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周王室研究

作 者: 金学清
导 师: 谢维扬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东周王室 周王朝 中央权力 权力转换 战国时期 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制度 深刻影响 社会转型 受到打击
分类号: K2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88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周王朝是一个创造了精细美备的礼乐文明的王朝,也是一个分封体制的王朝,它创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周王朝的孕育成长壮大和衰竭在三代具有典型意义,最能展现分封体制的特征。他的衰亡过程尤其耐人寻味,揭示了分封体制的内在缺陷。周王朝的终结,开启了更高层次的历史理性,中国的政治体制因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制阶段。周王朝的灭亡与夏商不同。前两个王朝的灭亡主要在于其统治者道义的缺失,王室自身的生命并没有耗竭,其灭亡主要来自王朝外部的打击;周王朝的衰灭,是分封体制内在矛盾演进的结果,东周统治者政治上的失序不完全由于主观上不能固守分封体制下的政治秩序,也是时事推移的结果,周王朝的失政只是提供了封建体制内在矛盾运动的契机,使历史演进的步伐得以加速。 西都的倾覆一方面在于为维持王朝体制,长期征战耗损了国力,另一方面在于宗周政治母体发育较周王朝的封国更早,更成熟,分封体制的内在危机在宗周畿内更早爆发。幽厉的昏暴则激化了危机,导致宗周国力不能凝聚,王朝控制能力减弱。并使周王朝在枝叶未伤的情况下,作为根本的王室自身首先受到打击而倾覆。 平王之后的春秋史则表现了封建体制中政治母体与子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春秋中晚期历史还表现了政治子体内分封体制的内在危机。封建体制全面深刻的危机推动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内的集权运动,催生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的转型。东周中央权力的转换进程既受长期以来禅继传统的深刻影响,又受到变化的形势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大致说来,春秋时期的争霸运动受传统的中央权力转换途径的影响较大,战国时期则因形势变化和社会转型逐渐开启出一条兼并式的中央权力转换道路,秦人最终即以此道路完成统一,实现了中央权力的转换,并终结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封体制。 东周王室的东迁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由于没落保守和偏安的心理导致王权不能振作。不久又因两次王位之争,晋灭虢,诱迁陆浑戎、姜戎于王畿等事件,王室国土退缩,逼狭的国土不仅不足以提供维持王朝体制的国力,而且不足以提供畿内众多官族的发展空间,因而较容易引发内部危及,使王室更加疲弱不振,丧失维持中央权力的基础,桓庄僖王时期振作王权的努力受挫后,中夏社会出现了最高权力真空,各政治单元对更高权力的追求导致长期的争霸争强运动,使中夏社会经历了长达近五百年的振荡。东周王室自身的处境地位也要由中央权力转换进程所呈现的争霸争强的形势来决定。 东周王朝的生命力因分封体制而有相当的韧性。东周的衰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王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随中央权力转换的进程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本文相当一部分内容即是通过各政治单元共同构成的总体政治格局及诸侯与王室的关系立体地动态地揭示东周王室在各阶段的实际地位和状况,探求中央权力转换的机制和进程。 本文还通过东周王哉地理,王歌内官族的构成探讨了春秋王室的国力和政治基础,通过王室官制探讨了王室的选官原则和王室的地位、心态,通过王室的内部纷争透视王室内政的魔败状况。通过以上几个专题从内部揭示王室不竞的原因,也便于丰满地展示王室的面貌。 本文还对东周王都的有关问题作了辨析和探讨,对战国周室立国始末有关状兄作了介绍。

