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消渴病中医文献与证治方药规律研究

作 者: 吴童
导 师: 常存库
学 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消渴病 糖尿病 文献学 统计学 证治方药规律
分类号: R255.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87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求消渴病的演变轨迹及证治规律,期望能够为有效防治消渴病(糖尿病)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首先,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历代医家关于消渴病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回顾。系统分析消渴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力求从整体上认识消渴病辨证论治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其次,将古代治疗消渴病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数理统计,从方药的频数和剂量二个角度,分析研究唐宋、金元、明代、清代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医学整体上对消渴病的证治规律和特点。通过双频关联法分析得出补虚药、清热药是治疗消渴病的主要两类药物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热盛津亏、气阴两伤,与水湿内停等复杂的病机变化以及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相应的方药配伍关系。第三,通过对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文化层面的解读,以及对消渴病的三消论治思想和消渴病本虚标实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估中医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优势和缺陷。第四,总结出历代各时期治疗消渴病方剂中的主药26味,这些药物最能体现当时消渴病证候群的分型归属及治法。在这26味药物中,补虚药9味,清热药7味,占上述药物的近2/3。提示热盛伤阴,气血两虚应是消渴病历代总的证候群的分型归属。从归经分类看,三焦脏腑归经药物大致均等,显示着三焦分治是古代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总体认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英文摘要  8-10
引言  10-12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2-43
  一、消渴及相关病名考证疏义  12-19
    (一) 消渴释义  12-13
    (二) 相关病名辨析  13-19
      1.消瘅  13-15
      2.脾瘅  15
      3.鬲消、高消  15
      4.肺消  15-16
      5.消中、中消  16
      6.内消、消肾、肾消、急消  16-17
      7.三消  17-18
      8.其他分类名称  18-19
  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9-32
    (一) 病因  19-23
      1.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19-20
      2.饮食不节,房劳过度  20-21
      3.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21-22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22
      5.久服丹石,化燥伤津  22-23
    (二) 病机  23-32
      1.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23-24
      2.五脏同病,脾肾为主  24-27
        (1) 脾气虚弱  24-25
        (2) 脾阴不足  25
        (3) 肾阴虚  25-26
        (4) 肾阳虚  26-27
      3.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27-28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28-29
      5.君相失衡,心火炽炎  29-30
      6.津液失调,水津失布  30-31
        (1) 津夜不足  30-31
        (2) 津液不运  31
      7.湿热互结,痰阻血瘀  31-32
  三、古代证治方药  32-39
  四、古代消渴病的兼症  39-43
    (一) 兼心病  39-40
    (二) 兼中风  40
    (三) 兼肾病  40-41
    (四) 兼目疾  41
    (五) 兼阳痿  41
    (六) 兼痈疽  41-42
    (七) 兼口疮  42-43
第二部分 证治方药研究  43-82
  一、中医文献研究中的统计学应用概况  43-44
  二、消渴病的方药证治分析设计  44-50
    (一)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  44-46
      1.研究的目的  44-45
      2.研究的方法  45
      3.统计学的依据  45-46
    (二) 研究对象和范围  46-50
      1.研究对象  46-47
      2.方药选择标准与范围  47-48
      3.数据规范化和建立数据库  48
        (1) 数据规范化  48
        (2) 建立数据库  48
        (3)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48
      4.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48-50
        (1) 设计方案  48-49
        (2) 技术路线  49-50
  三、结果分析  50-82
    (一) 唐宋以前时期证治方药分析  50-55
      1.频数分析  50-52
      2.因子分析  52-53
      3.聚类分析  53-55
    (二) 金元时期证治方药分析  55-62
      1.频数分析  56-58
      2.因子分析  58-59
      3.聚类分析  59-62
    (三) 明代时期证治方药分析  62-68
      1.频数分析  62-64
      2.因子分析  64-66
      3.聚类分析  66-68
    (四) 清朝民国时期证治方药分析  68-74
      1.频数分析  68-70
      2.因子分析  70-72
      3.聚类分析  72-74
    (五) 总的各朝代时期证治方药分析  74-82
      1.频数分析  74-76
      2.因子分析  76-78
      3.聚类分析  78-82
第三部分 讨论  82-118
  一、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文化层面的解读  82-85
  二、消渴病病变部位与性质  85-88
    (一) 消渴病的三消论治思想  85-87
    (二) 消渴病属本虚标本  87-88
  三、消渴病的病理变化及证治规律  88-106
    (一) 频数分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88-104
      1.双频数关联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  88-94
      2.各历史时期药类频率的演变  94-104
    (二) 因子分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104-105
    (三) 聚类分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105-106
  四、记载治疗消渴病的单味药在各种草书中出现频率  106-107
  五、治疗消渴病各朝代出现频率较高的方剂名称及常用语方剂汇编  107-118
    (一) 治疗消渴病各朝代出现频率较高方剂名称  107-109
    (二) 消渴病常用的方剂汇编  109-118
结语  118-120
参考文献  120-123
附录  123-125
致谢  125

相似论文

  1. 2型糖尿病患者A-FABP血清水平变化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R587.1
  2.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R259
  3. 基于统计方法的核磁共振人脑图像的分割及三维数据的分析,R445.2
  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5.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6.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7. 刘燕池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R249
  8.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心脏舒张功能关系的研究,R259
  9. 鱼腥草对糖尿病的影响及药理学分析,R285.5
  10. 高糖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阿司匹林的干预作用,R587.2
  11. 阿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R587.2
  12. p38MAPK抑制剂CBS3830对糖尿病大鼠自体静脉移植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R587.1
  13. DPP-IV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R914
  14. β-酪啡肽7和酪蛋白水解肽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R587.1
  15.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F-κ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R587.1
  16.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R587.1
  17. 小剂量螺内酯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探讨,R587.2
  18.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4、IL-6、IL-10的影响,R587.1
  19. 每日一次双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R587.1
  20. 口服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R587.1
  21. 2型糖尿病伴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R587.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一般病证 > 消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