-87
      二 荒诞意识  87-88
      三 孤独意识  88-91
      四 受难意识  91-92
    第二节 论昌耀的精神救赎之路  92-105
      一 诗为殉道者的宗教  93-95
      二 精神还乡  95-98
      三 走向爱的怀抱  98-100
      四 赴死  100-105
  第二章 古马:曼妙禅意  105-129
    第一节 古马诗歌的美学特征  105-117
      一 气韵生动,流动之美  105-109
      二 清真之美  109-112
      三 本色化语言  112-114
      四 情景交融、情理交融  114-117
    第二节 论古马诗歌的虚无禅境之美  117-129
      一 静默之美  117-121
      二 虚实相生的留白之美  121-124
      三 超验之美  124-129
  第三章 其他:风景无限  129-159
    第一节 论人邻诗歌的静默意味  129-139
      一 静默对于诗人诗歌的意义  130-131
      二 选择静默的原因  131-133
      三 静默如何成为可能  133-136
      四 静默的诗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36-139
    第二节 论沈苇诗歌的双重视角  139-148
      一 儿童视角  139-141
      二 成人视角  141-144
      三 双重视角对于诗歌的意义  144-148
    第三节 论高凯的乡土世界  148-159
主要参考书目  159-164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164-165
致谢  165-168
附录  168

相似论文

  1. 青年农民工主观身份建构的社会学分析,C912.1
  2. 闪耀着童话光辉的多棱镜,I534
  3. 廉租房制度的建设及运行问题研究,F293.3
  4. 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与研究,J607
  5. 试论叶广芩家族题材创作,I207.42
  6. 论迟子建的游牧心态,I207.42
  7. 从小说《占有》看A.S.拜厄特的双重视角,I561
  8. 双重视角下的城乡叙事,I207.42
  9. 探寻萧红的双重世界,I206.6
  10. 盖斯凯尔夫人小说新探,I561
  11. 对爱·摩·福斯特《霍华兹别墅》中“连接”主题的探讨,I561
  12. 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F592
  13. 苦难与救赎,I712
  14. 论沈从文战争时期“人生形式”的探索,I207.42
  15. 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I207.425
  16. 底层文学的现实精神,I207.42
  17. 《庄子》与楚文化背景下的士人悲剧精神研究,I206.2
  18. 欲望之城的突围,I207.42
  19. 人道主义情怀与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I207.42
  20. 试论梁漱溟的终极关怀及其实践,C092.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