全文目录


前言  11-18
第一章 宗周的倾覆与平王东迁  18-45
  第一节 宗周之灭  18-28
    一、 幽王以前宗周渐颓走下的国势  18-24
    二、 幽王伤周道、周室将倾的严峻形势  24-26
    三、 幽王废嫡立庶导致周室倾覆  26-28
  第二节 平王东迁与二王并立局面的结束  28-35
    一、 二王并立及其结局  28-29
    二、 关于平王东迁  29-35
      1 平王东迁原因  29-33
      2 平王东迁的其它有关情况  33-35
  第三节 “携王之乱”结束后的形势与王室的应对  35-45
    一、 “携王之乱”结束后各国状况  35-39
    二、 王室的处境与应对  39-45
第二章 从春秋时期中夏政治格局看王室的处境与地位  45-114
  第一节 中兴难望的桓庄僖王时期  45-66
    一、 主要大国活动  45-50
    二、 对此阶段形势的分析  50-64
    三、 王室振作王权的的努力与挫折  64-66
  第二节 内忧外患的惠王、襄王时期  66-87
    一、 蛮夷戎狄交侵  66-70
    二、 霸主崛起时代姬周宗盟国的活动  70-74
    三、 齐晋秦霸业分析,兼论成王定霸的条件  74-85
    四、 王室维护王权的活动  85-87
  第三节 外宁内争的顷王至景王时期  87-104
    一、 顷、匡、定、简四王时期  87-95
      1 晋楚竞霸形势下主要邦国与盟活动分析  87-91
      2 晋楚竞霸形势  91-92
      3 竞霸形势下王室的策略  92-95
    二、 灵王、景王时期  95-104
      1 晋楚外主要邦国与盟活动分析  95-98
      2 晋楚并霸形势  98-102
      3 晋楚并霸形势下王室的苟安与章祸  102-104
  第四节 乱弱孤露地的敬王、元王时期  104-114
    一、 吴越代兴  104-106
    二、 晋楚齐秦俱弊  106-108
    三、 晋霸衰歇时的其它各国  108-110
    四、 王室努力应对艰危之局  110-114
第三章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内部纷争  114-125
  第一节 王位之争  114-120
    一、 历次王位之争简介  114-118
    二、 对几次王位之争的简讨  118-120
  第二节 王室政争  120-122
    一、 历次政争简介  120-121
    二、 历次政争小结  121-122
  第三节 世族之家难  122-125
    一、 历次家难简介  122-123
    二、 对世族家难的检讨  123-125
第四章 东周的王畿  125-208
  第一节 王畿地理与王畿都邑  125-172
    一、 王畿的范围、形势及其变化  125-137
      1 王畿范围  125-129
      2 王畿地理形势  129-134
      3 王畿变化的后果  134-137
    二、 王都成周与王城  137-161
      1 西周时期成周的营建及其地位  137-145
      2 成周与王城的关系  145-155
      3 王城有关情况  155-161
    三、 王畿地名考  161-172
      1 黄河北岸地区  161-165
      2 黄河以南地区  165-172
  第二节 王畿内服结构  172-208
    一、 内服官族的各种成份  172-196
      1 本封在东畿内的诸侯  172-180
      2 本封在畿外入仕王朝者  180-181
      3 封邑在西都,世任王室公卿之族  181-189
      4 东迁后衍生的近支王族  189-191
      5 有采大夫之族  191-195
      6 无采地或采地不明大夫之族  195-196
    二、 王畿周围蛮夷戎狄  196-202
      1 狄人  197-198
      2 诸戎  198-201
      3 蛮氏  201-202
    三、 畿内结构小结  202-208
第五章 王室职官  208-223
  第一节 三公  208-214
  第二节 卿士  214-221
    一、 执政卿士  214-219
    二、 一般卿士  219-221
  第三节 其它职官  221-223
第六章 从战国形势的演变看周王室地位  223-268
  第一节 从贞定王元年至三晋列为诸侯  223-230
  第二节 从三晋列为诸侯至逢泽之会  230-239
  第三节 从逢泽之会至齐秦并称二帝  239-249
  第四节 从齐秦并称二帝至长平之战  249-256
  第五节 长平之战后至秦统一  256-258
  第六节 对东周时期中央权力转换道路的一点思考  258-268
第七章 东西周立国始末及有关状况  268-279
  第一节 东西周立国始末  268-275
    一、 西周立国始末  268-273
    二、 东周立国始末  273-275
  第二节 战国周室有关状况  275-279
    一、 政术  275-276
    二、 职官  276
    三、 宾旅  276-277
    四、 风习  277-279
结语  279-283
参考论著择要  283-289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3.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4.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5.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6.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7.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9.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0.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1.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12.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3.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B82-051
  14.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15.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D648
  16. 农村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研究,F321.42
  17. 崩溃与重构,K242
  18. 从王朝天下到民族国家,K28
  19.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K092
  20. 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沈从文热,I206.7
  21. 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I0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