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

作 者: 覃勤
导 师: 尉迟治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悉昙 中古音 吴音 汉音
分类号: H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1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悉昙学是一门发源于古印度、经汉、唐、宋历代发展传播、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的学问。日传悉昙文献记载了悉昙字母、汉字、假名的字形、字音、字义等语言学知识,内容还涉及宗教哲学、音乐文学等各个文化层面。可惜这批文献没有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其中蕴藏的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学科价值至今未得到充分利用。整理并发掘日传悉昙文献的学术价值,从录入和校对电子文本开始,包括设计制作悉昙字库、校勘字句,就相关学科内容建成表格或数据库。纸质典籍数字化后,学者和佛教信徒利用悉昙文献的效度将大大提高。系统利用日传悉昙文献研究汉语中古音是一项新的尝试,研究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研究目的是探索语言尤其是语音传播和植入另一种语言文化的状态和方式,获取关于古印度语、中古汉语、古日语的若干语音信息。这也是首次直接同时以悉昙字母、日语假名和汉字为对象进行的语音研究。研究的具体工作包括梳理佛经翻译和传播的历史,研习悉昙字母读音和拼合规则,提出新的日语历史假名音值证据。然后,利用文献中梵汉对音、梵日对音、日汉译音诸种材料,归纳日语吴音汉音音系特征,进而构拟中古汉语方音音系,解释汉语语音变化现象。经研究,对音还原条例包括:研究对象是“五种不翻”的译经内容;抑扬和奢切、连声、二合三合等译音现象包括了音节“省略”、“完整对音”和“多出辅音”等译音条例;借音现象包括注四声的按声调读、注半音的读半音、注二合的上半字用连声法读、注重音的读浊音、注长音的读长音、注反切的按反切读等几种“参见注释”的借音条例,最后是注意书写讹误。日语五十音图在梵文《悉昙章》影响下产生,五十音图中,ハ行假名原本读pa、pi、pu、pe、po,タ行假名原本读ta、ti、tu、te、to。先后从汉语借入的日语吴音、汉音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塞音擦音在吴音或汉音中大都读不送气清音。二,在吴音、汉音里唇音不分轻重唇。三,在吴音、汉音里舌音没有舌头音舌上音之分。四,见组字和晓组字在吴音、汉音里都读成カ行清音或浊音。五,精组庄组章组字(次浊字除外)吴音、汉音都读サ行或相应的浊音。六,吴音的云母字和匣母合口字同为零声母字。七,吴音有清浊对立,汉音无。八,汉语的鼻音吴音仍读鼻音。在汉音里鼻音的读音有分化,分别读鼻音和相应发音部位的浊塞音。九,《广韵》里有的韵在吴音里有几读,在汉音里读法则比较单一规整。十,吴音、汉音“等”的界限比较清晰。汉音韵系里的三等韵基本上能体现带[i]介音的特征。十一,吴音、汉音的韵系大致上能够体现开合口的分别十二,吴音、汉音中保存阴、阳、入三类韵尾的特征和界限。总体来看,日语汉音的音系更简单,汉音与《广韵》音系的对应比吴音与《广韵》音系的对应更整齐,例外较少。对汉语中古音所作的研究表明,从周隋到晚唐,汉语声类经历了几次变化,其先后为:隋唐之际,舌音分化,舌上音出现。初唐时,唇音分化,轻唇音出现。北方,中唐时期,全浊声母开始清化;同时,鼻塞音复辅音声母分化,出现鼻音和鼻塞浊音两套自由变体;晚唐以后,随着浊音清化继续进行,两套鼻音只留下一套,或留下鼻音或留下鼻塞复辅音。南方声类的变化,大致是隋唐之前,鼻音分化为泥、日、娘三类;初唐时,唇音分化;后来没有发生浊音清化现象。南北朝时期的南方语音声类中,云母与匣母合口相同。唐代长安方音声类中,匣母清化与晓母同,云母已经从匣母中分化与以母合并成喻母。韵类方面,南北方的中古汉语入声韵尾一律以清辅音结尾。宕、江、曾、梗、通摄,阳声韵收-?尾,入声韵收-k尾;山、臻摄,阳声韵收-n尾,入声韵收-t尾;咸、深摄,阳声韵收-m尾,入声韵收-p尾。在主要元音的区别上,前者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普遍比后者的更后、更低。以上研究结果分别整理成南北朝时期南方汉语音系和唐代北方汉语音系声、韵表。最后,通过悉昙文献所引反切得以窥见诸种《切韵》系韵书的面貌。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3
1 绪论  13-33
  1.1 中古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13
  1.2 中古音研究材料概览  13-20
  1.3 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  20-30
  1.4 方法和工具  30-31
  1.5 研究步骤  31-33
2 悉昙学研究  33-59
  2.1 《悉昙章》传播与悉昙学的形成  33-41
  2.2 悉昙字母的传承与对音汉字  41-50
  2.3 悉昙字母的拼合规则  50-52
  2.4 悉昙字库的制作  52-59
3 从悉昙文献看对音还原法  59-70
  3.1 对音还原法概述  59-60
  3.2 对音还原注意事项  60-61
  3.3 从悉昙文献看对音还原条例  61-70
4 悉昙文献与日语吴音汉音  70-94
  4.1 吴音、汉音的历史  70-74
  4.2 《悉昙章》与五十音图雏形  74-76
  4.3 悉昙字母与历史假名音值  76-81
  4.4 悉昙文献所记的吴音、汉音  81-88
  4.5 悉昙文献所记调类  88-94
5 从悉昙文献看中古汉语声类  94-128
  5.1 从吴音、汉音看汉语声类特征  94-110
  5.2 从梵汉对音看汉语声类特征  110-126
  5.3 中古汉语声母构拟  126-128
6 从悉昙文献看中古汉语韵类  128-153
  6.1 吴音、汉音韵类  128-145
  6.2 《韵诠》与韵摄  145-147
  6.3 中古汉语韵母构拟  147-153
7 悉昙文献引《切韵》系韵书考  153-165
  7.1 反切引用概况  153
  7.2 《悉昙要诀》引《切韵》系韵书考  153-163
  7.3 悉昙文献引《广韵》考  163-165
8 结语  165-167
致谢  167-168
参考文献  168-173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73-174
附录2 《悉昙藏》卷五,悉昙字母二十三家翻音表  174-181
附录3 悉昙体字符代码表  181-183

相似论文

  1. 山西垣曲方言语音研究,H172.1
  2. 费县方言语音研究,H172.1
  3. 《万叶集卷五》借音假名之计量考察,H36
  4. 日本悉昙家所记古汉语声母,H11
  5. 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H113
  6. 临西方言音系初探,H17
  7. 四川达县新胜“长沙话”语音研究,H17
  8. 中古汉音牙音系浊音与韩日汉字音对比研究,H113
  9. 武冈城区方言语音研究,H17
  10. 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I206.2
  11. 昌邑方言语音研究,H172.1
  12. 《华严音义》研究,H113.6
  13. 建安七子述论,I206.2
  14. 唐代湖南诗人用韵研究,I207.22
  15. 唐代山东文人诗韵研究,I207.22
  16. 石城话语音分析,H17
  17. 《汉语大字典》“X同X”注音研究,H163
  18. 中古音“等”的研究,H113
  19. 普通话日母的音值,H11
  20. 江华福清新化话语音研究,H17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音 > 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