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威廉·布莱克早期诗歌的对立性

作 者: 张瑾
导 师: 李维屏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对立性 人类认识 政治革命 女性性意识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极具个性和独创性的一位诗人。他的声誉在生前和死后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卓著的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布莱克的关注与日俱增,他在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地位也已经被逐步稳固地确立下来。对立性是布莱克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风格的中心要素。本论文在探究18世纪英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及思想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布莱克传记中对其思想及经历的记录,系统地研究布莱克的对立性思想产生的根源、特点及其在布莱克早期作品的具体体现。布莱克在继承并超越了其他作家和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对立性观点。伊曼纽尔?斯威登伯格及雅各布·勃姆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的作品激发了布莱克对事物对立性的思索,并为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同时,布莱克所处的外部生存环境及其心灵的对立状态也促进了他思想的形成。布莱克的对立性观念超越传统的善与恶、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对立力量间的积极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合》中的名言:没有对立就没有进步。对立性这一概念涵义很广,包含了布莱克在人类认识政治革命女性性意识三个方面的思想倾向。第一章以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相同题材的“对诗”为例,探讨对立性思想在人类认识上的体现:天真与经验的对立。天真与经验代表人类认识的两种对立方向,它们的对立性体现在对自然及权威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天真的人欣赏自然的事物,坦然面对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进程,相信权威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善意。富有经验的人过度畏惧自然,甚至害怕自然情感的流露。他们往往意识到社会的阴暗、权威势力的险恶。随之而来的愤怒是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主基调。然而,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局限性,天真过于乐观,经验过于武断,有失偏颇。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互补性对立。第二章以抒情诗《老虎》及“朗伯斯”系列预言诗为例,深入分析了政治革命中体现出的对立性思想:能量与理性的冲突。能量表现为革命的力量,理性则为专制力量。布莱克生活在一个革命的时代,这促使他不断思考政治革命的意义,在他看来,革命既有创造性又有毁灭性。没有任何约束时,强大的革命能量可能会带来灾难,甚至会建立一种新的形式的专政。理性压抑人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正是理性的对抗使得极端的能量在合理的界限内发挥作用。布莱克早期的政治预言诗中,奥克所代表的革命能量与尤里生所代表的专制理性不断地交锋,这两种对立力量相互界定,构成必要的对抗。第三章着重分析《塞尔书》、《阿尔比女儿们的幻想》、《欧罗巴,一个预言》及其他抒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挖掘女性性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观点。布莱克一方面倡导女性的解放,另一方面又坚持女性的从属地位。这种矛盾性表现在他对女性性意识的处理上。在他的笔下,女性性意识体现了解放与顺从两种对立力量的抗争。女性努力将自身从性压抑中解放出来,她们主动追求性爱,颂扬得到满足的性欲望。而在这一过程中,解放的力量遇到顺从的力量与之抗衡。女性被迫屈从于男性的性侵略,她们甚至潜移默化地受到性压迫教条思想的影响,将顺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解放与顺从两种对立的力量在极端的状态下均暗含着女性意志的控制欲望。否定对立力量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正是通过解放与顺从两种力量的抗争使得女性性意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通过上述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布莱克通过对立物来构建自己的思想,对立性是他早期作品的核心,体现了他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文明的理解,反映出诗人对人与社会的思索。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对立性美学思想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也激励了后代作家不断创新。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Note on the Texts and Abbreviations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3
Introduction  13-27
Chapter One Human Perception: An Opposition between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27-49
Chapter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Energy and Reason  49-72
Chapter Three Female Sexuality: A Struggle between Liberation and Submission  72-94
Conclusion  94-100
Bibliography  100-109

相似论文

  1. 论“五四”至30年代“外来者故事”的叙事形式和主题思想,I207.42
  2. “革命”与“现代”的政治,I207.42
  3. 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B019.2
  4.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诗歌翻译,H059
  5. 艺术语言运思研究,H0-05
  6.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探析,B023.3
  7. 自由何以可能,D081
  8.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意象的二元对立,I561.073
  9.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J0
  10. 论《新青年》角色转换对新文化阵营的影响,K261.1
  11. 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之间关系的嬗变,D562
  12. 从认知的角度理解反讽言语的语用效力:对立效应对语用功能的影响,H030
  13.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演变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关系之探讨,K257
  14.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H05
  15. “群”与“个”的最后较量,I206.7
  16. 汉语外来词多译并存问题研究,H136
  17. 政治夹缝中的爱情之花,I207.42
  18. 朱执信思想评述,K258
  19. 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性意识,I206.7
  20. 俄语反义词研究,H3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