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研究

作 者: 高云峰
导 师: 冉光和
学 校: 西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理论内涵 实施战略 风险控制
分类号: F8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799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论及运用研究。通过系统地探讨利率机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比较和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揭示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现状以及影响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在转轨经济时期和资金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后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模式、阶段特征、实施战略风险控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企业化与企业市场化、金融市场协调化、区域经济均衡化、利率改革渐进化、金融风险预警等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利率市场化是以改革资本定价机制为核心的金融制度变迁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它通过逐步消除对市场利率和资本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管制,通过市场力量建立起层次丰富、品种齐全,即有助于金融创新,又能够为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它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达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模式,利率市场化一般表现为由管制→解除管制→形成市场利率→形成均衡市场利率;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改变了,由原来的无效率状态成了一种有效率状态,由原来的低效率均衡跃升为高效率均衡。这一状态表现为,市场利率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增强,利率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发生改变,与此相对应,金融商品和工具的种类较管制时期更加齐全,金融创新的动力加强,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绩效被优化。金融结构的改善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达到金融深化的状态。 2、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条件性 利率市场化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展开的,虽然利率市场化最先展开在金融领域,但它要求真实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在如此条件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才有必要和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涉及到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制度改革,它要求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政府明确其行为和职责的边界,实施有规则的宏观经济调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源于利率市场化的系统性,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正如一种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它也会经历介绍期、认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尽管有些国家在短期甚至是一夜之间解除了所有利率管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完结,恰恰相反,利率市场化在这些国家才刚刚开始;利率管制的解除使得利率关系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了,利率波动随经济的发展也将变得更加频繁了,套利的机会比以往更多,资金流向和流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开放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利率和汇率的频繁变化所产生的风险的确是增加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主要包括市场条件、调控条件、监管条件和环境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地解除了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反而导致利率化改革的半途夭折。 3、利率市场化改革因环境和体制的不同而表现为多种实践模式 按照基础经济制度的不同和改革进程的节奏快慢,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为放松管制型、市场过渡型、内外联动型、循序渐进型和 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绝里里毕,巴巴巴巴里巴匕里,纽巴快速推进型五种基本的实践模式。放松管制型的利率改革一般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背景下展开的,利率基本上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对社会资金的供求有一定的反映能力.通常是由于历史或经济等原因,一些关键性利率处于被管制状态.利率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推动力.市场过渡型利率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制度正处于萌芽状态或相对不完善的环境中展开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而真正健全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利率形成的基础条件,如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均不发达,所以此类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内外联动型利率改革是同汇率制度紧密相联的,在本币利率改革的同时,对外币利率和汇率也进行市场化改革,它一般是在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背景下展开的.循序渐进式利率市场化实施时间比较长,一般具有审慎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快速推进型利率市场化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将全部或大部分的利率放开,交由资金市场的供求来调节和引导,其对经济和金融的冲击效应比较大,也常潜伏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4、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金融资派和经济资源的最优配1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的手段和过程,通过利率市场化最终要实现金融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帕雷托最优,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间、金融市场间的资金流动障碍被解除,金融创新踊跃,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可持有多种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分散和消除金融风险,价格、利率、汇率的失真现象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4
英文摘要  14-17
文献综述  17-21
引言  21-22
第1章 总论  22-27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22-23
  1.2 研究背景与内容  23-25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25-26
  1.4 研究的数据资料  26-27
第2章 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源泉  27-40
  2.1 利率机制理论  27-34
    2.1.1 利率决定理论  27-31
    2.1.2 利率传导理论  31-34
  2.2 货币政策理论  34-38
    2.2.1 货币政策基本内涵  34
    2.2.2 货币政策基本要素  34-37
    2.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7-38
  2.3 金融发展理论  38-40
    2.3.1 金融结构理论  38-39
    2.3.2 金融深化理论  39-40
第3章 利率市场化理论的内涵  40-58
  3.1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40-45
    3.1.1 利率决定与利率表现  40-42
    3.1.2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42-43
    3.1.3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  43-44
    3.1.4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44-45
  3.2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  45-48
    3.2.1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原则  46-47
    3.2.2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目标  47-48
  3.3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模式  48-50
    3.3.1 利率市场化实践模式含义及类型  48-49
    3.3.2 利率市场化实践模式的选择依据  49-50
  3.4 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政策调控  50-52
    3.4.1 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政策目标  50-51
    3.4.2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51-52
  3.5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  52-58
    3.5.1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  53-54
    3.5.2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表现  54-58
第4章 利率市场化模式的现实考察  58-71
  4.1 放松利率管制型改革模式  58-60
    4.1.1 放松利率管制型市场化案例分析  58-59
    4.1.2 放松利率管制型国家的经验总结  59-60
  4.2 循序渐进型利率改革模式  60-63
    4.2.1 循序渐进型改革的案例分析  60-62
    4.2.2 循序渐进型国家的经验总结  62-63
