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尚”与“卑贱”的距离

作 者: 周宗伟
导 师: 吴康宁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 社会控制 教育社会学
分类号: G40-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96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众社会”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范畴,集中表现为“生产高度工业化、生活高度城市化、文化高度大众化”三大特征。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对于“大众社会”及其表现出的以大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特征的关注尚不多见。为弥补该领域的一些不足,本文禀承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旨趣,运用“社会文本”分析方法,以“大众社会”为范畴,将“学校文化”作为主要的研究视野,着重发掘学校与社会的文化关联,并将大众文化与学校的关系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社会控制”作为文章的理论核心,在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中所着力凸显的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这一命题的内涵。考虑到目前在“大众”概念的界定及使用中存在的混乱情况,本文独创了“形式大众”与“意义大众”两个新概念,将以外显的物质性因素联合起来的大众称为“形式大众”,而将以内隐的精神性因素联合起来的大众称为“意义大众”。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基本理论假设:大众社会中的学校是社会支配集团试图把“形式大众”转换成“意义大众”,以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尚”及“卑贱”这样两个对立的概念作标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概念上的对立来隐喻性地映射一种文化上的对立状态。本文即旨在揭示学校文化如何生产、制造并利用这种文化的对立状态,从而如何通过这种对立状态来实现社会控制的过程。 在方法论上,本文借鉴了当前流行的“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综合性视野,突破了以往同类研究中所采取的单纯的教育学关怀取向,并将研究的价值导向升华为一种超越了基本教育问题的生存论意义反思,即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必须体现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本文并非要描述一个“对象化”了的学校文化,而是着力挖掘学校文化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来阐述这样一个生存论命题: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我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8
前言(论文概述)  8-14
序: 个人生活史的一点交代  14-18
导论: 学校文化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视野  18-35
  第一节、 重审教育研究  18-22
    1、 关于“教育”  19-21
    2、 关于“教育研究”  21-22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教育学意义  22-24
    1、 关于“文化”  22-23
    2、 关于“文化研究”  23-24
  第三节、 学校文化与教育研究  24-27
    1、 “学校文化”的内涵  24-26
    2、 “学校文化”作为研究视角  26-27
  第四节、 对本文的相关说明  27-35
    1、 研究范畴:大众社会  27-28
    2、 研究关系:大众文化与学校  28-32
    3、 研究方法及材料选择  32-34
    4、 关于标题的解释  34-35
第一章、 差别  35-65
  第一节、 自然差异  36-45
    1、 “中”与“西”  36-41
    2、 “城”与“乡”  41-43
    3、 “男”与“女”  43-45
  第二节、 社会区隔  45-56
    1、 “教”与“闲”  45-49
    2、 “雅”与“俗”  49-54
    3、 “优”与“劣”  54-56
  第三节、 差别的效用  56-65
    1、 文化空间  56-59
    2、 身份符码  59-61
    3、 权力格局  61-65
第二章、 控制  65-99
  第一节、 身体建构  65-77
    1、 身体社会化  66-70
    2、 “学校化”的身体  70-77
  第二节、 社会寓言  77-85
    1、 专家  78-81
    2、 公平  81-84
    3、 秩序  84-85
  第三节、 情感的权力  85-93
    1、 情感社会化  86-90
    2、 “好人”哲学  90-93
  第四节、 文化的宰制  93-99
    1、 语言规范  93-97
    2、 文化阉割  97-99
第三章、 对抗  99-117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游击战  99-105
    1、 假意逢迎  101-102
    2、 弱者联盟  102-103
    3、 意义拒斥  103-105
  第二节、 符号沙场的信息战  105-113
    1、 逻辑否定  105-109
    2、 文化背离  109-113
  第三节、 对垒的教学表演  113-117
第四章、 抉择  117-148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师与生  117-129
    1、 “圣师”与“贱民”  117-121
    2、 “差生”与“凡人”  121-125
    3、 一只与众不同的猴子  125-129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大众行为  129-142
    1、 有关“检讨”的文化  130-140
    2、 “上学”与“退学”  140-142
  第三节、 抉择的资本  142-148
    1、 作为“戏仿”的妥协  142-145
    2、 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145-148
结语: 我们如何面对生存  148-152
参考文献  152-154

相似论文

  1.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G631
  2. 中国报纸副刊编辑形态与文化建构研究,G213
  3. 虚拟实践与生产方式变革,B02
  4.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G627
  5. 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G222
  6. 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其运行模式研究,G124
  7.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G641
  8. 全球化视域中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G122
  9. 从赵本山小品的流行透视当下我国大众的审美趣味,J827
  10. 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解析与反思,D909.1
  11. 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学校文化诊断研究,G41
  12. 农民分化对大众文化乡村传播的影响研究,G122
  13. 大众文化视角下中美文化认同的对比研究,G04
  14.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大众摄影,J405
  15. 精英与大众的博弈,J952
  16. 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I207.42
  17. 论公安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D922.1
  18. 社会控制弱化与未成年人犯罪,C913.5
  19.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G641
  20. 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G639.2
  21. 论时尚传播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嬗变及其特征,G239.2-F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