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

作 者: 党为
导 师: 朱政惠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 中国学 汉学 新清史 满洲 满族
分类号: K2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出现了被他们称为“新清史”的研究思潮,其主要目标在于重估清帝国长城内外,包括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等广泛领域内的历史,至少具有三个鲜明的核心特征:一,质疑清廷及满族的“汉化说”,强调清朝的满洲特质,重视民族关系的研究,认为正是清廷的少数族背景,使得它能够超越传统的夷夏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城内外的一体融合,从而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最大的政治遗产——多民族聚居的广袤领土;二,进而质疑清的“汉本位”王朝说,反对清对外关系中的“朝贡体制”观点,强调清廷处理周边关系的多样性的同时,认为清帝国也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帝国进行着毫不落后的竞争;三,在对内反“汉化”和对外反“汉本位”的立场下,对少数族和边陲地带的关注使得原来处于历史研究视野边缘的群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如妇女、胥吏等。“新清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学术基础,即中国大陆的各种历史档案等原始材料与实地考察访问机会对美国学者的开放和强调中国内部因素的反西方中心论的“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最晚都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1980年代以来的清史研究,在不断扬弃旧研究方法和观点中,发掘着新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及中国“内生”的历史动力,是“新清史”当然的准备阶段。同时由于柯文、黄宗智等学者已经对1980年代以前的美国清史研究状况作了杰出的总结。因此,文章对美国清史研究的论述从1980年代开始,并以其与“新清史”的联系为线索。美国新清史的研究,由于具有在“纵横”上将中国分为不同层面和区域,“内外”上将清朝放入世界背景中,“上下”上关注边陲地带和族群关系等特点,从而具有了既向综合也向细化无限扩张的趋势。因此,必须对论述对象有所取舍,这样文章将主要集中于专著和文集,只有前两者不能满足论述需要时才补充以必要的期刊论文。文章将1980年以来的每一次“新”突破或“新”推进作为一个专题,同时也是论文的一章展开。为论述清晰计,章内又基本以重要论著出版时间为序进行述评。如此,大体上分为:民众史、经济史、精英史、法律史、城市史、民族史、外交边疆史和妇女史等,共计八个专题(章)。其中后三章集中体现了新清史的三个核心特征,而属于相对传统的研究领域的前五章既是新清史的准备阶段,又在发展中与新清史交织在一起,成为新清史的一部分。第一章“民众之作为群体”,论述了清代民众群体事件史研究,包括华北农民的求生策略的生态根源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民间文化要素、清末新政时期的农村反抗、民众叛乱的宗教动力和东南沿海的海盗研究等,强调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的内部动力机制,打破了原来的冲击-反应解释模式。这些都为新清史的兴起提供了学术氛围和一定的方法论准备。第二章“‘新经济史’中的清代”。在注重世界背景和制度分析的世界“新经济史”潮流中,学者们重估了西方入侵前的中国经济。黄宗智教授深具影响地挪用了“内卷化”概念将中国经济定性为“没有增长的发展”,而濮德培的湖南经济研究则证明清代国家不仅在经济上有所作为而且达臻传统国家的最大经济潜能。高家龙的企业史研究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中的帝国主义因素,曾小萍的盐业研究考察的是中国传统要素,前者打破了原来在华帝国主义的同质性假定,后者则证明了传统因素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王国斌和彭慕兰将中国经济置入世界视野下,证明中国经济甚至领先同时代的西方,驳斥了中国要为自己在近代被西方侵略负责的观点。曾小萍和王国斌等在清代财政和粮仓制度的考察中,揭示了清代国家在财政和食物储备上的成就。这里,新经济史所体现的中外比较的世界视野恰恰也正是后来新清史的基本视角。第三章“‘新’官方史——18世纪清代国家与精英研究”,考察了美国学者对西方入侵前的中国国家的研究。与前两章一样,在新材料的刺激下,学者们重新评估了中国国家的政治和精英阶层。由于18世纪的中国既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盛世”政治-经济体,也可能埋下了此后中国衰落的种子,因此这一时段的中国历史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而同时,18世纪中国研究不仅是新清史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清史的重要特点之一。第四章“司法档案里的清代社会”,指出主要在黄宗智的倡导下,中国法律史研究从制度史的研究过渡到了法律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在大量存世的清代基层司法档案和中央存档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活跃的“民法”社会,不仅打碎了关于中国传统法律只有刑法没有民法的论断,也借以复活了讼师、胥吏和妇女等原来历史研究中边缘人群的历史。虽然黄的研究不属于新清史范畴,但其追随者基于法律文件的社会史研究却已属于新清史关注边缘人群思潮的一部分了。第五章“新观点下的清代城市”。罗威廉的汉口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民间团体的活跃,也引发了关于“公共领域”等西方理论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大讨论。关于承德的研究,作为新清史的典型案例,论证了承德在清代帝国建构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新清史中关于清代皇帝的多重身份和帝国多元性的典型观点。梅尔清的清初扬州研究,则展示了清代城市的文化史维度。在这一章的论述中,美国学者实现了对清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样本式还原。其中,罗威廉和梅尔清的研究分别体现了新清史的世界史视角和注重清前中期史的特点,而承德研究则直接就是新清史最具理论色彩的部分。从第六章开始,进入新清史应该毫无争议的部分。第六章“满洲及清代族群研究”,是新清史的第一个核心特征的集中体现。学者们强调正是满洲特质使清王朝在中华帝国序列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彻底融合了长城内外,为现代中国国家留下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政治遗产。