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

作 者: 刘根荣
导 师: 陈甬军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市场秩序 利益 博弈 均衡
分类号: F014.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31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市场秩序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市场秩序问题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因此,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商品经济的复苏,市场秩序问题就日渐显现出来。可以说,人们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出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汹涌的市场无序现象,愤怒、失望、怀疑等各种情绪已弥漫整个社会。为社会作好理论准备,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秩序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无疑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本文从市场利益博弈均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论证了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理、演化机理,提出现代市场秩序的治理机制是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并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对策。 1、本文的基本结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回顾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研究的概况;进而对“秩序”、“市场秩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市场秩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作者对国外市场秩序理论进行理论溯源与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考察了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布坎南的宪政自由主义秩序观、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秩序观、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秩序观;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论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对市场秩序研究的新视角: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第三章,作者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机理、演化机理做了博弈论的诠释。作者认为,稳定的市场秩序必然是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均衡的稳定结果。第四章,作者从市场利益博弈的基本构架出发,分析了影响市场秩序的诸要素——市场信息、市场规则、市场主体。第五章,作者从现代市场利益博弈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现代市场秩序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市场法治。本章论述市场法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框架;提出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即社会信任机制是一种节约的市场治理机制;并以美国为例,从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等方面,全面分析美国的市场秩序治理的实践经验。第六章,作者描述了当前中国市场秩序混乱的种种景象,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进行“病理”剖析,从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对中国市场秩序“病理”做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推进市场制度化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措施。 2、本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为:(1)从人的行为机制来看,利益冲突是导致市场秩序动荡无序的根本原因,因而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引导市场行为进而引导市场秩序走向稳定有序的有力杠杆。合理的利益机制,既要保护人们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的正当合理性,又要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有效的协调。(2)由于人的自利性、机会主义倾向以及有限理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财富的有限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通过利益的自我引导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才会产生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的变动是因为物质利益冲突引起,又因为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具体的整合从而相对稳定有序。这一过程永不停歇,它揭示了利益冲突、利益机制和市场秩序之间辨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利益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引导新的市场秩序形成。(3)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秩序问题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诱因: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不同市场利益主体的不同偏好和选择所引起的一般利益矛盾:另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转型”引发的特殊利益矛盾,即由于企业转型、市场转型、政府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原因导致市场利益规范和协调机制失灵,利益冲突激化。两个方面的诱因导致中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出现普遍的混乱无序状态。(4)为了有效治理当前市场秩序,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为前提,以规范和协调市场利益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市场制度化建设。 3、本文在学术上的主要创新和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市场秩序概念的含义,区别了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等相近概念的差别,为系统研究市场秩序问题指明了研究对象。第二,系统回顾了西方市场秩序理论的形成、演化、发展,提出了利益博弈均衡市场秩序论,从利益互动的角度来把握市场秩序的本质。作者既从个体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角度来深刻理解市场行为机制,又同时从博弈均衡的内在性以及社会构建性的角度分析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从而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博弈论诊释。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统一,并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博弈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且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伦理学、法理学、现代博弈理论等多重理论视角对市场秩序进行综合研究.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2-40
  第一节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的研究状况  12-18
    一、 关于国内市场秩序问题的专题研究  12-16
    二、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  16-18
  第二节 市场秩序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18-26
    一、 秩序的含义  18-21
    二、 市场秩序概念的界定  21-23
    三、 市场秩序的特征  23-25
    四、 市场秩序的类型  25-26
  第三节 市场秩序的社会经济效应  26-35
    一、 市场秩序的两种状态:有序与无序  26-27
    二、 市场秩序的经济效应  27-34
    三、 市场秩序的社会效应  34-35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35-40
    一、 本文的基本假设  35-36
    二、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36-38
    三、 本文结构安排及内在逻辑  38-40
第二章 市场秩序理论溯源与演变  40-66
  第一节 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  40-43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秩序观  40-41
    二、 中世纪基督教的秩序观  41-42
    三、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  42-43
    四、 早期秩序观的意义及局限性  43
