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

作 者: 陈宗权
导 师: 吴心伯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国际政治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冲突型互动 竞争型互动 合作型互动 朝鲜战争 朝核危机
分类号: D829.7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1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鉴于朝鲜半岛问题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和中美围绕朝鲜半岛问题所进行互动对两国关系的重大影响,对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过程进行系统、细致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1950年至今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具体互动历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进行互动的演化过程、环境变量和互动力度变量对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互动的影响,以及中美对朝鲜半岛政策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的特色主要有:在理论方面,本文借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对“互动”概念的论述,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国家行为体互动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后文的经验分析;在文章结构方面,本文按照“环境变量分析→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过程→互动力度和中美互动中的‘满意行为’”的结构顺序展开分析;在逻辑方面,本文遵循“决策者形成对主要国家利益的认知→作出对朝鲜半岛政策和行为→影响中美在朝鲜半岛互动形式”的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论。在绪论部分,笔者主要是界定研究对象,阐述研究意义,评估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交待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介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重难点。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构建。笔者先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互动”概念的论述作出概括,并指出这些论述的成就与不足;然后指出作为一种互动理论的博弈论为什么不适合本文的研究,并对本文所需要的理论进行定位;接着为本文设定两个相关的分析变量(环境变量和互动力度变量),并对“满意行为”的解释模式作出阐述;最后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行为体互动理论模式,包括界定“互动”概念、分析国家行为体互动的内在机理,以及对互动模式进行分类和定性等。第二章至第五章详细论述了自朝鲜战争至今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进行互动的具体过程。在第二章,笔者先对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客观环境(主要是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背景环境)和中美两国决策者的心理环境作出探讨;然后具体论述中美在朝鲜战争中进行的一系列相互反应、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并将这段时期内的中美互动称为“兵戎相见的冲突型互动”;接着论述中美在朝鲜战争期间的整体互动力度;最后,笔者运用“满意的行为”模式对中美在朝鲜战争互动中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作出解释。第三章着重阐述从朝鲜战争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期内中美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互动情况,并将这种互动界定为“相互威慑的冲突型互动”;同时还考察这段时期内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关系环境、中美决策者不同的认知情况、中美整体的互动力度和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互动力度等问题:最后对中美在朝鲜半岛进行相互威慑性互动中的“满意行为”作出阐释。第四章重点论述从中美建交到中韩建交这段时期内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由冲突型互动向竞争型互动的转化过程,并探讨了影响中美互动形式的两个变量即环境变量和互动力度变量,最后用“满意的行为”模式对中美在互动转型中的一些行为作出解释。第五章着重探讨后冷战时代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情况。笔者同样按照前文设定的论述顺序,先对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关系环境和两国决策者的心理环境作出考察;然后论述冷战结束至今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特别是朝核问题)上的互动情形;接着阐述这段时期内中美的整体互动力度和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力度问题:最后,用“满意的行为”模式对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一些政策和行为作出解释。论文将这段时期内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界定为“竞争—合作型互动”。在结论部分,笔者从互动理论的作用及应用、本文研究的政策启示和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来对全文作出总结性的概括和提炼。

全文目录


图表目录  6-7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绪论  11-23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价值  11-12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12-16
  三、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逻辑  16-18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18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18-23
第一章 "互动"理论的构建  23-55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互动概念"  23-34
    一、理性主义理论中的"互动"概念  24-27
    二、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互动"概念  27-30
    三、其它国际关系理论对"互动"的论述  30-32
    四、简短评论  32-34
  第二节 "互动"理论的构建  34-55
    一、"互动"理论定位  34-36
    二、两个相关的变量  36-39
    三、"满意的行为"模式  39-42
    四、"互动"概念及互动的类型  42-49
    五、后文的分析进程及要求  49-55
第二章 中美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冲突型互动(1950—1953)  55-119
  第一节 环境变量的分析  55-65
    一、客观环境  55-60
    二、决策者的心理环境  60-65
  第二节 中美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的冲突型互动  65-92
    一、中美何以"兵戎相见"?  65-73
    二、战场上的"兵戎相见"互动与政治上的相互反应  73-92
  第三节 互动力度及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92-119
    一、中美在朝鲜战争时期的互动力度  93-99
    二、朝鲜战争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99-119
第三章 中美在朝鲜半岛相互威慑的冲突型互动(1954—1978)  119-173
  第一节 环境变量的分析  119-134
    一、客观环境  120-125
    二、决策者的心理环境  125-134
  第二节 对峙的年代(1954—1971)  134-141
    一、相互对峙的两个同盟  135-136
    二、中、美对各自盟友的援助  136-139
    三、其它形式的威慑手段  139-141
  第三节 对峙中的缓和(1972—1978)  141-148
    一、威慑性的对抗互动在持续  141-145
    二、对峙中的缓和——中美在朝鲜半岛互动性质转化的迹象  145-148
  第四节 互动力度及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148-173
    一、中美的互动力度(1954—1978)  149-155
    二、相互威慑中的"满意行为"  155-173
第四章 中美在朝鲜半岛互动形式的转型(1979—1992)  173-215
  第一节 环境变量的分析  173-184
    一、客观环境  174-178
    二、决策者的心理环境  178-184
  第二节 中美在朝鲜半岛由对抗型向竞争型互动的转化  184-196
    一、中美在朝鲜半岛对抗性的表现  185-190
    二、中美由对抗型互动向竞争型互动的转化趋势  190-196
  第三节 互动力度及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196-215
    一、中美的互动力度(1979—1992)  196-202
    二、中美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202-215
第五章 中美在朝鲜半岛的竞争—合作型互动(1992年至今)  215-265
  第一节 环境变量的分析  215-227
    一、客观环境  216-220
    二、决策者的心理环境  220-227
  第二节 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竞争—合作型互动  227-243
    一、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228-237
    二、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竞争性互动的分析  237-243
  第三节 互动力度及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243-265
    一、中美的互动力度(1992年至今)  243-252
    二、中美互动中的"满意行为"  252-265
结论  265-275
  一、理论的作用及本文理论的应用  265-268
  二、本文的政策启示  268-271
  三、本文后续研究的意义  271-275
附录:中美在朝鲜半岛互动行为对照表(1950年至今)  275-281
人名译名表  281-285
参考文献  285-295
后记  295-296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3.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4.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5.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9.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0. 英美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R199
  1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3.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4.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5.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16.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7.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8.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19.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20. 平顶山烤烟综合质量评价及与美国烤烟的对比分析,S572
  21.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