  4.3 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模式  63-66
    4.3.1 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案例分析  63-64
    4.3.2 快速推进式改革国家的经验教训  64-66
  4.4 内外联动型改革实践模式  66-71
    4.4.1 内外联动型利率市场化的案例分析  66-68
    4.4.2 内外联动型市场化国家的经验总结  68-71
第5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评价  71-86
  5.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评价  71-74
    5.1.1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描述  71-73
    5.1.2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评价  73-74
  5.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评价  74-77
    5.2.1 提高企业的投融资成本  74-75
    5.2.2 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增强  75-76
    5.2.3 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76-77
  5.3 中国现行利率体系总体评价  77-83
    5.3.1 中国现行的利率体系的描述  78-80
    5.3.2 中国现行的利率体系的评价  80-83
  5.4 金融业的金融工具创新评价  83-86
第6章 中国利率政策的实证分析  86-102
  6.1 计划体制下利率政策的实际考察(1949-1978)  86-94
    6.1.1 计划体制下利率政策的历史轨迹  86-89
    6.1.2 计划体制下利率政策的基本特征  89-90
    6.1.3 计划体制下利率政策的绩效分析  90-94
  6.2 转轨经济时期利率政策实际考察(1979-1995)  94-98
    6.2.1 转轨经济时期利率政策历史变迁  94-96
    6.2.2 转轨经济时期利率政策基本特征  96-97
    6.2.3 转轨经济时期利率政策效果分析  97-98
  6.3 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政策的考察(1996-2003)  98-102
    6.3.1 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政策回顾  98
    6.3.2 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政策特征  98-100
    6.3.3 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政策绩效  100-102
第7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设计  102-116
  7.1 利率的风险约束与激励功能强化  102-104
    7.1.1 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性增强  102-103
    7.1.2 经济主体有一定自主定价权  103-104
    7.1.3 金融创新与市场发展相协调  104
  7.2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104-107
    7.2.1 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  104-105
    7.2.2 大中小金融机构协调发展  105-106
    7.2.3 民营为主国有为辅的格局  106-107
  7.3 汇率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  107-111
    7.3.1 利率与汇率相联动  108-109
    7.3.2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109-110
    7.3.3 汇率机制的市场化  110-111
  7.4 利率政策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  111-116
    7.4.1 利率是主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12-113
    7.4.2 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以利率为主  113-116
第8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障碍  116-133
  8.1 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主体障碍  116-119
    8.1.1 企业产权约束的无效性  116-117
    8.1.2 国有银行还没有商业化  117-119
  8.2 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体系障碍  119-123
    8.2.1 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够充分  119-121
    8.2.2 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121-122
    8.2.3 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122-123
  8.3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障碍  123-127
    8.3.1 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健全完善  123-124
    8.3.2 分业监管模式存在监管漏洞  124-127
  8.4 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基础障碍  127-130
    8.4.1 行政金融制度缺陷明显  127
    8.4.2 制度歧视没有完全消除  127-128
    8.4.3 缺乏良好社会信用文化  128-130
  8.5 利率市场化的区域经济障碍  130-133
    8.5.1 区域经济失衡的状况分析  130-131
    8.5.2 区域经济失衡的金融隐忧  131-133
第9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战略  133-144
  9.1 推进企业改革与银行转制  133-135
    9.1.1 真正实现企业市场化  133-134
    9.1.2 真正实现银行企业化  134-135
  9.2 健全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135-137
    9.2.1 扩大货币市场交易规模  135
    9.2.2 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135-136
    9.2.3 协调货币与资本市场  136-137
  9.3 消除利率市场化的制度障碍  137-139
    9.3.1 建立市场化的准入机制  137-138
    9.3.2 消除不合理所有制歧视  138-139
    9.3.3 创建诚信社会信用文化  139
  9.4 循序渐进实现利率市场化  139-141
    9.4.1 充分评估利率市场化条件  140
    9.4.2 精心设计利率市场化方案  140-141
  9.5 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141-144
    9.5.1 运用财政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141-142
    9.5.2 引导民间投资促进地区发展  142-143
    9.5.3 制定阶段性的区域金融政策  143-144
第10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控制  144-152
  10.1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预警  144-147
    10.1.1 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144-145
    10.1.2 设计新的金融预警指标  145-147
  10.2 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147-148
    10.2.1 合理设计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  147
    10.2.2 建立有效金融风险的内控机制  147-148
  10.3 加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监管  148-149
    10.3.1 健全现有金融监管模式  148-149
    10.3.2 重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  149
  10.4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救援  149-152
    10.4.1 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150-151
    10.4.2 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151-152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52-161
  11.1 研究结论  152-155
  11.2 政策运用  155-160
  1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0-161
参考文献  161-165
附录  165-166
致谢  166

相似论文

  1. 露天矿生产事故人因风险管理措施研究,TD771
  2. 出版社赊销信用风险控制问题研究,G231-F
  3. 存货质押融资中的质物监管风险控制研究,F259.27
  4. KN公司信用销售管理改进研究,F274
  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及其应用研究,F812.5
  6. 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评价及控制策略研究,F276.44
  7. 国内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及流程再造,F832.2
  8.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F224
  9. 基于风险控制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原型开发,TP311.52
  10. 基于智能手机的传送网风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73
  11. 水电厂年度合约电量划分及风险控制研究,F224;F426.91
  12. 基于SAP平台的企业内部风险管控策略研究,F275
  13. 河北建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方案及其实施研究,F832.4;F276.3
  14. 河北建行集团客户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及实施,F832.2
  15. 商业银行保兑仓业务信用风险防范研究,F832.2
  16.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控制研究,F832.2
  17. 山潍拖实施ERP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F270.7;F426.4
  18. 风险分析与监控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应用研究,F284
  19. 交互式沟通在厂验项目中的应用与研究,F426.6
  20. 环境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研究,F239.6
  21. 基于Copula风险控制的贷款组合优化模型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