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

作 者: 金玉萍
导 师: 陆晔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学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电视使用 受众研究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分类号: G2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06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置的影响,家庭收视关系以父母为中心,这决定着电视技术的使用特点。家庭中主张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通常是男性家长,技术的采纳者是父辈而不是年轻人,新技术被用来维系族群传统。这一发现质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托台受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挪用和改造,巩固着族群传统文化,也建构着对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日常生活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把汉语节目挪用为学习工具,通过外语节目实现族群文化和宗教认同,在节目解读中形成对不同行政层级国家政权的不同态度。在这种状况下,主流意识形态所期望的“把党的声音传下去”,在受众那里是被挪用和改造的。而挪用和改造之后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程度又取决于政府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基层政权的建设效果以及村民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三、托台受众的电视接触和解读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密切关系。托台是一个深受族群传统影响的人们之间联系密切的稳定共同体,国家力量对托台村民的影响是有限的、割裂的和悬置的。现实生活中,国家、族群都利用媒介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通过以上经验研究发现:托台电视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受族群文化规范的显著影响、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这种电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重构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来源,为托台人建构认同提供了新素材。由此表征的认同体现为族群认同的强大和国家认同的疏离与分散。这与托台日常生活中国家和族群力量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两种认同何时在何种层面上得以表现,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表现的场景。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发现了日常生活实践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修补与发展。在现实层面,研究表明托台电视实践及其表征的认同不能孤立于语境之外来看待,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当地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结果。虽然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存在矛盾和张力,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对抗关系。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村民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以及某些象征才能够感知、认识和理解国家,建构起国家的形象与观念。国家认同的提高需要从社会环境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两方面入手。这样才可能达到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绪论  11-41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11-19
    一、研究缘起  11-13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13-14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14-18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18-19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19-24
    一、研究问题  19-21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1-24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24-33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25-26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26-28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28-33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33-41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41-80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41-53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41-45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45-49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49-53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53-62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53-55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55-56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56-57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57-62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62-73
    一、托台村概况  62-64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64-66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66-73
  本章小结  73-74
  注释  74-80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80-119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81-93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81-84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84-89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89-93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93-102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94-96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96-100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100-102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102-112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104-106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106-107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107-109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109-112
  本章小结  112-113
  注释  113-119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119-173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119-127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120-122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122-123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123-127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127-134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127-128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128-129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129-133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133-134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134-142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135-138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138-140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140-142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142-148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143-144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144-146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146-147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147-148
  本章小结  148-149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149-170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149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149-160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160-163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163-170
  注释  170-173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173-215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174-188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174-179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179-184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184-188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188-200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188-193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193-194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194-197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197-200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200-208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200-204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204-206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206-208
  本章小结  208-209
  注释  209-215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215-241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215-222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216-217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217-218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218-221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221-222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222-227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222-223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223-224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224-226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226-227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227-236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227-228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228-230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230-234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234-236
  本章小结  236
  注释  236-241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241-253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241-243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243-245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245-246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246-251
  注释  251-253
附录  253-267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253-254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54-255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255-258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258-263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263-267
参考文献  267-283
后记  283-286

相似论文

  1.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2. 消费者对手机营销传播工具的态度研究,G206
  3. 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B844.2
  4. 论宪政爱国主义,D921
  5. 我国蒙古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432.62
  6. 中高端科普图书市场受众调查,G235
  7. 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I207.41
  8. 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633
  9.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G641
  10. 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G759.2
  11. 生育与国家:1950年代中国妇婴卫生运动中的政治、科学与性别,D442.7
  12. Art of Living in Zhu Guangqian, or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I01
  13. 乘客对公交车载电视的“使用与满足”,G223
  14. 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432
  15. 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829
  16. 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J905
  17. 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J607
  18. 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K28
  19. 网络环境中的诗人形象和诗歌传播效果研究,I106.2
  20.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G1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广播、电视事业 > 广播、电视宣传和群众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