第七章“外交与边疆史:清帝国主义?”在全球史视野下,美国学者将清帝国置于同时代的国际帝国竞争环境中,研究了清帝国在外交事务和中亚地区等方面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的竞争,认为清帝国与当时咄咄逼人的英帝国、俄帝国等一样都是谋求殖民和扩张的帝国形态,从而为当代中国国家留下了一个广袤的领土遗产。汪荣祖先生和部分美国学者对这种比附进行了严厉批判。我们必须警惕其这里及前面的族群研究中可能的政治影响。第八章“能动的清代女性”。在新清史的去中心倾向和少数族裔女性对西方女性研究中的白人女性立场不满的双重影响下,西方中国学者在对中国女性的历史研究中率先实现了关于传统社会架构下妇女权力新认识的突破。尽管有局限于上层的弊端和过度诠释的嫌疑,她们的研究依然揭示了中国清代妇女在清初的多姿生活、中期的社会中心地位和晚期的顽强人生态度,实现了对清代妇女群像的刻画,颠覆了关于传统中国妇女备受压迫的悲剧形象。“结语”部分,笔者主要对美国的新清史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批评反思,并在最后探讨了一下走出西方话语的可能,给出了一个谨慎乐观的结论。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5
前言  15-45
  论文的论述对象及学术史回顾  15-27
  论述内容的取舍原则  27-30
  以清史研究为叙述线索的美国中国学分期  30-42
    (一) "·新闻报道":美国传教士的人类学式在场  30-32
    (二) "冲击-反应":美国中国学的创立与成熟  32-35
    (三) "中国中心":批判、提升与过渡  35-38
    (四) "乱花渐欲迷人眼":1975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38-42
      (1) 以中国为中心的清史研究  38-40
      (2) 拒绝中心:"新"清史  40-42
  文章的篇目结构与论述逻辑  42-45
第一章 民众之作为群体  45-67
  华北:求生策略的生态根源  46-48
  义和团:民间文化的作用  48-53
  新政下的乡村:反现代性?  53-56
  千禧年暴动:异端信仰的力量  56-59
  海盗:内因抑或外因?  59-67
第二章 "新经济史"中的清代  67-95
  内卷化:国家的有限性  68-71
  湖南:清代中国国家的经济极限  71-77
  商业史:帝国主义的不同面孔  77-82
  盐业:中国传统商业的活力  82-84
  世界背景下的清代经济:大分流?  84-88
  传统国家的经管能力:清代的财政和粮仓  88-95
第三章 "新"官方史-18世纪清代国家与精英研究  95-111
  军机处、流放、武风:18世纪中国的政治  96-103
  新文化史:18世纪的精英、地方与国家  103-111
第四章 法律-社会史:司法档案里的清代  111-127
  旧法律研究的特征  111-114
  黄宗智:清代的"民法"  114-118
  讼师:传统法律的实践与道义  118-121
  胥吏:清代基层政府的法律运作  121-122
  清代法律对两性关系的规范  122-124
  书写与法律:传统法律研究中的新文化史动向  124-127
第五章 新观点下的清代城市  127-142
  汉口:"公共领域"的适用性  127-133
  承德:真正的帝国之都  133-139
  扬州:空间·符号·文化  139-142
第六章 满洲及清代族群研究  142-165
  族群研究的兴起与清史研究的族际转向  142-145
  满族的最终形成:清末  145-147
  满族的建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  147-150
  宫廷:多种族起源的证据  150-154
  上层:王朝中期维护满洲特质的努力  154-156
  下层:革命之殇  156-159
  其他族群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潜在颠覆性  159-165
第七章 外交与边疆史:清帝国主义?  165-181
  外交:与英国和列强的纠结  166-172
  中亚:平定准噶尔  172-175
  新疆:帝国的创建  175-181
第八章 能动的清代女性  181-198
  新清史兴起与妇女研究的兴盛  181-183
  家门内外:明末清初妇女的多姿生活  183-186
  闺阁世界: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盛清妇女  186-189
  颠沛流离:清末的坚强女性  189-192
  下层及少数族妇女研究  192-195
  过度诠释嫌疑:以曼素恩对汉女缠足的解释为例  195-198
结语:总结、批评与展望  198-206
  新清史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198
  对文中1980年代以来清代史新观点新方法的总结  198-200
  几点批评与反思  200-202
  展望:走出西方话语的可能  202-206
参考文献  206-254
后记  254-255

相似论文

  1.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2. 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K892.22
  3. 论满族饮食文化及其“农业化”的特色与价值,TS971
  4. 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K249
  5. 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K207.8
  6. 1941年川端康成满洲访问考察,I313
  7. 满族丧葬文化的变迁,K892.22
  8. 满族萨满教衰落的原因探析,B98
  9. 洪亮吉及其《春秋左传诂》评述,B249
  10. 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G529
  11. 基于韩国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著文的史学方法论研究,J609.2
  12. 剃发令与清初各阶层心态研究,K249.2
  13.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研究,J528.1
  14. 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I207.22
  15. 《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I207.22
  16.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蒙汉学生体质的研究,G804.49
  17. 满族装饰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U238.2
  18. 斯洛伐克汉语教学现状调查,H195
  19. 伪满时期日满文人笔下的满洲形象,I206.6
  20. 安寿吉小说体现的日帝的满洲政策,I312.6
  21. 在满朝鲜人诗歌意识层次研究,I312.07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