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 者: 靳方华
导 师: 荣长海
学 校: 天津师范大学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 社会经济形态 马克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逻辑 理解和把握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横向构成 历史定位
分类号: F12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64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创立者的马克思的思想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所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列宁在阐述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时这样说过:“这个理论制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112页),“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诞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页)。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论述,其丰富、深刻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内容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和体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做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来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定位、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建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已取得和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再研究、深研究,甚至重新研究。本文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力图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一、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目的在于既证明马克思这一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又弥补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研究背景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空白。 二、突破了把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概念拘于生产关系的研究局限,论证了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的层面阐述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也由此表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唯物性、实践性;突破了对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内涵进行单一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局限,从社会经济形态的纵向历史和横向构成两个角度的综合分析上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也由此表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突破了单一的层面的研究局限,创新性地分析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层次论,也由此表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丰富性、适应性。 三、从历史的纵向和世界的横向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特征,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基本问题。 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是:①把社会经济形态的过程论、结构论、层次论相结合,不仅分析社会经济形态的纵向发展历程,并且分析其横向构成形式,还分析其历程和构成的内部层次,从而使马克思相关的丰富而多样的论述统一到一个整体中来,以便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②把理解马克思的论著资料与体会其思想逻辑相统一,既广泛引用马克思论著的众多原文原句,又充分领会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内涵,在研究其论著资料中体会其思想内容,在分析其思想逻辑中运用其论著资料,以达到客观、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③注重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相一致,既尊重马克思的真实思想,又联系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今时代的现实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本文的体系构成是:在导论部分界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和内涵,指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上篇中分析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社会基础、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在中篇中系统展析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的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内容;在下篇中在总结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思想方法后,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建设要求。 本文主要的思想逻辑是:从分析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本质、本性入手,然后确认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为主题,再进一步论述生产劳动是人和社会的本质、本性的必然表现,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必然形式和途径;在分析人们的生产劳动中分析人与自然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横向结构、人和社会经济形式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层次的不同历史形态的纵向过程,然后归结到人口、物质、精神三种生产的共时性结构和历史性过程,明确人类社会正处于物质生产时代与精神生产时代的过渡时期;最后根据人类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应有的指导原则、基本指针和发展战略。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9
导论: 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9-18
  一、 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  9-12
    (一) 社会形态的概念  10-11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  11-12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  12-13
    (一) 社会经济形态的构成层次性划分  12-13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阶段性划分  13
  三、 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的意义  13-18
    (一) 理论意义  13-15
    (二) 实践意义  15-18
上篇: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形成  18-43
  一、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8-22
    (一) 时代发展提出了变革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要求  18-21
    (二) 历史发展为马克思创立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提供了条件  21-22
  二、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22-28
    (一) 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22-23
    (二) 辩证的历史方法  23-24
    (三) 人道主义思想  24-26
    (四) 人类学思想  26-27
    (五) 社会学思想  27-28
  三、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展开  28-43
    (一)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从确立人、社会的本质开始的  28-34
    (二)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主题  34-36
    (三)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逐步展开的  36-43
中篇: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43-125
  一、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纵向分析  43-89
    (一) 生产方式层面的纵向分析  43-69
    (二) 生产方式内部层次的纵向分析  69-89
  二、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横向分析  89-100
    (一) 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90-94
    (二)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94-100
  三、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综合分析  100-125
    (一) 关于人口生产的思想  101-104
    (二) 关于物质生产的思想  104
    (三) 关于精神生产的思想  104-112
    (四) 关于三种生产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思想  112-116
    (五) 关于三种生产时代的思想  116-125
下篇: 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5-166
  一、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思想方法  125-130
    (一) 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125-126
    (二) 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126-128
    (三) 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128-130
  二、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  130-137
    (一) 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时代特征  130-134
    (二)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134-137
  三、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137-145
    (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方法论  137-138
    (二)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基本指针  138-140
    (三)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基本战略  140-145
  四、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专题研究  145-166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地位  145-148
    (二) 文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纲)  148-154
    (三) 从国有企业的价值看国有企业的改革  154-166
后记  166-167
参考文献  167-172

相似论文

  1.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2. 从经济哲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定位,F0-02
  3. 宋遗民词的隐逸文化阐释,I207.23
  4. 元杂剧历史剧浅论,I207.3
  5. 论张孝祥的词,I207.22
  6.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I207.6
  7.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B03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腐败问题的思考,D630.9
  9.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质与量的把握,D61;D0-0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F126.1
  1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K27
  12. 对道家道概念的浅析,B223
  13. 忽必烈汗“变通”思想的逻辑研究,K247
  14. 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及其社会价值,F091.93
  15. 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探析,B81-09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F091.91
  17. 国家干预:维持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能力的钥匙,F416.6
  18. 《资本论》的社会需要范畴研究,F091.91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嬗变研究,F091.93
  20. 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F0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经济发展道路、模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