  第二节 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  43-52
    一、 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思想溯源  44-45
    二、 斯密的自发秩序观  45-47
    三、 门格尔的自发秩序观  47-48
    四、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观  48-51
    五、 对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观的几点看法  51-52
  第三节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  52-55
    一、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主要观点  52-55
    二、 对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评论  55
  第四节 欧肯的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  55-59
    一、 欧肯的经济秩序形态学体系  56-57
    二、 经济秩序的准则  57
    三、 竞争秩序  57-58
    四、 竞争秩序政策  58-59
    五、 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的借鉴意义  59
  第五节 现代市场秩序理论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  59-65
    一、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60
    二、 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  60-61
    三、 制度的构成  61-62
    四、 制度变迁  62-64
    五、 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的启示  64-65
  第六节 总结  65-66
第三章 市场秩序的利益博弈透视  66-96
  第一节 市场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66-76
    一、 什么是利益  66-67
    二、 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67-68
    三、 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以假冒伪劣现象为例  68-76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利益结构  76-82
    一、 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76-78
    二、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78-79
    三、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79-80
    四、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80-81
    五、 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81-82
  第三节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82-91
    一、 元制度与元秩序  82-86
    二、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86-91
  第四节 市场秩序演进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91-96
    一、 主观博弈模型  91-93
    二、 市场秩序的演进机理  93-96
第四章 影响市场秩序的基本要素  96-127
  第一节 市场信息  96-103
    一、 信息与预期  96-98
    二、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  98-99
    三、 建立有效信息机制  99-103
  第二节 市场规则  103-112
    一、 规则与预期  103-104
    二、 正式市场规则  104-108
    三、 非正式市场规则  108-110
    四、 市场规则的演进方式  110-111
    五、 市场规则的内在契合  111-112
  第三节 居民与企业  112-117
    一、 企业素质与市场秩序  112-116
    二、 居民素质与市场秩序  116-117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  117-127
    一、 政府与市场秩序  117-120
    二、 中介组织与市场秩序  120-125
    三、 政府监管与社会中介组织自治  125-127
第五章 现代市场秩序治理机制:法治与自治  127-156
  第一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理念  127-134
    一、 合同自由原则  127-130
    二、 公民财产权利不可侵犯原则  130-132
    三、 合乎正义原则  132-134
  第二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框架  134-140
    一、 市场法治之法的构成  135-137
    二、 市场法治的运行机制  137-139
    三、 市场法治的实施机制  139-140
  第三节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  140-147
    一、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关系  140-141
    二、 市场自治的三种形式  141-142
    三、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社会信任机制  142-147
  第四节 市场法治的实践:以美国为例  147-156
    一、 美国的市场竞争法律制度  147-150
    二、 美国的保护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150-153
    三、 美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  153-156
第六章 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特殊性及其治理  156-195
  第一节 当前中国市场失序的主要表现  156-164
    一、 不合格的市场主体  156
    二、 不正当交易行为  156-159
    三、 不正当竞争行为  159-161
    四、 走私、逃税、骗税行为  161-162
    五、 恶意拖欠行为  162
    六、 不规范的中介行为  162-163
    七、 不规范的政府行为  163-164
  第二节 中国市场失序的一般原因  164-169
    一、 市场失灵  165-167
    二、 政府失灵  167-169
  第三节 转型与中国市场失序的特殊性  169-179
    一、 企业转型与市场秩序  169-172
    二、 市场转型与市场秩序  172-174
    三、 政府转型与市场秩序  174-177
    四、 意识形态转型与市场秩序  177-179
  第四节 市场制度化:中国市场秩序治理的必然选择  179-195
    一、 加快企业制度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179-181
    二、 培育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强化市场自治  181-183
    三、 建立产权制度,健全法制体系,完善市场法治规则  183-187
    四、 厘清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现市场法治  187-192
    五、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192-193
    六、 培育市场精神,加强诚信教育,构筑市场道德体系  193-195
参考文献  195-201
后记  201

相似论文

  1.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2. 基于FPGA的高速图像预处理技术的研究,TP391.41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F274
  4.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5.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6.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7.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8. 论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D035
  9.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G522.3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2. 高速铁路PPP模式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F283
  13. 栽培方式及株行距配置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和群体均衡性的影响,S511.22
  14.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15. 随机路由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研究与应用,TN929.5
  16.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路由协议的研究,TN915.04
  17.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研究,D61
  18. 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823
  19.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20. 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阻隔机制研究,D630
  21. 大连市G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631.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基本问题 > 经济范畴 > 商品生产与交换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